正文 第十一章 國家保健(1 / 3)

第一節 國家保健概述

維護公民健康是國家的基本職能,“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衛生政策提出:“各國政府對其人民健康負有全部責任,這種責任隻能通過采取適當的衛生保健和其他社會措施來加以實現。”因此,國家保健在整個衛生保健係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國家保健亦稱之為國家衛生服務,國家衛生服務不同於家庭、社區衛生服務,並不是直接的醫療保健服務,而表現為國家衛生發展的規劃與調控衛生係統的運行。包括衛生政策的製訂,保健製度的確立,衛生資源的籌集與分配等等,從係統科學的角度看,亦稱之為社會醫學係統工程。

根據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國家衛生服務及其發展必須貫徹國家支持、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等基本原則。當然,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文化傳統迥異,具體發展措施和管理形式也不同,事實上也不必強求一致。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即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落後,就必須走中國式衛生發展道路,但總的目標是使國家衛生服務這項社會醫學係統工程能優化管理,不斷發展。

第二節 衛生事業與社會大係統;

世界衛生組織在綜合了國際衛生界有識之士關於衛生發展的諸多意見後認為:盡管醫學和技術近代取得了臣大進步,但世界衛生狀況仍然落後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是衛生係統的效益不高。效益不高的原因是:①把衛生服務狹義地、孤立地理解為治療性服務,重治輕防;②強調高技術,服務集中大城市和富有者,脫離人民需要和基層實際,重高層、輕基層;③忽視其他部門在衛生保健上的作用;忽略其他地區資源,重本部門,輕其他部門;④在治療、預防、康複和社會醫學服務之間比例失調,投資不合理,輕此重彼。綜而論之,就是未能將國家保健當作一項社會醫學係統工程來研究,未把衛生卄業納入社會大係統之中。

其實,衛生發展不僅涉及衛生部門和衛生服務,並且涉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麵。即應把保護人民健康的事業作為一項政治目標,依靠衛生部門和其他部門的共同努力,充分調動基層(社區)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增進人民健康,特別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以來,愈來愈使人們感到現行衛生係統不適應於總目標,不適應於人們的認識水平,不適應於新的醫學模式,不適應於科技發展,總之,需要改革、更新觀念、更新模式、更新組織與方法已成為全球衛生工作的共同目標任務。

既然衛生服務包括個人、家庭和人群在內,很難設想隻靠醫療服務能夠改善健康狀況。因此,必須把衛生係統作為開放係統,對其他部門、對大係統開放,協調衛生目標和政治目標、衛生部門和其他部門、衛生技術力量和基層社區力量、衛生係統內部各方麵(醫療、預防、康複、社會醫學)的工作,才能提高衛生服務係統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與社會。

衛生係統是一個開放性係統,衛生事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超越現實談發展,隻能是空想或者蠻幹。例如30多年來醫學教育經過3次大起大落,一段時期,曾不顧客觀條件,突擊發展數量,不僅影響質量而且由於其他方麵工作跟不上,隻能被迫下馬,帶來一係列後遺症。醫學教育應當根據國力,按照有計劃按比例的原則,處理好需要與可能、數量和質量的關係,講需要時要考慮客觀的可能性,如建設投資、補充的師資、實習的床位,以及其他方麵的綜合條件,都應當考慮,也就是說國民經濟是大係統,衛生唞業是子係統,兩者必須協調發展。

經濟不發達國家指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在400美元以下,我國屬此範圍,同時又屬於高組織的類型。此型指各級政府承擔衛生保健責任,加速發展衛生人力,大量的鄉村醫生被訓練為初級衛生保健第一線人員,活躍在農村和城市基層。高層醫師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私人行醫很少。國家衛生服務並不包攬各個層次,隻對國家公務員負責,在工廠和農村中用社會保險形式開展衛生保健,衛生管理權下放到地方,國家靠衛生標準和工作方法指導基層、預防工作占很大比重,強調改造環境,免疫接種,計劃生育,健康教育等。

我國運用社會醫學係統工程規劃指導國家衛生服務正處於初級階段,對於社會醫學係統工程的運行與調節尚需不斷積累經驗,以利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

第三節 國家重視與衛生發展;

納入社會係統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重視、支持衛生事業。30多年來,我國政府運用行政經濟、立法、教育等手段發展衛生事業,以較少的投資實現了優化的衛生發展目標,使我國人民在這個時期的健康水平有了迅速的發展,現已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被世界衛生發展專家稱為衛生發展的“中國模式”。它突出表現在減少或消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發展傳統醫學和農村衛生工作等方麵。

新中國建立伊始,麵對著舊中國貧窮落後的現實,疾病流行,社會保健工作幾乎從零開始。為此,我國1950年提出“麵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使衛生事業有了明確方向和工作重點。

當時中國傳染病猖獗,敵人投下鼠疫、霍亂等細菌和毒蟲毒獸,內外夾攻,當時領導愛國衛生運動的是周總理,他發動群眾,堅持黨的組織領導,有條不紊地係統組織,說明在一個剛誕生的人民中國已經把衛生工作納入社會係統工程,取得重大的勝利。

我國傳統醫學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1950年指出“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1954年確定衛生部門成立中醫司,1955年創辦中醫研究院,195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認真研究討論了中醫工作,認為關鍵問題在於西醫學習中醫,一場學習中醫、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的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85年底,全國衛生機構有中醫33.6萬人,中藥人員14萬多,西醫學中醫4千多人,突出的中醫科研成果200多項,使祖國醫學得到繼承與發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2年,我國發展“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中心內容為“五講四美”,其中包含衛生工作內容,而且中央認為“五講”、“四美”應從衛生做起,從衛生突破,把衛生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提高人民素質緊密結合,這種結合進一步推動衛生文明建設,解決社會上的“髒亂差”,達到城市已有95%外人口飲用安全用水,農村人口有80%飲用安全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