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為應對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產生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做出的一項重要製度安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在協調社會關係,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麵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要“確定職業規範和從業標準,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黨的十七大又強調: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統籌抓好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發展目標是: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將達到200萬人。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將達到300萬人。
社區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單元,是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的根基,日益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場所,成為各種社會群體的集聚地,各種利益關係的交彙地,各種社會組織的落腳地,黨和政府執政的落腳點和支撐點,以及黨和政府社會服務、社會管理職能的延伸範圍,同時成為我國社會工作人才特別是社區社會工作人才發揮作用的重要平台。全麵加強和諧社區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在社會發展中發展自己。具體到社區中,以人為本就是社區發展必須為了社區居民,社區發展也必須依靠社區居民,社區發展的全部成果必須由社區居民包括相對弱勢的社區居民共享,並且確保社區居民特別是相對弱勢的社區居民能夠通過參與社區發展同時發展自己。
滿足社區居民需求,服務和諧社區建設,培養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建設一支宏大的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把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作為一種黨和政府推動的社會實踐活動,迫切需要專業理論的支持。因此,根據我國現階段社區發展實際和社區居民需要,積極開展社區建設和社區社會工作研究,係統總結國內外社區建設和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麵的經驗,精確凝練和提升本土社區社會工作理論,分析當前我國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現狀,把握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律,探索一條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社區社會工作發展規律要求的人才培養道路,是我國社會工作研究者與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據我了解,袁光亮先生長期從事社區社會工作研究,主持過民政部課題“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研究項目“北京社區工作模式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等。他對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的積極回應,充分反映了他作為社會工作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覺性。
袁光亮先生作為北京市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市級教學創新人才、北京市級社會工作專業負責人、北京市級社會工作專業帶頭人、北京市級社會工作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主講人、北京市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編,長期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探索和創立了“北青社工”模式。“北青社工”模式是指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係通過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以社會工作係為教學單位,以社區發展研究所為科研平台,以校外實訓基地為實訓保障,貫徹開放辦學理念,實現內涵式發展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模式、社會服務模式、規範工作模式和專業研究模式。
“北青社工”模式重“職業”,強“專業”,重視職業實際,關注專業拓展,其創新點為“4個3並重”,即對學生強調理論教學、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3種教學載體並重,對專業教師強調學校課堂、研究機構和實訓基地3個工作平台並重;對案主(服務對象)強調專業服務、專業培訓和其他服務3類服務並重;對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實踐、總結和宣傳3項工作並重。自提出“北青社工”模式以來,不但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師資培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諸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其專業建設對首都社會建設和本土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還產生了示範作用。其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成果豐富了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為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工實務體係建設,落實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行業化”目標,進行了有力的探索,袁光亮先生也因探索“北青社工”模式入選“2011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