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汗皰症(pompholyx):又稱出汗不良性濕疹(dyshidroticeczema),為一種手掌、足蹠部的水皰性疾患。病因不清,過去認為是由於手足多汗,汗液瀦留於皮內而引起,現在多認為是一種皮膚濕疹樣反應,臨床表現掌蹠、指趾側麵的水皰性損害,典型損害為位於表皮深處的小水皰。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麵,無炎症反應。皮疹分散或成群發生,於手掌、手指側麵及指端常對稱性分布。皰液清亮,偶爾可變為渾濁,水皰一般不自行破裂,幹涸後形成領口狀脫皮,露出紅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時常感疼痛。周圍皮膚正常。本病有程度不同的瘙癢及燒灼感。好發於春末夏初,夏季加劇,入冬自愈,並每年定期反複發作。根據病史、皮疹形態及病程:一般濕疹的形態為多形性、彌漫性分布對稱。急性者有滲出,慢性者則有浸潤肥厚。病程不規律,常反複發作,瘙癢劇烈等特點,不難診斷。急性濕疹應與急性接觸性皮炎鑒別,慢性濕疹與慢性單純性苔蘚神經性皮炎相鑒別,手足濕疹應與手足癬相鑒別。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目的在於抗炎、止癢。包括抗組胺藥、鎮靜藥的使用。
(1)急性期可選用鈣劑、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等靜注,或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有合並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抗組胺藥可服用氯苯那敏、賽庚啶、克敏嗪、苯海拉明、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可單獨服用,也可二藥合用或交替使用。
(2)靜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一次10ml,緩慢靜注,一日1次,或硫代硫酸鈉0.64g溶解在10ml注射用水中,靜注一日1次。口服維生素C或0.25普魯卡因10~20ml加維生素C 500mg靜注,一日1次,連續10次為1個療程。
2.局部治療根據皮損形態特點,選用適當的劑型和藥物。急性期和無滲液或滲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鋅油,滲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濕敷,當滲出減少後可塗敷腎上腺皮質激素乳膏。亞急性期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乳劑、糊劑,為防止和控製繼發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選用慢性期可選用氫化可的鬆膏、氟氫可的鬆膏、糠餾油膏、黑豆餾油膏、軟膏、硬膏、塗膜劑。對於頑固局限肥厚性損害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作局部皮內注射,一周1次,連續4~6次為1個療程。急性嚴重泛發性濕疹或濕疹性紅皮病患者可考慮使用激素類藥物如潑尼鬆等。
(用藥提示)
(1)靜注葡萄糖酸鈣應加入等量的2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後緩慢注射,每分鍾不宜超過2ml。
(2)應避免各種可疑的致病因素,如發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類,有魚蝦過敏者,忌食魚蝦。避免過度洗燙。消除體內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
第二十七節蕁麻疹
(疾病概述)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團”或“風疙瘩”,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常表現在皮膚或黏膜上,為一種局限性、暫時性或瘙癢性的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的皮膚病。蕁麻疹多與變態(過敏)反應有關,大多數屬於Ⅰ型(速發型)變態反應,少數屬於Ⅱ型(細胞毒性)、Ⅲ型(免疫複合物型)反應,但通常所說的蕁麻疹為Ⅰ型過敏反應。蕁麻疹可由接觸多種物質引起,包括異種血清(如破傷風抗毒素)、動物蛋白(蛋、肉、蝦、蟹等)、細菌、病毒、寄生蟲、毛皮、羽毛、空氣中的植物花粉及塵蟎以及油漆、染料、塑料、化學纖維和用藥(阿司匹林、阿托品、青黴素、嗎啡、磺胺、維生素B1等)等。物理因素(冷、熱、光)、病灶(齲齒、扁桃體炎)、胃腸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以及精神緊張也可引發。另外,內髒和全身性疾病如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等也可誘發。依據蕁麻疹發生的頻率及時間,分為急性和慢性蕁麻疹。凡連續2周以內者為急性,超過2周以上者為慢性,有些病例尚可超過1個月。蕁麻疹按發病機製分為:免疫性與非免疫性兩種。
(主要症狀)蕁麻疹在15%左右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1次。病程分急性和慢性兩類,前者在短時間內痊愈,後者可反複發作達數月至數年。另特殊類型蕁麻疹有皮膚劃痕症、寒冷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急性蕁麻疹多突然發作,一般在1~5min內出現症狀,少數可在幾天內,多持續2周內。先有皮膚瘙癢感或灼熱感,迅速出現紅斑,繼而形成淡紅色風團,略高出皮膚表麵,大小和形態不一,有時可融合成大片。並可伴有發熱、頭痛,胃腸道可出現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喉頭黏膜水腫,嚴重者可有胸悶、呼吸困難或窒息。發生在四肢末端有腫脹感覺,發生在眼瞼時則引起局部高度水腫。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多持續2~3周,生而又消,治療不易,多伴發失眠。除了急性、慢性蕁麻疹外,尚可有以下幾種類型:
(1)熱性蕁麻疹:多見於青年女性,好發於軀幹及上肢,偶見延及麵部。皮膚受熱(43℃)或發汗後,數分鍾後出現局部風團,直徑在0.5cm以下,腫脹而發紅,色澤較淡,有瘙癢、疼痛或灼熱感,瞳孔略小,心率減慢。
(2)冷性蕁麻疹:十分常見,多從嬰兒時期起發病,可持續終生。在暴露於冷空氣和接觸冷水時,手部或麵部出現水腫及痛性風團,持續30min至數小時可消退,並伴有發熱、頭痛、呼吸道症狀、關節痛和白細胞計數升高。如以冰塊置於前臂曲側,曆時3~5min,局部發生水腫和風團。
(3)巨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瞼、口唇、外生殖器,也可發生於口腔、舌、喉頭黏膜等組織疏鬆部分,多為一側單發,偶見有發生兩處以上者。自覺輕度瘙癢及緊繃感,如發生於喉頭黏膜,可引起窒息。另皮損多在夜間出現,為一種局限性、水腫斑塊,無指壓性凹陷,邊緣不清,呈膚色、淡紅色或蒼白色,一般於數小時後消退,但可複發。
(4)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症):采用銳器或指甲劃過皮膚後,沿著劃痕發生條狀淡紅色隆起,伴有瘙癢,常伴隨蕁麻疹並發。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應用抗過敏藥:抗過敏藥以其對細胞上組胺受體的可逆性競爭而阻斷組胺作用,阻滯和拮抗H1受體而發揮抗過敏作用,以達到防止一係列生理反應的發生。主要作用包括3個方麵:①抗組胺作用:H1受體拮抗劑與組胺競爭效應細胞上的H1受體,能增加毛細血管的致密度,減少滲出;②通過阻滯中樞神經的H1受體引起鎮靜及嗜睡;③抗眩暈和止吐作用。鹽酸異丙嗪(非那根)可對抗組胺所致的毛細血管擴張,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對治療皮膚黏膜的變態反應效果良好,其中以對蕁麻疹較好,口服一次6.25~12.5mg,一日1~3次。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對抗組胺過敏作用超過異丙嗪和苯海拉明,且對中樞神經係統的抑製作用較弱,口服一次4~8mg,一日3次;同時宜合並口服維生素C及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片等。對病情嚴重者推薦口服第2代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仙特敏)、阿司咪唑(息司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對急性者或伴有胃腸道症狀時,酌情口服潑尼鬆。對伴隨血管性水腫的蕁麻疹,可選服賽庚啶,成人一次2~4mg,6歲以下兒童一次1mg,6歲以上兒童一次2mg,一日2~3次。
2.局部治療選擇具止癢和收斂作用的洗劑,如薄荷酚洗劑(含薄荷、酚、氧化鋅、乙醇)或爐甘石洗劑塗敷,一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