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國家保健(2 / 3)

實踐說明,麵臨新形式、新任務,衛生工作也緊密結合城鄉改革,提出新目標、新要求、新方法,而總的精神是與社會係統密切配合,從社會係統出發為社會係統服務,體現社會醫學工程的目的性,環境適應性和環境改造性,體現我國社會醫學係統工程具有較高的效益。

第四節 各部門的協同與衛生發展;

健康關係千家萬戶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組織、機構的基本利益,因此,衛生事業離不開社會各部門的協同支持。尤其是現代社會,憑醫療衛生部門單槍匹馬的奮鬥不可能解決好全社會的保健問題,例如環境與健康問題、人口與醫療問題,社會各部門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必須動員全社會各界力量來共同參與社會保健工作。而且對醫療衛生部門的支持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類生命的尊重和愛護。

社會結構包括各種組織,諸如經濟組織,我國有全民所有製、集體所有製和個體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我國有中國共產黨和個人民主黨派和國家政權組織;文教科學組織;群眾組織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八個宗教組織等。盡管組織不同,但它們對於衛生事業來說,都從自己的特點中找到共同的義務。

經濟組織:我國有工、農、商、文教、財貿、運輸和郵電等組織,但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雖然不同,但都以為人民服務為基本宗旨,國家保護其權益,他們也維護人民利益。例如,為了禁止鴉片,我國農業部門規定,除極少數地區藥用需要外,一律不準種植罌粟。工業部門執行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法令。注意勞動保護,防止排出“三廢”影響人民健康。水利部門在農村打井供應安全水,並防止灌溉渠道傳播釘螺以擴大血吸蟲病的危險,教育部門在學校開設衛生課,從小培養兒童講衛生,這些都說明經濟組織的共性是以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利益,不是為了私人或本單位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組織優越性的表現。

我國的政治組織有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他們按照共產黨同各民主黨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除對國家大政方針外,對人民生活重要問題也進行協商,近幾年來,民主黨派根據其特點,或集資興辦醫學教育和衛生機構;或動員海外華僑資助衛生事業;或組織醫學專家支邊、講學;對一些地區的衛生事業有較大促進作用。

我國的群眾組織在衛生保健事業中起重大作用,如工會協助廠長監督勞動保護、生活福利、衛生保健、特別在女工多的工廠,注意貫徹落實女工“四期”保護,建立女工衛生室、托兒所等事務。近幾年來,共青團十分注意按青年特點,對青年進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衛生、疾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婦聯組織還經常在婦女中進行計劃生育、家庭保健、婦幼衛生等教育,應當特別強調:我國城市基層普遍建立居民委員會,它有效地幫助地方政權落實各種政策,解決居民生活衛生等很多問題。包括康複服務、環境清掃、防火防盜、兒童與青年教育。居民委員會工作人員大多數是義務的誌願人員(多數是離、退休幹部)他們熱心群眾工作,關心病、殘、孤、獨,協調矛盾,整治環境,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基層衛生事業中的積極分子。

上述各種社會組織都有其相應的目標,包括長期、中期、短期目標。計劃目標和實施目標,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原則上說,這些目標是統一在總目標前提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下,互相配合。有的可能出現矛盾,是認識上的不統一而非利益上不一致。例如:建立新工廠不注意環境保護,往往是一些企業領導隻圖眼前利益,忽視環境生態利益,但經過教育,領導統一認識後會得到解決,衛生事業必須充分了解此特點,注意耐心說明教育,即把管與幫相結合,尤其注意調動這些社會組織的積極因素,涉及人民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問題,我國一切社會組織都會積極支持,認真貫徹,衛生部門要善於出主意,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組織千軍萬馬,投入人民衛生事業的社會醫學工程之中。

衛生部門必須注意正確處理好與部門外部和部門內部的合作關係。克服人民健康隻有衛生部門管的片麵思想,樹立人民健康人人管的思想,認真研究,做好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關係,組成保護人民健康的統一戰線,組織人民衛生事業的交響樂隊,衛生部門起領唱作用,各部門互相配合。

第五節 國家保健製度;

一、我國的公費醫療製度

我國的公費醫療始於50年代初。由於當時受各方麵條件的限製,僅在部分地區和人員以及某些疾病流行的範圍內重點實行。1952年,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國家已有能力將公費醫療的範圍擴大。60年代以後,公費醫療的費用支出逐年上升,政府采取了一些限製措施。對藥品使用的報銷範圍作了明確規定,規定不能報銷的藥品也不斷增加,1960年為6種,1966年為102種,1975年為175種,1982年規定,凡標有“健”字的藥品不予報銷。對轉診住院也作了規定。

80年代以來,公費醫療製度作了一些改革,1988年8月9日,衛生部、財政部印發了《公費醫療管理辦法》,對享受對象、開支範圍、管理機構、經費管理等作了規定,同時廢止與這個辦法相抵觸的規定。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範圍,隨著國民經濟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目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主要是國家機關和全民所有製事業單位。

由於實行公費醫療的單位是機關事業單位,本身大都沒有業務收入,或雖有業務收入但不能抵償支出。所以公費醫療的經費隻能由國家通過財政預算所集中的一部分國民收入中開支,屬於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範疇。

公費醫療經費的水平,由國家根據職工對醫藥方麵的實際需求和國家財力以及醫藥衛生事業所能提供的資源,確定每人每年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預算定額,並將經費交地方管理使用,實際超支部分由地方財政補貼。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服務項目、品種、數量的擴大,國家工作人員享受公費醫療經費的標準已大幅度提高,並將繼續上升。

總之,公費醫療製度是我國的一項社會保障福利製度,是對個人消費品的必要補充。每個職工,凡是患有疾病的均能享受公費醫療。但是,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經濟還不富裕,公費醫療經費有限,醫藥資源相對不足,健康需求的無限性和衛生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公費醫療製度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浪費嚴重,等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