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第一節 萬物之靈的我們來自何處

“萬物之靈”毫無疑問指的是我們人類,因為其他的一切生物都不能同人類相比,更不用說非生物了。人是一種動物,動植物的界限是動物必須以有機物為食物,而植物則直接利用無機物為原料合成營養物,人是以有機物為食物的,所以屬於動物這一類群。但人類決不是一般的動物,而是一種社會化了的高級動物,跟其他動物有著重大區別。

雖然人體的構造,各組織、器官、係統的生理功能以及人的個體發育跟動物一樣都服從同樣的基本規律,但就形態構造來說,人有直立的姿態,用兩腳行走,手腳分工。由於用兩腳行走,手足分工了,與其他的動物相比,手從行走的功能中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工具。人的腦也比其他任何動物都發達,這是任何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就生活方式和活動能力來講,人類跟其他一般動物更有本質的區別: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來進行生產勞動,有意識地改造自然;其他動物,即使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猿類,最多也隻不過能夠使用工具。人類所處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人類一開始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從事生產活動的。因此,人類有語言、有思想,而且在生產勞動中發展了文化、藝術和科學,所以說人類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最高級、最複雜的動物。

說人類是一種動物,還是因為它在生物界裏可以找到自己確切的位置。人的背部有一條脊梁骨(又叫脊柱,它是由一塊塊的脊椎骨構成的),所以人是一種脊椎動物。人是胎生的,而不是卵生或以其他的方式出生的,人從小是吃著母親的乳汁長大的,是哺乳動物。在生物界裏,人位於動物界脊椎動物亞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的智人種。

人類起源於動物,但由於人類深深地打上了社會的烙印,便遠遠地超出一般動物。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人是萬物之靈。曆史從出現人類的時候開始,就進入了嶄新的一章,我們也因為自己是人類而感到自豪。

那麼,我們是從哪兒來的呢?

記得在妹妹出生的時候,我還很小,妹妹出生的第二天早晨,奶奶告訴我,說媽媽昨晚給我撿了個妹妹,從溝裏撿來的。後來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就討論起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大夥都說大人們說是從某某處撿來的,我們也就相信了。稍大了一些才知道,我們都是由媽媽生出來的,那麼媽媽的媽媽是怎麼來的?也就是說,最早的人類是怎麼來的?若照這麼推理,就進入了永無休止的循環態中,所以我們還是不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大家才懂了人類是經過長期進化而來的。

其實,人類對於自己的起源問題從來就是十分關心的。早在氏族社會初期,有人就認為自己是從動物變來的,如出現了“鶴氏族”、“狼氏族”、“熊氏族”等群體。在古代,還有所謂“泥土造人”的傳說。例如我國古代就有所謂“女媧捏土造人”的故事,說人都是女媧用泥土捏出來的。還有關於殘疾的傳說:說有一天捏人捏得太多,天要下雨了,來不及收,就用掃帚把他們全掃起來,結果就弄得瘸的瘸、瞎的瞎,據說這也是殘疾人的由來。

到了階級社會,“泥土造人說”滲進了階級的意識,變成了“上帝造人說”。說是上帝先花了5天時間創造了天地和世上的萬物,第六天上帝又創造了一個男人叫亞當,又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創造出一個女人夏娃,因此男人的肋骨比女人要少一根。而現代的人也就是我們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長期以來,“上帝造人說”成為統治階級統治的理論工具,他們宣揚人的命運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反抗也沒有用,教人們安於現狀,這是統治階級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尋找的借口。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男人的肋骨並不少於女性。事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

不管是“泥土造人說”,還是“上帝造人說”,它們都有各自存在的時代環境。但傳說畢竟是傳說,神話畢竟是神話,都是經不起研究和推敲的。

人類起源於動物,現在已是常識。但在久遠的年代,人們卻沒有認識到這樣。直到1859年,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研究發表了著名的《物種起源》一書,這本著作對正確認識人類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基礎。後來赫胥利詳細研究了已發現的頭骨化石,找到了從猿到人的過渡類型。他還通過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的研究,證明了人與猿的親緣關係,並在1863年發表的《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論”。我們現在可能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但這樣說是不準確的。人與猴子確實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但不能說人是猴子變來的,而是由原始的祖先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分化而形成的。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人類的進化途徑吧。

當地球上有了生命之後,動物是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水生到陸生,從卵生到胎生,經曆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的進化過程。我們人類就屬於哺乳類中的靈長類,是從猿進化而來的。

靈長類中的古狐猴大約在5000萬年前分化產生古猴和古猿。古猿是居住在樹上的森林動物,由於氣候的變化,使森林地區減縮和森林稀疏,樹叢間的空隙隨之增多和擴大,這就為古猿常到地麵上來活動提供了條件。古猿下地是促進古猿向人進化的重要因素,古猿能夠製造石器,即稱為猿人。直立行走、上肢自由,古猿擴大了視野,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轉變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拉瑪古猿經過猿人階段、智人階段,進化成現代人。猿人包括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東非坦桑尼亞的“能人”、肯尼亞特卡納湖東岸的“1470號人”、我國的元謀人都屬於早期猿人,而我國的藍田人、北京人、爪哇的直立猿人則屬於晚期猿人,晚期猿人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猿人。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尼安德特人(尼人)和我國的長陽人、丁村人等屬於古人,而克羅馬農人和山頂洞人、河套人、麗江人等屬於新人。新人不僅分布在亞、非、歐地區,而且在大洋洲、美洲也有分布,說明新人的分布比古人要廣泛得多。到大約1萬多年前,才發展成現代人,如果從早期猿人算起,人類約有三百多萬年的曆史。

古猿變人是一個上千萬年的漫長過程。我們來看看恩格斯的總結吧:“經過多少萬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腳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後確定下來了,於是人就和猿區別開來,於是音節分明的語言的發展和頭腦的巨大發展的基礎就奠定了,這就使得人和猿之間的鴻溝從此成為不可逾越的了。”所以有人認為如果說達爾文把人類從上帝手裏解放了出來歸還於動物界的話,那麼恩格斯又把人類從動物界中區別出來,指明了人作為勞動者的特殊本質。

人既然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那現代類人猿如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能變成人嗎?我們大家也許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不能。那又是為什麼呢?

現在的類人猿是古猿分化出來的,是人類祖先的孿生兄弟,它們有了超越一般動物的智慧,可以使用工具,但它們的勞動仍然是本能的,沒有真正的手腳分化。類人猿的生活方式與人類是格格不入的,從這點上來看,今天的類人猿將來也是不會變成人的。

古猿變人有其特定的內因和外因,現代的類人猿與變人的古猿有著明顯的不同。類人猿完全適應了熱帶叢林的生活而具有獨特的結構,有特別發達的臂,而人有特別發達的腿,類人猿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向著與人不同的方向發展,特化得太遠了,所以無論如何也不會演變成現代的人。另外,現代猿的生存環境和過去古猿變人時的環境也有著較大的差別,況且古猿變人是一個上千萬年的漫長過程。即使恢複原有的環境,現代猿也不可能再轉變成人,這就是生物進化上的“不可逆定律”,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在進化過程中是不可逆的,即使恢複了祖先原有的生活環境,再也不會失而複得。

關於人類的誕生地問題,人們一直都很關心。考古學家主要是根據化石的情況來判斷人類的誕生地。曆史上一直有兩種傾向,一些人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而另一些則認為起源於非洲。至於其他各洲,不可能是人類的起源地。南北美洲,是人類後來移居過去的,而不是人類的誕生地,澳洲也是這樣,歐洲也不是猿猴的故鄉,南極洲冰天雪地,當地最高等的動物是企鵝,連哺乳動物都沒有,更談不上古猿了,所以更不可能。

支持非洲起源的證據是,1924年在南非的阿紮尼亞發現了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晚期的南方古猿化石,現在在南非和東非已發現了大量的更新式的石器和人類化石,人類的血漿與各種靈長類的血漿有交叉反應,現代猿類黑猩猩和大猩猩與人類最接近,而它們都生活在非洲,而且在非洲發現了比較完整的整個人類發展係統的化石。

支持亞洲起源的人認為,雖然在非洲發現的化石比較多,但可能是因為非洲氣溫比較高、氣候幹燥,比較適宜化石的保存。爪哇等東南亞地區濕度大,腐爛的可能性就高,化石易丟失。所以單從化石的數量上來說,不能肯定非洲就是人類的起源地。而在亞洲發現的爪哇人、北京人的化石等,都可間接證明人類有可能起源於亞洲,而且亞洲也有現代猿類——猩猩和長臂猿,當然還有其他的證據。我國也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化石,所以有些研究者認為我國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但在1999年12月美國人類遺傳學會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認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亞人,起源於非洲,在距今約6萬年前遷移,通過東南亞由南向北移動,進入中國,此研究成果再次對中國傳統上認為的中國人來自“北京猿人”的說法提出挑戰。但有人會有很大的疑問,中國人和非洲人在膚色上有非常大的差異,何來非洲起源之說?研究者認為,10萬年前非洲人群有相當複雜的多樣性,並不都是黑人,現在南非有一些來自東非的人群,膚色淡得多。人的膚色由少數幾個基因決定,如果其中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就可能產生膚色的變化。而且最近意大利的一個研究小組說,他們對人體線粒體進行的研究表明,人類確實起源於非洲,而且這些遠祖是沿兩條路線向歐洲和亞洲遷徙的。距今十多萬年前,他們向北走向地中海和希臘,5萬多年前又東行來到了亞洲。

亞非起源地的爭論現在還沒有停止,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類起源地具有多樣性。可以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證據的積累,關於人類的起源地問題最終會一清二楚的。

第二節 人類記憶之謎

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尼摩妮西女神是專門掌管生靈記憶的,人的記憶也是由她掌握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對記憶進行過探討,後來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的創立,從而奠定了記憶的早期學說的基礎。他認為記憶的生理機製是條件反射的建立和鞏固,識記是條件反射的形成,保持是條件反射的鞏固,重視是條件反射的複活,遺忘是條件反射的暫時被抑製或永久性消失。後來,美國科學家用渦蟲做了一個實驗,每次在開燈的同時電擊渦蟲,重複多次後,這些渦蟲對燈光形成了條件反射。隨後把它們碾成漿狀,給未經訓練的渦蟲吃。結果這些渦蟲吃後也對光產生了反射性的逃避,這種現象被稱作為“記憶力轉移”。由此科學家推測,未經訓練的渦蟲獲得了某種記憶的化學物質,所以說記憶在本質上與化學物質有關。這個實驗結果,將關於記憶學的理論由較膚淺的條件反射學說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即生化學說。

1978年,德國科學家與田用蜜蜂進行試驗,他先訓練蜜蜂去尋找一碗糖水,一星期後這隻蜜蜂能熟練地找到這碗糖水,於是他從這隻蜜蜂的腦裏取出某些物質,移植到另一隻蜜蜂的腦內,讓它去尋找那碗糖水,無須多加訓練便可以找到,這就進一步證實記憶力的轉移與腦中的某些物質有關。世界著名神經化學家喬治·昂加爾,在對大白鼠進行電擊恐懼試驗後解剖大腦,發現其腦細胞內核糖核酸的含量比未受電擊恐懼試驗的大白鼠高出大約12%,然後將它注入到另外一隻大白鼠,不經任何訓練,這些被注入的大白鼠就對電擊有了恐懼記憶。經過潛心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從大白鼠的腦組織內成功地分離出了微量記憶物質,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它是一種由氨基酸組成的多肽,並由14個氨基酸組成。於是喬治·昂加爾提出:記憶的化學物質就是蛋白質多肽分子,多肽是由一係列氨基酸按序列組合而成的複雜生物大分子,記憶就是腦細胞中分子迅速形成的結果,每一種排列組合,代表著一種記憶。至於記憶的實質是否真的這樣,目前尚不能肯定,因為另外的科學家重複這實驗時,與之有悖。因此對喬治,昂加爾的實驗,又有許多人持懷疑的態度。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記憶與人體內的另外一種化學物質乙酰膽堿有關,乙酰膽堿是一種傳遞衝動的神經遞質,存在於每對神經突觸之間,當人們因某種疾病造成乙酰膽堿減少或不能釋放,將造成神經係統的紊亂,大腦反應遲鈍等。這種物質在腦內的數量增加,則信息傳遞快,記憶形成快、鞏固快。在人體需要時,血液中的膽堿物質被輸送到大腦,與腦內的醋酸鹽的乙基結合產生乙酰膽堿,這種物質對記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床應用證明,膽堿類藥物對老年人記憶力的好轉有著明顯的效果,可見乙酰膽堿與人類的記憶有一定的關係,可它就是記憶物質嗎?回答仍不能肯定。

現代神經生理學家認為。記憶與大腦半球內側深部的海馬有密切關係,左側與語言材料記憶有關,右側與語言的圖形材料的記憶有關。因此切除了海馬的人,短時記憶就會被損害。來自外部的信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首先到達神經末梢,經傳遞到達海馬區,然後經穹隆、乳頭體、乳頭視丘束、視丘前核、扣帶回,又回到海馬,這種信息傳遞的通路被稱作為記憶回路。因此人們設想,大腦是一個完全遺傳的回路,回路中是由各條通路的“電線”連接的,隻是未全部焊接。對於長時的記憶需要一種持久的通路,則應用一種“焊劑”來焊合,而短時記憶則不用,因為它的通路是不固定的。至於長時記憶中的“焊劑”,就是由細小蛋白分子組成的多肽。隨著多肽分子的合成,記憶就產生,如多肽分子正處於合成狀態,突然有其他信息輸入,合成受到幹擾,則表現為記憶不佳。如果已經合成的記憶多肽,不經常地輸入同一信息,久而久之該記憶多肽也會分解,從而出現遺忘。因此,人們常說腦用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