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診斷最為常用,包括上百種人、畜禽、植物等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病害,其中有30餘種如乙肝、狂犬病、乙型腦炎等人獸共患病。以及用於含量極微的激素、細菌毒素、神經遞質及腫瘤細胞抗原的診斷。
2)治療腫瘤,這是當今醫學界寄予厚望的一項研究,是癌症治療新的突破口,目前已研製出的腫瘤單克隆抗體有胃腸道腫瘤、黑色素瘤、肺癌等數十種。
3)對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檢測、含量測定、分離純化及質量監控等,以單克隆抗體技術為基礎的酶聯免疫分析方法更加靈敏、準確、迅速和簡便。
4)建立魚類生長激素定量檢測技術體係,更加快速、準確、經濟地對魚類生長素進行檢測,從而加快魚類育種速度。
3.2.2神奇的幹細胞
已病損的組織能否修複?衰老的細胞和器官能否重建?神奇的幹細胞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幹細胞是動物體(包括人體)胚胎及部分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重建、修複病損組織、衰老組織及器官功能的理想種子細胞。簡言之,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幹細胞技術因此又稱為再生醫療技術,通過對幹細胞的分離培養、定向誘導改變其基因的修飾等過程使其按照人們的設計方向進行分化,而在體外得到全新且正常的細胞、組織或器官,最終通過細胞、組織或器官的移植來實現臨床疾病的治療。
幹細胞技術發展曆程中的一些標誌性事件:
1)1967年,托馬斯發現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體內,可以治療造血功能障礙。
2)1999年,《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小鼠肌肉組織的成體幹細胞可以“橫向分化”為血液細胞,證明了肌肉細胞的全能性。
3)1999年12月,幹細胞研究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為該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之首。
4)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建立了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體係,他用轉錄因子誘導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使其發生轉化,產生的iPS細胞在形態結構、基因表達、分化能力等方麵都與胚胎幹細胞極為相似。
5)2007年,湯普森利用iPS技術誘導人類皮膚纖維母細胞產生幾乎與胚胎幹細胞完全一樣的iPS細胞。
6)2008年的美國《科學》雜誌將iPS細胞的成功獲得評選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首。2010年,iPS細胞的研究進展再次入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7)2009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利用iPS技術培育出iPS小鼠,這一成果說明,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該項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全球十大生物醫學進展之一。
8)2012年10月8日,山中伸彌因其在iPS幹細胞研究中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當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幹細胞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根據幹細胞來源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組織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根據幹細胞分化潛能可以分為全能幹細胞、亞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最近十年研究的熱點領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主要來源依賴於體外誘導培養,在體外將某些轉錄因子導入動物或人的體細胞,使其遺傳物質重新編程,整個過程通過基因轉染技術完成,最終得到的細胞類似於胚胎幹細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潛能。
英國近日建立了全球首個國家胚胎幹細胞庫,這個消息令全世界範圍內的醫學工作者感到振奮,因為人們看到了幹細胞技術在臨床治療各種目前尚難以攻克的疾病中的希望。幹細胞技術的美好應用前景已經初步展現在世人麵前,為器官移植及重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器官移植供體幹細胞技術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疾病治療。對那些目前應用傳統醫學方法尚無有效治療途徑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肌壞死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肝病、腎病、老年癡呆症、帕金森綜合征、皮膚燒傷等,幹細胞治療會有顯著的療效。幹細胞技術治療疾病與常規醫療措施相比具有更多的優勢。
2)延緩衰老。移植補充幹細胞,意味著可以不斷增加人體各個器官的再造和修複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材料,可以長期保持生命的旺盛活力,能起到改善亞健康狀態、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作用。
3)器官再造與再生醫學。利用幹細胞技術,可以在體外製造正常的、更年輕的人體組織器官,來代替病變或衰老的組織器官。來自於人體幹細胞的器官可以應用於臨床器官移植治療。
世界上第一個幹細胞藥品即將獲得美國FDA批準而走向市場。這得益於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上任後宣布取消對幹細胞研究的限製。這對從事幹細胞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臨床醫生和病人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我們國家在幹細胞研究方麵的科研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國家層麵的政策措施尚是空白,沒有符合國情的戰略部署、項目規劃和監管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