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利
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
經年以來,我始終在南開大學商學院為本科生、研究生、EMBA學員講授《管理學》、《企業創業與成長》等課程,為博士生講授《高級管理學》《企業成長理論》課程。
在首批中國火炬創業導師中,我是少數來自教育界的導師。創業、創富、創新、創造,企業成長進程中企業家戰略與企業家精神,是我一直以來凝聚智慧、潛心研究的方向和領域。也因此,當本書作者——與我熟稔的媒體朋友張翼將他的這部書稿呈現在我麵前時,對於創業創富的俞敏洪,對於創新創造的新東方,我萌生了書寫感慨、表達觀點的意願。
繼20世紀80年代的“卓越”熱潮、90年代的“再造和變革”熱潮之後,創業創富、創業精神已然成為當前理論界、社會各界爭相熱議的焦點。我所樂見的現實是,現如今,創業、創富已經演化為聲勢浩大的潮流。當此之時,創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行為、社會現象,那麼,到底何謂創業?在我看來,創業是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與機會結合並創造價值的活動。創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把握機會,整合外部資源,顯然這需要創業者有一定的技能。是否具有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能否協調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機製矛盾,能否準確地評價創業機會等等,都是創業技能的體現。
社會轉型和發展需要進一步鼓勵和強化創業精神。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實際上眾多創業者在經曆了挫折和失敗後,獲得成功的寥寥無幾。有人認為創業是一種天賦,但天賦絕非決定性的因素。詳閱本書,你會發現,俞敏洪的創業創富既有天賦的因素,更有機遇使然、順勢而為的意味,新東方的勃興恰是迎合、引領了肇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全民學英語的浪潮。
當下,創業熱潮興起的原因並不單純是創業創富的本能衝動,還意味著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時代的如期蒞臨。激情、堅忍、創新、把握機會的能力、變革甚至是創造性的破壞、超越自我等等,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而這些正是創業精神的本質。
成功的企業家的確都是有天分的,年少時代的俞敏洪在鄉間村野插秧的速度就超過常人。但是,有天分的人並不都成功,而且成功的概率不一定比正常人高,北京大學求學的那五年,俞敏洪經受了自卑自閉、缺乏自信的痛苦。有天分、沒資源、無背景的俞敏洪為什麼能夠成長為成功的企業家?
創業總是和創新、創造及創富聯係在一起。一位創業者結合自身創業經曆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缺少資金、設備、雇員等資源,實際上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優勢。因為這會迫使創業者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於銷售,進而為企業帶來現金。
為了確保公司持續發展,創業者在每個階段都要問自己,怎樣才能用絕對有限的資源獲得相對無限的價值創造?
創業者能否成功地開發出機會,進而推動創業活動向前發展,通常取決於他們掌握和能整合到的資源,以及對資源的利用能力。許多創業者和俞敏洪相似,所能獲取與利用的資源相當匱乏,而類似俞敏洪這樣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卓越創業技能之一,就是創造性地整合和運用資源,尤其是那種能夠創造競爭優勢,並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