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自古以來就是隱士修行的佳地。在攀登華山尋訪隱士的途中,我們經過一塊石頭,它的正麵刻著『鶴之聲』三個字。鶴在道教裏是變化、超越、灑脫、純潔和長壽的象征,用它來代表華山是再完美不過的了。可是很顯然,這隻鶴已經飛走了。
如道教徒所宣稱的,道教的曆史形態可能起源於終南山西端的樓觀台。可是它的史前形式,卻遠在很早以前,就已在終南山東端的華山上興盛了。對於道教徒來說,華山的意義甚至要超出史前時期,一直回溯到萬物創始的時候。
太初時,混沌分化成陰和陽。陰陽再次分化,成為老陰、老陽和少陰、少陽。這四種力量交互作用,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其中第一個生命就是盤古。盤古一生下來,就拾起一把錘子和一隻鑿子,用他畢生的精力去開天辟地——也就是如今我們大家居住於其中的這個空間。他不是花了7天,而是花了1.8萬年。當他終於倒在地上死去的時候,他的軀體化作了五嶽:他的頭化作東嶽,他的胳膊化作北嶽和南嶽,他的腹部化作中嶽,他的腳化作了西嶽。
經過幾千年的風化之後,盤古的腳逐漸變得像一朵石頭葉子上開出的花,因此早期的中國人把西嶽稱為“華山”——花山。它開在中國最早的部落文明的中心地帶,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喜歡稱自己為“華人”。這一稱呼表明了這座山對於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多麼重大的意義。
華山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從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它的外形在群山中是獨一無二的。要攀登它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巨大的欲望——不是肉體的欲望,而是精神的欲望。因為華山是中國最早的精神中心之一,是薩滿們來尋夢的地方。黃帝就是這樣一位薩滿,他爬過幾次華山,去與神人們交談。公元前2600年左右,黃帝乘龍回歸仙班,他在塵世間作為中國北方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傳到了白帝的手中。
盡管白帝把他的宮廷遠遠地建到了黃河衝積平原的東部,但是他的後裔中的一支,還是遷移到了華山附近,而且開始定期祭祀過去在這裏的、他們受人尊敬的祖先。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聖人皇帝堯、舜、禹都曾經遊覽過華山。《莊子》中記載了公元前2400年左右堯的一次行幸。在這次行幸中,祭祀中心的管理人員(封人)諷勸這位聖人皇帝,不要因為自己為他祈禱多子、多壽、多財而擔憂:
始也,我以汝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莊子·天地》第十二
這位管理者——這位華山道人,諷諫堯的地方,叫作“華峰”,就在今日的華陰縣城東麵大約三公裏處。不幸的是,這座過去的祭祀中心的最後一批文物,毀於1958年毛澤東的“大躍進”運動。從那時起,這裏又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現在這個地方就以新石器時期的遺址而聞名了。另外還有兩座祠堂,也銷聲匿跡了。一座建於周朝初期,在華陰的南麵,現在已經變成了華山高中;另外一座則建於漢代早期,本在附近的黃甫穀的入口處,已在幾個世紀以前被洪水衝走了。
第四座祠堂、也是最後一座祠堂,建於公元160年左右,就在華陰的東麵。它以西嶽廟而知名。別人告訴我,它是中國建築工藝的一座氣勢宏偉的紀念碑。正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它的主廳裏供奉著白帝。4500年前的某個時候,白帝的後人成為華山的守護者。除了很多建築物之外,院子裏還有一片香柏林。據說早在最初的西嶽廟修建之前,它們就已經種在這裏了。整座廟被一道圍牆圍住了,不允許外國人入內。過去的幾十年中,它一直被當成軍營來使用,這大概就是它躲過紅衛兵這一劫的原因吧。
此時正是8月中旬,雨季的中間。在西安等天放晴等了一個星期之後,我們決定抓住一個機會。經過4小時,走了120公裏之後,我們看見一條泥濘的山路,向華山延伸而去。在這裏,我們能夠看見藍天。
我們把衣服扔在一個廉價旅館裏,動身去探險。經過兩排旅遊工藝品店的“夾擊轟炸”之後,我們進入了玉泉院的主門。玉泉院是一座道觀,建於11世紀中期,是為了紀念陳摶而修建的。10世紀的時候,陳摶曾經在這裏隱居。他的無極圖曾經激發了早期理學家們的靈感,除此而外,他還修習道教禪定,能夠連續數月保持一種類似於睡眠的入定狀態,並因此而名重一時。道觀西麵的一座小山洞裏,至今還供奉著一尊陳摶臥像。我們隻捐了一點點錢,看管大殿的老太太就讓我們進去了。我們伸手撫摸著陳摶的石頭塑像——自從公元1103年被雕成以後,不知道有多少隻手曾經觸摸過它,以至於現在它看起來、摸起來都像一塊拋過光的黑玉。
附近有一座亭子,是陳摶建在一塊石頭頂上的。在這塊石頭前麵,陳摶曾經扡插了四棵佛陀出生於其下的那種樹的枝條——根據一個道教故事所說,老子回歸帝鄉以後,又轉生為釋迦牟尼——現在隻剩一棵還孤獨地活著。很顯然,當年紅衛兵們以為他們已經徹底清除了這四棵樹,可是眼下它們多瘤的殘幹上,又冒出了新芽。
就在主殿入口處的外麵,一塊雕刻著華山圖景的石碑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它的中間斷開了,但是我們竭盡全力仔細地去研究它,就仿佛我們能夠越過保護欄、看透它表麵上的浮塵似的。如果這座山真的如圖中所繪,那麼史蒂芬和我都要減肥了。
在院基的東麵,我們又一次在一塊石碑前停下來,這塊石碑緊挨著另一塊石頭。這兒是諸多的華佗墓之一。華佗是中國最偉大的醫學天才,卒於公元207年,享年97歲。華佗曾經在華山的一個岩洞裏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他還在這裏采集藥草——直到今天,華山還因為這些藥草而著名:山薑的特殊變種、人參、細辛和菖蒲,等等。采用針灸技術和利用以大麻為基礎的麻醉劑來進行外科手術,是華佗諸多成就中的兩項。此外,人們還把五禽戲的創建歸於他的名下,後來五禽戲奠定了中國武術的基本。盡管華佗一再謝絕官職,他還是被迫去給曹操治療慢性頭疼病(曹操在漢代末年篡位)。當他拒絕繼續治療的時候,曹操命人殺死了他,以防華佗向自己的眾多敵人泄露他的健康狀況。
過了華佗墓,在玉泉院的東牆外,有兩座小道觀。第一座是十二洞觀,大部分雲遊的道士都在那裏掛單。我們經過它鏽跡斑斑的大鐵門,又走了一百米,進入了仙姑觀磚木結構的大門裏。西安的一位中國朋友曾經告訴我們,這是謝道長居住的地方。我們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床上支著身體,用一盞熱燈烤膝蓋,治療關節炎。他曾經以武功而聞名於世,現在卻連走路都有點兒困難了。他的房間裏有兩張並在一起的木板床,床上吊著一頂蚊帳(其他道士的房間也都是如此布置,他們在床上打坐、學習以及睡覺)。屋裏還有兩隻箱子,裝著書和衣服,以及一張桌子、兩把折疊椅和一台新彩電(省政府因為他在保護文化方麵的貢獻而贈送給他的),牆上還有一幅字,上麵寫著“忍”字。互相介紹之後,我遞給謝道長一支煙,自己也點燃了一支。我們抽煙的時候,他給我講了他這一生的故事。
謝道長的父母原籍山東,在清朝歉收的年份裏,為了找活路而南遷了。他出生於安徽省,在他還隻有十幾歲的時候,就出家了。經過標準的三年學徒期之後,他來到華山修行。我們會麵的時候,他剛好滿80歲,已經在華山生活60年了。除了膝蓋有點兒關節炎之外,他的身子骨異常硬朗,心清澈得就像久雨後的天空。我向他請教道教方麵的問題。
謝:老子說,要修靜和不偏不倚。要自然。自然的意思是不強求。當你自然地行事的時候,你就會得到你需要的東西。但是為了了解什麼是自然的,你必須修靜。作為一個道教中心,很久以來,華山如此出名,就是因為它安靜。過去這裏有很多隱士,但是現在這座山已經發展了旅遊業。寧靜不再,隱士也不在了。
問:他們到哪兒去了?
謝:這很難說。隱士們想一個人待著,所以不容易找到他們。他們更喜歡離群索居。他們中一部分人回到了城市。另外一些人搬進了終南山的更深處,那兒還很安靜。但是即使你找到他們,他們也可能不願意跟你說話。他們不喜歡被打擾,而是更願意坐禪。他們對談話不感興趣,可能對你說幾句話,然後就把門關上,再也不出來了。
問:但是他們要吃飯呀。他們遲早還是會出來的,不是嗎?
謝:那可不一定。有時候他們一天吃一頓,有時候三天吃一頓,有時候一個星期吃一頓。隻要他們能夠滋養內在的能量,就會活得很好,而不需要食物。他們也許會入定一天、兩天,一個星期,甚至幾個星期。他們再次出來之前,你可能不得不等上很長時間。
問:他們對教導別人不感興趣嗎?
謝:感興趣。但是在你能教導別人之前,你必須先自己修行。在你教什麼東西以前,你必須先了解它。你不能隻靠在書本上看到的話來解釋內在的修行。首先你必須搞明白它們是什麼意思。
問:如果人們不能跟隱士學道,那麼他們可以跟道觀裏的道士學嗎?
謝:你不可能隻逛逛道觀就能學到東西。你至少要在道觀裏住上三年,而且要做日常雜務。如果你能夠忍受這份艱苦,那麼三年後,你就可以請一位道士做你的師父。這是不容易的。你必須頭腦清醒、心地純淨。就像我剛才說過的,至少要有三年的體能訓練,你的心才會變得足夠寧靜,才能夠理解道。
問:你住在山上的時候,肯定需要山下的一些東西。你是怎麼得到它們的呢?
謝:什麼東西都靠我們自己背。我歲數小一點兒的時候,經常上下山。現在,遊客們有時候會給道士錢,道士就付錢給別人,讓他們把東西背上來,這樣他們就可以專心修行了。
問:住在這兒的道教徒的數目有很大變化嗎?
謝:我剛來這兒的時候,山上有四五十位老師父,有兩百多道士和道姑,小道士們多得數不清。現在,隻有一部分人還待在這兒。
問:他們都怎麼啦?
謝:有些人死了。很多人走了。還有很多人還俗了。
問:道觀怎麼樣呢?
謝:道觀裏擠滿了遊客。什麼都變了。現在旅遊局管著道觀了。
我問謝道長,我能不能跟仙姑觀90歲的老當家行道長談談。謝道長突然變得嚴肅起來,說這不方便。很顯然,行道長有問題——但不是健康問題。出去的路上,我們看見了行道長,他正在指點一個千裏迢迢從浙江趕來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要給道觀雕龍和鶴。史蒂芬和我鞠躬為禮,然後離開了。
後來,謝道長與我們在我們的旅館房間裏共進了一頓儉樸的晚餐。他說,對於道教徒來說,道教自身的發展形勢不是變得越來越好,而是越來越糟。全中國能夠稱得上大師的道士和道姑,不超過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