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五官科疾病(二)(3 / 3)

(主要症狀)

(1)智齒冠周圍炎時的表現有智齒牙齦紅腫、疼痛,壓之有膿液自齦下溢出。病側下頜角和升支部軟組織腫脹,頜下淋巴結腫痛。

(2)急性智齒冠周炎的主要症狀為牙冠周圍軟組織腫脹疼痛。如炎症影響咀嚼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如波及咽側則出現吞咽疼痛,導致患者咀嚼、張口、進食及吞咽困難。病情重者尚可有周身不適、頭痛、便秘、白細胞計數升高、體溫上升、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

(3)檢查可見下頜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有齦瓣覆蓋、盲袋形成。牙冠周圍軟組織紅腫、齦瓣邊緣糜爛、盲袋內有膿性分泌物。有時可形成冠周膿腫,出現頜麵腫脹,同側頜下淋巴腫大,壓痛。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根據病情選用抗菌藥物,首選替硝唑、甲硝唑,一次1g,一日2次,首劑加倍,連續3~5天;次選紅黴素、頭孢菌素或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進行治療。

2.局部治療每日可用1%~3%過氧化氫溶液及氯化鈉溶液衝洗盲袋,然後滴入2%碘甘油。另給0.1%氯己定(洗必泰)溶液、1.5%過氧化氫(雙氧水)溶液,複方硼砂液或呋喃西林液等含漱,一日6次。然後在隔濕條件下,用探針蘸碘酚或碘甘油燒灼盲袋或撒以冰硼散。

3.急性炎症消退後若張口度改善緩慢,多因上頜第三磨牙伸長,咀嚼時經常刺激下頜冠周軟組織,故可在局麻下拔除上頜第三磨牙,消除刺激因素,則張口度可迅速改善。待齦下膿腫形成後,應考慮切開排膿。

(用藥提示)

(1)替硝唑、甲硝唑,妊娠期初始3個月或哺乳期婦女慎用。對硝基咪唑類藥過敏者、血液病、嚴重創傷者、神經病史者禁用,全身中毒者或休克者慎用。在治療期間禁止飲酒,飲酒可發生戒酒樣的反應。對出現神經異常者宜及時停藥。

(2)其他參見

第九節牙齦炎有關項下。

第十一節口腔潰瘍

(疾病概述)

口腔潰瘍又稱複發性口瘡,是慢性的口腔黏膜小潰瘍,深淺不等,為圓形或橢圓形損害,可反複和周期性複發。胃腸功能紊亂、體內缺乏鋅鐵、微循環障礙、免疫功能低下、維生素缺乏、精神緊張、睡眠不足、腸道寄生蟲症、局部創傷等常誘發潰瘍。

(主要症狀)口腔潰瘍多發生於口腔非角化區如唇、頰黏膜、舌緣、齒齦等處,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0.2~0.5cm,潰瘍單個或由數個連成一片,潰瘍表淺邊緣整齊,外觀呈灰黃色或灰白色,上覆蓋黃白滲出膜,周圍黏膜充血、水腫而有紅暈,局部有燒灼樣疼痛,於進餐時加重,影響進食、說話。嚴重潰瘍直徑可達1~3cm,深及黏膜下層甚至肌肉。但口腔潰瘍有自愈性,病程7~10天,嚴重者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治療處方)

1.局部治療

(1)局部塗敷口腔潰瘍膏,一日2~3次;或地塞米鬆甘油糊劑敷於患處。同時應用0.5%甲硝唑含漱劑或複方甲硝唑含漱劑含漱,於早、晚刷牙後含漱,一次15~20ml,一日2~3次,連續5~10天為1個療程;另甲硝唑口頰片可夾於牙齦與齦頰溝間含服,於3餐後含服,臨睡前加含1片,連續4~12天。

(2)西地碘含片可直接鹵化細菌的體蛋白,殺菌力強,對細菌繁殖體、芽胞和真菌也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用於口腔潰瘍,白色念珠菌感染性口炎、糜爛型扁平苔蘚等。含服一次1.5~3mg,一日3~5次。

(3)地塞米鬆粘貼片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症的滲出,貼片用量較小而作用直接、持久,可促進潰瘍愈合。外用貼敷於潰瘍處,每處1片,一日總量不得超過3片,連續使用不得過1周。

(4)潰瘍麵積較大時可用10%硝酸銀液燒灼潰瘍麵。

2.全身治療

(1)口服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2)對反複發作的口腔潰瘍推薦口服潑尼鬆,一次10mg,一日3次;或口服左旋咪唑一次45mg,一日3次,一周服用2次。中成藥可外敷冰硼咽喉散、冰硼散等,養陰生肉膜、爽口托瘡膜有清濕瀉毒,收斂生肌的作用,用時取藥膜貼於瘡麵,一日2~3次。

(用藥提示)

(1)甲硝唑含漱製劑用後可有食欲缺乏、口腔異味、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偶見有頭痛、頭暈、失眠、抑鬱、皮疹、蕁麻疹、白細胞減少,停藥後可迅速恢複。長期應用可引起念珠菌感染。

(2)氯己定偶可引起接觸性皮炎,高濃度溶液有刺激性,少數患者可有牙齦表麵剝脫、發紅、輕度不適、疼痛,停藥後可自愈;另含漱劑可使牙齒著色,味覺失調和味覺改變,停藥後可恢複,兒童和青年口腔偶可發生無痛性淺表脫屑損害,宜於餐後給藥。

(3)一般牙膏中均含有陰離子表麵活性劑,與氯己定可產生配伍禁忌,使用氯己定含漱劑後至少需間隔30min後才可刷牙。

(4)西地碘有輕度刺激感,口含後偶見口幹、胃部不適、頭暈和耳鳴(發生率約2%),對碘過敏者禁用。

(5)頻繁應用地塞米鬆粘貼片可引起局部組織萎縮,使由皮膚、黏膜等部位侵入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控製,引起繼發的真菌感染等。另對口腔內有真菌感染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