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成果是“北青社工”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國社區社會工作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創新,是對我國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法、培養製度和培養體係的有益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方麵的空缺;同時,本書特別注重本土社會工作的定位,強調立足當前我國社區發展的實際。因此,本書不但能為政府和社會推進社區建設及開展社區社會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及相關政策建議,也有助於社區管理人員、社區研究人員以及社區一線社會工作者提升專業管理和服務水平,還可供各高等院校社會工作、社會學、社區管理等專業師生閱讀與參考。
社會工作的核心內涵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通過專業人員運用科學的方法為特定人群提供專業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化解社會矛盾,使社會達到和諧共榮的狀態。社會工作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參差不齊,內容也各有側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社會工作的專業需求也迅速增長,社會工作迅速成為中國高校的熱門專業。由於中國政府的重視和提倡,中國社會工作者的努力實踐和積極推動,中國的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化、職業化、製度化的社會活動,特別是2008年在中國四川省開展的地震災區社會工作,不但在國內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在國外的社會工作理論界、教育界和實務界也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在香港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召開的“2010聯合世界大會——社會工作及社會發展之願景與藍圖”會議上,中國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孫建春司長總結出中國社會工作的三點經驗,即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走專業化、職業化道路,堅持本土取向。
與其他社會工作方法相比,社區社會工作雖然形成較晚,但由於社區社會工作以整個社區為對象,采用宏觀結構導向分析視角,重視廣泛介入,強調社區居民參與,結合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運用社區資源,具有政治性特點,擴展了社會工作的分析視角,使社區社會工作成為促進城鎮、社區和更大範圍的地方區域的社會和物質複蘇的可行辦法,所以社會影響更大,專業介入更加廣泛。同樣,在全部社會工作者中,社區社會工作者憑借其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服務方法的靈活性、服務效果的顯著性,尤其是單位服務人數的眾多性,以及社區建設本身的重要性,顯得格外重要,備受關注。社區是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社會工作者開展專業服務,發揮專業作用的重要平台。服務社區建設,開展社區社會工作研究,培養大量專業化的社區社會工作者,是社區社會工作研究者、教育者和實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根據社區的實際狀況和社區居民的需要,係統總結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經驗,探索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模式、培養方法、培養製度和培養體係,可以更好地培養社區社會工作者,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袁光亮老師的《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正是中國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但為中國培養社區社會工作者提供了理論參考,也積極回應了轉型時期中國和諧社區建設實踐的現實需求。《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首先是中國社區社會工作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創新,有利於總結與推動中國本土社區社會工作的經驗和模式。其次是對中國社區社會工作者社會角色進行的專業界定,有利於防止社會工作在中國地區的概念泛化。最後是對中國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模式、培養方法、培養製度和培養體係的探討,有利於建立和形成關於中國特色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的理論,最終為中國的社區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全書比較完整地闡述了袁光亮老師在中國社區社會工作者培養方麵的認識和見解,是他倡導的以“雙基地、雙進入、雙培養、雙督導、雙考核”為特征的“北青社工”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我與袁光亮老師隻有3次接觸。第一次,2010年5月,袁光亮老師隨林護社會工作海外交流團訪問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第二次,2010年12月,我應袁光亮老師邀請,在北京國際竹藤大廈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區發展研究所全體研究人員作學術報告。第三次,2011年8月,袁光亮老師參加我和華盛頓大學社會發展中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辦的“老有所為在中國的發展:實證、實踐與實策國際研討會”。與袁光亮老師接觸之後,他的溫和、謙虛、好學、友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本書的出版,會為讀者提供一本寶貴的社會工作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