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雀斑
(疾病概述)
雀斑(freckle)為一種常見的色素功能亢進性皮膚病,好發於麵、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女性較男性多見,尤其是皮膚幹燥、細白的人易發生雀斑。春夏季或月經期間加重,秋冬季變淡。目前認為雀斑的發生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關,日光照射可以使色澤加深。根據研究發現,皮膚內的色素細胞數量並不多,但較一般為大,對日光紫外線反應敏感,所以在暴露部位多見,春夏季加重。
(主要症狀)患者多在6~7歲即出現雀斑,在麵部以鼻為中心,兩側對稱,呈密集或散在性分布的針頭至黃豆大小的淺黑色斑點,不高於皮膚表麵,形似麻雀卵上的斑點而得名。隨著年齡增長而斑點數目增多,色澤加深,多數人可存留終生。
(治療處方)
1.局部治療①常用脫色藥物有0.1%維A酸軟膏或3%對苯∶酚(氫醌)乳膏。也可選用5%~10%氯化氨基汞(白降汞)軟膏或3%~10%過氧化氫液,一日3次外搽,一般連續用藥4~6周可明顯見效。②晚間睡前洗臉後,不要抹化妝品,將1粒5mg的維生素E膠丸用針刺破,擠出其液放在掌心,揉勻後,在麵部雀斑處反複擦拭按摩片劑,每晚1次,1個月即明顯見效。
2.全身治療維生素C一次0.2g,一日3次,或中藥六味地黃丸,一次1丸,一日2次,有一定療效。近年來應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凍治療雀斑,也有較好療效。
(用藥提示)
(1)維A酸外用濃度過高可能引起紅斑、脫皮、燒灼感等,反應嚴重時可暫停給藥,待皮膚適應後反應症狀可消失,有黏膜充血、糜爛時不宜使用。同時注意勿用於眼、口、鼻等黏膜附近。局部使用也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避免使用藥物型或磨砂型的肥皂和清潔劑、有幹燥作用的肥皂及含高濃度乙醇或收斂劑的化妝品。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日曬,必要時使用遮光劑。
(2)氫醌乳膏外用後可見有燒灼感;偶見有局部過敏反應(如局部接觸性皮炎),此種情況應立即停藥,並給予治療。對過敏者、12歲以下兒童及妊娠期婦女禁用。
(3)氫醌乳膏宜在用前對其敏感性進行皮試,可在無損皮膚塗用24h,如出現少量紅斑,不必禁用本品。但如用藥部位出現瘙癢、水皰或特殊的炎症反應,則應停用本品。同時一次使用麵積不宜過大,注意不可用於眼部和傷口周圍的斑變,用後避免陽光照射,陽光照射過多會發生雀斑,隻可用於病變部位,勿塗抹於正常皮膚。乳膏一旦變色,禁止使用。
(4)患者應防止日光照射,外出時應戴遮陽帽或打傘,也可在暴露部位外塗防曬膏,如氧化鈦乳膏或10%對氨基苯甲酸乳膏。
第三十節黃褐斑
(疾病概述)
黃褐斑又稱肝斑或蝴蝶斑,是發生在顏麵部的褐色或暗褐色斑,色素沉著呈褐黑色,故稱為黑斑病更為合適。中醫對麵部色素沉著統稱為黧黑病,因辨證為肝鬱氣滯或肝髒疾病,也稱為肝斑;如發生在妊娠婦女稱為妊娠性黃褐斑。多見於中青年,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在夏季加重而冬季減輕。本病常由肝病、長期口服避孕藥、月經不調及內分泌障礙所致,妊娠婦女多在懷孕3~5個月開始出現,分娩後漸漸消失,因此也稱為妊娠黃褐斑。但偶見於男性及未婚女性,其原因不明,機製為黑色素細胞分泌亢進,大量沉積在表皮細胞而致,日光照射是公認的促發因素。
(主要症狀)
(1)麵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大小形狀不一,境界清楚,位於前額、眉弓、雙顴、雙頰、鼻部、上唇等,呈蝶狀對稱分布,形狀不規則,無自覺症狀,不痛不癢,日照後則加重,有時可自行消退。
(2)損害可隨季節、日曬、勞累,或緊張等情緒因素,或某些疾病、藥物而加重。
(3)按皮損顏色的深淺可分為淡褐色的表皮型和深褐色或藍灰色的真皮型。
(4)病程慢性。色素隨季節、日曬、內分泌變化等因素變化。往往經久不退。一部分於分娩後或停用避孕藥後可緩慢消退。
(治療處方)治療關鍵是根治病因,如停服避孕藥、治療肝病、糾正月經不調,調節內分泌功能障礙等。
1.局部治療外用藥物常用3%對苯二酚乳膏(氫醌乳膏)塗敷,一日3次;也可用3%過氧氫液(雙氧水)、2%維生素E乳膏塗敷,一日3次。或用0.1%維A酸乳膏,一日1次外用可治療女性黃褐斑患者。剝脫療法:25%三氯醋酸局部塗搽,使表皮脫落,除去色素斑;液氮冷凍;磨削術等均可祛除色素,但易於複發。
2.全身治療患者應避免日曬、口服避孕藥、應用光致敏的藥物和有香味的化妝品。可口服維生素A、C和E、胡蘿卜素、綠茶、魚油、氯喹和吲哚美辛等,有助於防禦紫外線照射,堅持外用物理遮光劑或化學遮光劑(如對氨基苯甲酸)。同時口服維生素C,一次200~400mg,一日3次;或維生素A一次2500IU,一日3次。中成藥可服用六味地黃丸,一次1丸,一日2次。
(用藥提示)
(1)三氯醋酸溶液有腐蝕性,可能引起紅斑、脫皮、燒灼感等,反應嚴重時可暫停給藥,待皮膚適應後反應症狀可消失,有黏膜充血、糜爛時不宜使用。同時注意勿用於眼、口、鼻等黏膜附近。
(2)盡早治療易引起色素沉著的疾病,如肝膽疾患,月經不調及內分泌障礙等。
(3)調整工作時間,減少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外出時應戴遮陽帽或打傘,也可在外出時對暴露部位塗敷氧化鈦乳膏或10%對氨苯甲酸乳膏。
第三十一節銀屑病
(疾病概述)
銀屑病又名“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皮損、慢性和易複發性炎症性皮膚病。基本損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發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銀屑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其發生機製是一種免疫介導性疾病。其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差異較大,與種族、地理位置、環境等因素有關。初發年齡15~45歲居多,男女患病率差別不大。
(1)遺傳因素:人口調查、家族史、雙胞胎及HLA研究均支持銀屑病的遺傳傾向。20%左右的銀屑病有家族史,並且有家族史者發病早於無家族史者,父母同患銀屑病的患者發病年齡早於雙親正常的患者。但至今尚未找到銀屑病的易感基因或致病基因。
(2)環境因素:雙生子研究顯示,同卵雙生子同患銀屑病占70%,發病一致率並未達到100%,因此提示,僅有遺傳因素不足以引起發病,環境因素在誘發銀屑病中起重要作用。最易促發或加重銀屑病的因素是感染、精神緊張和應激事件、外傷、手術、妊娠、吸煙和某些藥物作用等。感染一直被認為是促發或加重銀屑病的主要因素,例如點滴狀銀屑病發病前尚有咽部急性鏈球菌感染史,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病情常好轉。
(3)免疫因素:尋常型銀屑病皮損處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明顯,尤其是T淋巴細胞真皮浸潤為銀屑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表明免疫係統涉及疾病的發生和致病過程。
(主要症狀)本病臨床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4種類型。
1.尋常型銀屑病臨床上多見。皮損初為粟粒至綠豆大小淡紅色丘疹,漸擴大或融合成斑片,表麵有厚層鱗屑,銀屑病角化不全的角質層中有空隙進入空氣,由於反光作用鱗屑呈銀白色。刮除成層鱗屑顯硬脂樣光澤,故稱為硬脂斑現象或刮蠟現象;刮去鱗屑又可見淡紅色發光半透明薄膜,稱為薄膜現象;再輕刮去薄膜則出現小出血點,呈露珠狀,稱點狀出血現象(即Auspitz征),這是因為銀屑病特殊的皮膚病理改變即真皮乳頭頂部迂曲擴張的毛細血管被刮破所致。刮蠟現象、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現象為本病特征,具有診斷價值。皮損好發於頭皮、四肢兩側,尤其在肘膝伸側及腰骶部,廣泛對稱分布。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皮疹呈多種形態,如點滴狀、錢幣狀、蠣殼狀、花瓣狀、疣狀等。急性點滴狀銀屑病,又稱發疹性銀屑病,常見於兒童。發病前常有咽喉部鏈球菌感染史,發病急驟,皮疹迅速發展,數日內可遍布全身,呈點滴狀,為0.3~0.5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澤潮紅,覆以少許鱗屑,癢感程度不等,經適當治療可在數周內消退,少數患者可轉至慢性病程。頭皮的損害為境界清晰、僅擴展到前額發際外數厘米處覆有厚層鱗屑的大小不等的紅斑,鱗屑厚積使頭發緊連成束狀,但不脫落。急性期可出現顏麵部的損害:點滴狀浸潤性紅斑、丘疹或出現脂溢性皮炎樣改變。黏膜的損害常見於龜頭、包皮內側,呈邊緣清晰淡紅色斑塊,表麵覆以銀白色鱗屑。甲的損害多見,病甲數月內可從一個到多個,甲板上出現散在頂針樣點狀凹陷,凹凸不平,無光澤,有橫溝、縱脊、肥厚、甲剝離、畸形或缺如等。銀屑病的病程經過緩慢,有的自幼發病,持續十數年或幾十年,反複發作。患者自覺有不同程度瘙癢,大部分患者冬重夏輕。尋常型銀屑病按病程可分為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