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循環係統(心腦血管)疾病(一)(1 / 1)

第一節心功能不全

(疾病概述)

心功能不全又稱“心衰”,是心髒泵血功能不全的複雜綜合征,為各種心髒病的嚴重階段,其發病率、住院率、死亡率均高。心功能不全指在靜脈回流適當的情況下,心髒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來滿足全身組織代謝的需要。人體在早期可動員代償機製以維持全身循環的穩定,如使心肌增生,提高前負荷,反射性興奮交感神經,甚至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及精氨酸-升壓素係統,此時的心功能處於完全代償階段。但隨病情發展,交感神經張力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活性過高,使體內水、鈉瀦留,心髒前、後負荷過重,而進一步損害心髒舒縮功能,人體血流狀態陷入惡性循環,心髒泵血功能失代償,心髒輸出量更趨減少,靜脈血液明顯淤滯而進入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在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各種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者約占老年人的50%。老年人的病因也與中年人不同,常與幾種心髒病同時存在。由於隨年齡而產生的其他重要髒器的改變,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表現十分複雜,有不同的特征。

(主要症狀)老年人心衰大多症狀較輕而病程緩和。由於老年人的記憶力、視力減退或關節病變,造成其動作緩慢及十分安靜,往往病史提供不夠確切。當出現下列特殊情況時,應考慮有心衰的可能。

(1)精神異常:老年人心衰由於心排出量降低,致使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各種精神症狀,如半夜突然神誌模糊、騷動、煩躁或失眠,且症狀可隨心衰的改善而消失。

(2)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兩肺有哮鳴音等,特別是出現在以往無慢性呼吸道疾患者,更應考慮有心衰的可能。但心衰常因呼吸道感染所誘發,故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發生呼吸困難,在呼吸道感染確實控製後呼吸困難仍持續,亦為老年人心衰特征之一。

(3)心肌損傷和心室容積增加:初始心肌損傷後,有多種內源性神經內分泌和細胞因子(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內皮素、升壓素、腫瘤壞死因子等)被激活,水平增高,長期慢性的刺激可促進心肌重塑,心室容積增加、心室形狀改變,加重心肌損傷和功能惡化。

(4)體液瀦留: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脹、右上腹痛,同時出現肝大、壓痛、骶骨、雙踝及足部水腫,應想到右心衰竭存在的可能。

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一般與中青年相仿,但較危重。常有急性痛苦病容、出冷汗、呼吸急促而用力,有時出現潮式呼吸。雖血性泡沫痰不多見,但兩肺濕性囉音卻常出現。心髒往往擴大並伴有奔馬律,脈搏細速而不規則(當心律失常時),有時出現交替脈、胸水及肺活量減小等。

(治療處方)心衰治療關鍵在於針對病因治療及誘因控製,應對急性感染、心律失常、勞累、激動、飲食過量、煙酒過度、失血、過快輸液等誘因進行控製。

(1)心衰伴輕度體液瀦留者:氫氯噻嗪口服,一次25mg,一日1~3次。

(2)體液瀦留和水腫顯著、腎功能受損、高度心衰或其他利尿劑無效時:呋塞米(速尿)口服初始一次20~40mg,一日1~2次,必要時 6~8h後追加20~40mg;或布美他尼初始一日0.5~2mg,必要時4~5h後追加0.5~2mg,最大劑量可達一日10~20mg;托拉塞米口服或靜注,初始一次5~10mg,一日1次,遞增至一日10~20mg。

(3)由高血壓、心髒瓣膜病、先天性心髒病引起的充血性心衰及老年人充血性心衰:地高辛一日0.25mg,6~8d後即達穩態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