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對於記憶人們似乎了解了很多,然而卻又感覺到一無所知。至於尼摩妮西女神那神秘麵紗的後麵,究竟蘊含著什麼,還有待於科學的探秘者去精心地研究,才能給予我們一個圓滿的答案。
第三節 人類的聽覺和嗅覺之謎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詞形象地描繪出眼和耳朵的功能。它們一個是“看”,一個是“聽”。其實,用聽覺感受器來描述耳朵是不全麵的,因為耳朵除了感受聲波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個功能,那就是感受機體位置的變化,即耳朵又是位覺(平衡覺)器官,所以應該稱耳朵為位聽器官。
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分。外耳形狀像個小喇叭筒,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的功能是收集聲波。外耳道的盡頭向外的一端是外耳門,向內的一端是鼓膜。鼓膜位於外耳和中耳之間,是卵圓形的半透明薄膜,它可將由外耳傳來的聲波變成振動“密碼”傳入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鼓室是一個小氣室,室內有三塊聽小骨,自外向內依次是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塊聽小骨連接成一個曲折的杠杆係統,稱為聽骨鏈,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咽鼓管是溝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個通道,它的作用是調節鼓室裏的空氣壓力(即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氣壓),有利於鼓膜的正常振動,維持聽力。內耳位於顳骨內鼓室的內側,是非常複雜的彎曲管腔,所以又稱為迷路。迷路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在迷路裏充滿著淋巴液,淋巴液可因聽骨的振動而產生波動,從而傳遞聲波。迷路可分為耳蝸、前庭和半規管,其中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主管聽覺,而半規管和前庭主管身體平衡,是位覺感受器。耳蝸形似蝸牛,其內有產生聽覺的特殊裝置。那麼聽覺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耳廓收集的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的振動經三塊聽小骨傳遞到內耳,刺激耳蝸裏的聽覺感受器,所產生的興奮由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顳葉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在這個過程中,任一環節出錯都可導致耳聾的發生。從耳廓到聽小骨這段是傳導聲波,所以如果這部分出現問題,可引起傳導性耳聾;而由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和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病變引起的耳聾稱為神經性耳聾。
前庭和三個半規管在人體運動以及頭部位置發生變化時可使人產生速度和位置的感覺,經過大腦的分析綜合,通過運動神經調節身體的姿勢。前庭和半規管過敏的人,在乘車和乘船時容易造成身體姿勢調節障礙和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頭暈、惡心、出汗、嘔吐及血壓變化等症狀。
耳朵是重要的感覺器官,一旦出現問題,美妙的音樂、動聽的旋律、婉轉的鳥鳴等一切靠聽來感覺的世界都將與我們無緣,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耳朵的衛生。外耳道中常有一些蠟狀物質——耳屎(耵聹),這是由耵聹腺分泌的,又稱為耳垢,它對外耳道有保護作用。但如果耳屎特別多時,應小心將其取出,不要破壞外耳道。
遇到巨大的聲響時,一定要迅速張口,或做連續的吞咽動作,使咽鼓管張開,這樣可以保持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以免震破鼓膜,引起傳導性耳聾。坐飛機的人要不停地咀嚼口香糖就是為了避免巨大聲響對鼓膜的震動。
相信看過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人都會對劉羅鍋的耳朵有深刻的印象,他的耳朵能夠擺動。那為什麼有的人的耳朵能夠擺動呢?其實這也是一種進化的遺跡。我們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當狗在人們呼喚它時會擺動耳朵。哺乳動物是通過耳肌的活動去收集其周圍的聲波的,人是由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與外耳相連的肌肉,但在長期進化中人類對於這種功能的需要已消失,所以大多數人已失去對這些耳肌的控製,但有些人則仍然保留這一特點。
一談到聞氣味,我們便會立即想到我們的鼻子,因為我們是用鼻子來聞氣味的。另外我們也知道,呼吸也需通過鼻子來進行,所以我們說鼻不但是呼吸通道的起始部位,而且也是嗅覺器官的所在部位。
鼻腔內有兩種不同的黏膜,與呼吸有關的黏膜活體呈微紅色,麵積比較廣,占了主要的部分;嗅黏膜位於鼻腔的天井、隔開左右鼻腔的鼻中隔上部兩側和上鼻甲的全部,活體呈蒼白色或淡黃色。嗅黏膜中有一種特化的雙極神經細胞——嗅細胞,呈梭形,可以感受嗅覺刺激。嗅細胞的樹突伸向嗅黏膜上皮的表麵,突起末端呈小泡狀,稱嗅毛。嗅毛常倒向一側,能感受有氣味物質的刺激。嗅細胞的底部有細長的無髓鞘神經纖維伸出,直到嗅球,與嗅球內的神經元發生突觸聯係。當嗅細胞受到刺激以後,產生的神經衝動通過嗅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形成嗅覺。
一般吸入鼻腔的空氣並不直接接觸嗅黏膜,隻有當氣流回旋時才能接觸,所以要想仔細辨別氣味,往往要做短促而頻繁的吸氣動作,這樣嗅覺感受器便可接觸到大量的空氣了。嗅細胞的刺激必須是氣體狀態,氣體分子到達嗅黏膜之後,即溶解於黏膜表麵的液體中,然後接觸嗅細胞的嗅毛。
人的嗅覺靈敏程度雖不如某些動物如狗、貓等,但也是相當敏銳的,而且每個人對不同氣味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另外,嗅覺具有適應性,而且特別明顯。我國古語“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即道出了嗅覺的這一特性。在刺激強度持續不變的情況下,嗅覺感受器就會對這種刺激的感受性下降,以至於感受不到它的氣味,但到新鮮空氣中待上一會兒,對這種氣味的感受性又重新恢複。適應了某一種氣味之後,對其他不同氣味的靈敏度可保持不變。
第四節 蟋蟀好鬥之謎揭秘
熟悉蟋蟀的人大都見過這樣的情景:一隻雄蟋蟀和另一隻雄蟋蟀不期而遇了,它們開始振翅鳴叫,發出響亮的“謔謔”聲,接著便齜牙咧嘴,格鬥起來。它們彼此都惡狠狠地向對方撲去,用頭頂,用腳踢,用嘴咬,反正是所有能用上的都用上,一直鬥到一方傷痕累累或敗下陣來方善罷甘休。
然而雄蟋蟀遇見雌蟋蟀的場麵便迥然不同了。剛才還氣勢洶洶的雄蟋蟀,一下子變得無比溫柔了,前後簡直判若兩“蟲”。即使雌蟋蟀不小心撞到它的頭上,雄蟋蟀也不會“錙銖必較”,最多隻是微微地張一張牙。這時,雄蟋蟀會保持其“紳士的風度”,用腿輕輕地彈幾下,表示友好。有時遇上“中意”的,還會發出深情的低鳴聲,似乎在傾訴自己的綿綿情意。
事實告訴我們,兩雄拚搏並不是為了比強弱,爭高低,而是為了爭奪異性的伴侶,博得異性的青睞。
熟悉蟋蟀的人都知道,蟋蟀的眼睛雖大卻是個“睜眼瞎子”,它們無法用眼睛來分辨周圍的一切。那麼,蟋蟀是怎樣識別情侶和情敵的呢?
原來,這種動物的頭上有一對感覺靈敏的“天線”——觸角,它們隨時隨地在前方和左右兩側掃動,一接觸到同夥的觸角,蟋蟋馬上就能判斷出雙方是同性或異性,並立即做好準備,是立即備戰,還是笑臉相迎。一般來說,雄蟋蟀掃動觸角的動作剛勁有力,而雌蟋蟀的則輕微柔和,蟋蟀正是根據這一差異作出抉擇的。
早在唐朝,人們已發現了蟋蟀好鬥的習性,並開始觀看蟋蟀格鬥取樂。時至今日,鬥蟋蟀仍不失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活動。蟋蟀愛好者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蟋蟀能克敵製勝,屢戰屢勝,成為常勝大王,那麼怎樣識別和挑選大王蟋蟀呢?
一般來說,有以下的標準:身挺、背寬、形長、頭大,這樣在格殺時可以揮動大牙進行廝殺;項圈寬,可使頭部轉動靈活,便於進攻;六足要長,尤其是腿節應粗壯而圓長,使之在鬥咬時能撐住身體,不致後退處於被咬地位;腹部應收縮;觸角完整,且粗而長,以保持敏銳的觸覺;尾須細而完整,使之在鬥咬時能把握方向,轉動靈活。
在這方麵,行家們有此精辟的見解:“大凡蛩(蟋蟀)以獅子口、蜈蚣鉗、蜻蜓頭、蚱蜢腿、肉色極細、配色相當者為上品。”
第五節 人體丹香之謎
有些動物能散發出某種特殊的香味,借以吸引異性,或與同類進行聯係,最典型的是麝,把香味儲於一個囊體之中。其他如靈貓,也有類似的功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有這種功能。古往今來,氣功鍛煉有素者就可以散發一種神秘的香氣——“丹香”。元代道家氣功大師邱長春“羽化”後,他的遺體“異香終日不散”,佛家鍛煉氣功有素者也不例外,東南亞不少高僧“坐化”後,也會發出異香,在當地高溫之下屍身數日不壞。
作為人體之謎,丹香很值得探索。我國武林內功家認為,丹香和氣血鍛煉有關,氣功鍛煉會影響人體內分泌,所以古文獻中有“練精化氣,緣血化漿,其味異香”的描述。那麼,人體是否有發散香氣的物質基礎呢?科學研究發現,在人的汗液和尿的揮發成分中,具有麝香味。但是,為什麼我們覺察不到呢?這是因為這種麝香味太微弱了。氣功能夠激發人體的內在潛能。許多實驗表明,氣功可以促使膽汁、胃液、唾液等分泌物質的增多,可以想象,人體固有的麝香味也不能排除在外。
丹香現象目前仍是一個謎,這方麵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不過,研究和開發丹香的意義不可小估。人們在開發大自然的同時,還應重視自身的開發。蚊子從不叮咬能發丹香的人,恐怕隻是人體“丹香”效用的一種罷了。
第六節 為什麼有的人的行為易越軌
對於犯罪,人們大多歸於“不良環境”的影響,然而芝加哥大學的專家們經觀察並進行生理結構的測試後發現,暴力或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可能源於人體內某種化學物質的失調。1972年,由科學家組成象棋隊與伊諾州囚犯舉行象棋友誼賽。科學家原先以為勝券在握,卻想不到囚犯棋高一著。這批專家為了挽回麵子,要求再決高下,此後雙方多次交手,漸漸建立了友誼。其中一個名叫沃爾什的化學家開始產生疑問:“這麼好的一班人怎會犯下那麼可怕的罪行呢?”
他不滿足於流傳已久的“不良環境”論,召集20個誌同道合的化學家、統計學家、物理學家和電腦分析員,著手研究可能導致暴力行為的體內化學物質。他們研究的課題是:暴戾的人跟不暴戾的人相比,其生化特征有否分別?
這批科學家起初分析血液和尿液以求解答,但是這些液體的成分往往受食物影響而變化,化驗結果不足為據。
1976年,沃爾什研究小組開始以頭發為化驗對象,蒙特利爾基爾大學一些科學家也正以同樣的方法做研究。沃爾什認為頭發中微量金屬的濃度比血液中的高,用於分析研究比較理想,於是和同事花了幾年時間收集頭發樣本,分析頭發所含的金屬成分,終於有了驚人的發現。
第一個實驗是一項對照分析,對象為24對8至18歲不等的兄弟。每對兄弟中有一人犯過罪,另一人無犯罪記錄,兩人都跟父母同住,食物一樣,環境差別可說極小。科學家取得他們的頭發樣本,分析出含有11種元素:鈣、鎂、鈉、鉀、銅、鋅、鐵、錳、磷、鉛、鎘。頭發中這些微量金屬的濃度,比血液或尿液中的高10至100倍。一如所料,參加實驗的少年罪犯,頭發所含的金屬含量遠比沒有犯過罪的高。進一步試驗的結果卻大出他們意料之外。科學家原來估計會發現兩種行為模式,一種屬犯罪型,一種屬不犯罪型,怎知反而在犯罪者中發現了兩種模式。甲類的犯罪者本來奉公守法,到突受刺激才肆虐作案。乙類則不同,有這類模式的人自始至終都愛破壞社會秩序,長期與法律為敵。
沃爾什研究小組決定,根據這些結果做一個更複雜的實驗。實驗的對象是96個會有嚴重暴行的已釋犯、囚犯、青少年罪犯,以及96個並無犯罪記錄的男子,結果與先前的相符。根據頭發分析的結果,有暴力行為的人為甲、乙兩類,可見他們是分別受兩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失調之害。後來為將輕度暴力者列入,又增添了丙類和丁類。
沃爾什的試驗結果極具啟發作用。體內化學物質失調若與暴力行為有關,大抵也與活力過盛、酗酒、學習困難等問題有關。生化檢查結合其他方法,或可用來診斷出上述問題的成因。沃爾什目前轉而注意這種研究在實際治療上的用處。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的腦生理研究中心有位費醫生。把沃爾什的研究結果結合自己的治療法,讓罪犯服用維他命和金屬補劑以替代藥物,試圖消除他們的犯罪傾向。
科學家還沒有正式研究治療的功效,有暴力傾向而接受治療者的報告倒令人鼓舞。沃爾什這項創新研究已經引起各方麵的注意,也許有一天,科學真的有助於把暴力傾向扭轉,使人向善。
第七節 人類嘴唇為何是外翻的
人類的嘴唇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特征。人類的嘴唇是外翻的,這與動物王國裏的其他物種完全不同。
很多人完全意識不到,人類嘴唇外翻這個特征有多麼不同尋常,因為他們認為人類的嘴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甚至懶得把人類的嘴唇與猴子、猿類等我們的靈長類“親戚”相比。但如果我們近距離地仔細觀察黑猩猩或者大猩猩的嘴,就會清楚地發現,它們閉上嘴巴的時候,嘴唇的表麵是看不見的,柔軟、豐滿並且有光澤的嘴唇隻會出現在人類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