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白馬書生虞允文(轉)(1 / 3)

白馬書生虞允文--序

自古書生用兵,莫過於杜預、虞允文、王陽明、袁崇煥、左宗棠,而五人之中,用兵

驚險,膽略非常,而後又能入主中樞,統籌全局的,惟有虞允文一人。虞允文生於北

宋末,建功業於宋金和戰之驚濤駭浪中,采石之戰,以一介書生,以弱製強,拒勁敵

於江北,挽社稷於狂瀾,恢弘功業,千古傳頌,這一切,足以引起我等讀書人關注。

於是自非典風潮過後,開始收集閱讀虞允文生平之相關史料,主要有《宋史》、《

金史》、《續資治通鑒》,其他有各類筆記,如《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朝聞見

錄》、《齊東野語》、《鶴林玉露》、《桯史》、《十駕齋養新錄》等。另外還有《

中國曆史大辭典◎宋史》,其他則是google和通過中國期刊網收集的資料。很多原始

的史料,都沒法讀到或者下載,無疑是非常遺憾的。

寫虞允文傳,沒有別的目的,隻是自己想深入了解虞允文,之前讀了cosmicstring

之大作《隆興和戰》,其文援引廣博,言辭優美,也更讓我對那段風起雲湧的曆史感

興趣。寫這份東西,是很不嚴謹的,有的地方,沒有注明引自何處;有的地方,隻是

自己推測;有的地方,是大段遷移了別人的文字;有的隻是把史書的文言文意譯了過

來,寫作之初,還算心氣平和,寫到後麵幾節,則有如北京這些天的天氣一般鬱悶煩

躁,所以後麵幾節,寫的比較淩亂。

我自知水平有限,之前對宋代曆史了解很少,要把虞允文這個人物寫豐滿,把南宋

和戰那段曆史梳理清楚,確實難以做到。不過好在水木從來不缺牛人,希望大家能對

此文多提一些意見。文章分為若幹節,最後一節是虞允文年譜,有些事件發生的時間

,各個史料記載不一,在寫年譜的時候,則隻采納一種說法,具體是哪的說法,寫到

現在,我自己也弄不清楚了。:)

標題白馬書生,源於劉瀾的一首詞:‘磯頭綠樹,見白馬書生破敵。百年前事,欲向

東風,酒醒長笛。‘

白馬書生虞允文--二風雨欲來

紹興二十八年(1157年,金正隆三年)底,金國完顏亮想定都南京,命左丞相張浩、

參知政事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完顏亮問張浩用兵江南之利害,浩不敢正對,乃‘婉

辭以諫,欲以諷止‘,說:‘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金主愕然曰:‘何以知之?‘對

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完顏亮一心想發動戰

爭,消滅南宋。有一次,他做了個夢,夢裏他上了天宮,天帝命令他討伐宋朝。他跟

大臣談起這個夢,一些湊趣的大臣都說這是個好兆頭,向他祝賀。完顏亮就把發兵南

侵的事決定下來了。

紹興二十九年正月,完顏亮關閉了密、壽、潁、唐、蔡、鄧、秦、鞏、洮、鳳翔府等

處榷場,隻留泗州榷場一處,每五日一次開場。二月,造戰船於通州,‘詔諭宰臣以

伐宋事‘(《金史◎本紀五海陵》),‘遣使籍諸路明安部族及州縣渤海丁壯充軍,及

分往上京、東京、北京、西京,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雖親老、丁多、

乞一子留侍,亦不許。‘(《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二》),‘調諸路猛安謀克軍年

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雖親老丁多亦不許留侍。‘ (《金史◎本紀五海陵

》),三月,又讓各道總管府督造兵器,八月,又詔諸路調馬,以戶口為差,計五十

六萬餘匹。完顏亮已經非常明顯在準備南侵了。年底,完顏亮又叫人秘密畫了臨安附

近山水城郭,做成屏風,加繪自己立馬於吳山,後來又題詩‘立馬吳山第一峰‘。這年

十二月,還殺了諫阻南征的太醫祁宰。

而南宋方麵呢,‘四月,壬辰,國子司業黃中賀金主生辰還,言金主再修汴梁,役夫

萬計,此必欲徙居以見逼,不可不早為之計。時約和久,中外解弛,無戰守備,帝聞

,矍然曰:‘但恐為離宮也。‘中曰:‘臣見其行事,恐不止為離宮。果南徙居汴,則

壯士健馬,不數日可至淮上,可無慮乎!‘然而黃中受到宰相沈該、湯思退的指責。

當時中書舍人洪邁也建議秘密準備邊防,沈該、湯思退不與理會。歸朝官李宗閔上書

言:‘臣竊聞近者金人於岐、雍間伐木以造浮梁,東京、長安修治宮室,遷諸路近戍

聚於關陝,遊騎千數出近邊覘視虛實,奸謀詭計,未可窺測。…‘,李宗閔同時提出

三條建議:一是嚴守禦。重點防守襄陽,遣一智勇兼全之將,分武昌之兵萬人守之。

令劉錡將二萬人分屯荊州要害,讓田晟與劉錡協辦;二是募新軍。舉薦殿前司左翼軍

統製陳敏訓練福建、汀、贛、建昌四郡之民,攻守皆可為用。以吳璘、姚仲、王彥之

兵守川陝,遣楊存中、成閔提兵總率沿邊諸帥,各守江淮險要,若開戰,我方與之相

持與江、淮之間,別以陳敏所招數萬人,興戰船,取海道,數日可至山東,徑入燕山

搗其巢穴,攻其所必救。另外前湖北副總管李橫也可以信用;三是通鄰國。交好達勒

達、西夏等。‘臣尚有私憂過計者,金人強則稱兵,弱則稱和,頃歲經合肥、順昌及

川口數戰,敵人倉皇議和,朝廷姑務息兵,屈體從之。然則今日之舉,首叛盟約,自

取滅亡;其勢不利,必將複要前日之計,慎勿許和。小勝則於荊、楚之間練兵秣馬,

積粟務農,徐為後圖;大勝則長驅席卷以圖恢複。臨機製勝,固有不可預言者。‘(

《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二》),以後事情的發展,如果南宋方麵真能跟李宗閔所

預料的做好防禦工作,想必虞允文也就沒有了采石之戰,本文也不必要寫了。這年九

月,出使金國的王綸、曹勳回國,‘言鄰國恭順,和好無它;丙戌,宰相湯思退拜賀

。帝曰:‘朕自綸等歸,中夜以思,不寒而忄栗。蓋前此紛紛之論,皆欲沿邊屯戌軍

馬,移易將帥,及儲積軍糧之類,便為進取之計。萬一遂成輕舉,則兵連禍結,何時

而已!今而後宜安邊息民,以圖久長。‘‘,大宋君臣,懦弱無知如此。據《宋史◎本

紀三十一高宗八》,‘十二月甲寅,諜言北界禁民傳起兵,帝諭大臣常自治,為安邊

息民之計。‘然而具體的工作,卻沒有做。這年十二月吏部尚書張燾接待金國使者施

宜生(福建人,受人牽連,逃跑到劉豫那裏,後來有為金國所用), 施宜生告訴他:

‘今日北風甚勁。‘,又‘取幾間筆扣之曰:‘筆來。‘(諧‘必來‘)‘。張燾密奏高宗,

提醒他應該早做預備。

局勢已經非常明顯了,紹興三十年正月,時為吏部員外郎虞允文說:‘金決渝盟為南

牧之計,必為五道:出蜀口,出荊、襄,止以兵相持;淮東沮洳,非用騎之地;它日

正兵必出淮西,奇兵必出海道,宜為之備。‘。而完顏亮果真如虞允文所料嗎?

這年八月,出使金國的賀允中,說金國肯定要背盟南征。淮東總管許世安說完顏亮已

經到了汴梁,起兵50來萬,屯紮宿、泗州,甚至都有兵到了清河口(現淮陰附近)。

這以後,宋朝的先後的防禦措施為:李顯忠駐守池州,李寶統水軍駐蘇州,劉琦為鎮

江都統製,後來去了荊南,王權在建康,劉寶在鎮江。陳康伯主張兩淮分別派人防守

。隨後,陳俊卿彈劾劉寶,由劉琦駐守鎮江。

這年十月,時為起居舍人,借工部尚書的虞允文按例出使金國,在館驛與金國陪伴官

員射箭,不想虞允文並未如其他南宋官僚羸弱,居然一箭命中,這然金國君臣大為吃

驚。虞允文看到金國正在大規模的輸運糧草,建造大船,完顏亮南征已經是箭在弦上

了,於是請求回國,完顏亮說:‘我將看花洛陽。‘。

虞允文回國之後不久,改任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當時三衙管軍用宦官充任,允文

言:‘自古人主大權,不移於奸臣,則落於近幸。秦檜盜權十有八年,檜死,權歸陛

下。邇來三衙交結中官,宣和、明受厥鑒未遠。‘‘上大悟,立罷之。‘。

紹興三十一年五月,金國派高景山、王權借祝賀皇帝生日,出使南宋,言詞十分囂張

,公然索取淮南土地,並且通報欽宗死訊。宰執召三衙統帥趙密、成閔、李捧以及和

義郡王楊存中到都堂,商量舉兵防禦。而後又請侍從、台諫淩景夏、汪應辰、錢端禮

、金安節、張運、黃祖舜、楊邦弼、虞允文、汪澈、劉度、陳俊卿等集體商議。高宗

派陳康伯傳旨說:‘現在不要再談什麼和與守,隻說如何迎戰。‘ 。派遣成閔為京湖

製置使,將禁衛兵五萬禦襄江、漢江上流。這時候,虞允文大膽預測,說不必要發這

麼多兵,金國進軍,絕不會攻襄陽然後順流而下。隻怕把禁衛軍派出去了,朝廷內的

兵更加少,到時候無兵可為兩淮之用。然而宰相等認為完顏亮在汝州,擔心其順漢江

而下,沒有聽從虞允文的意見。其後,虞允文估計成閔應該差不多到了江州(現在的

九江)、池州地界了,於是建議已經到達江州的部分,就駐紮在江州,還在池州的,

就駐紮在池州,這樣一來,如果敵軍主力從上遊來攻,則湖北的軍隊為第一梯隊支援

,江州、池州的軍隊可以作為第二梯隊支援。如果敵人主力從淮西而來,則江州軍隊

由無為北進,池州軍隊,自巢縣而出,以此可以援助淮西。這樣東西逢源,一軍兩用

。然而最不可思議的,成閔統領大軍,既沒有停留在江州、池州,也沒有直接去襄陽

,竟然駐守武昌!

南宋朝廷,一麵在哭鬧著給欽宗發喪,一麵不得不調兵防禦。我們來看南宋的防禦分

布自東到西:明州兼沿海製置使為沈該,浙西副總管李寶駐平江府(蘇州),李顯忠

駐池州,陳敏駐太平州,戚方駐江州,田師中駐鄂州,李道駐荊南,吳拱駐襄陽。吳

璘為四川宣撫使,四川安撫製置使兼知成都府王剛中協同軍務。八月,劉琦進兵揚州

,李寶進軍江陰,王剛屯寶應。另外禦史中丞汪澈為湖北、京西宣諭使。以劉錡為淮

南、江南、浙西製置使,節製諸路軍馬。而後以吳拱替田師中,駐鄂州,另外,魏勝

收複海州。

白馬書生虞允文--三海陵侵宋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引兵南征,以太保、樞密使昂

為左領軍大都督,李通為副,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烏延蒲盧渾為副

,圖克坦貞為左監軍,圖克坦永年為右監軍,許霖為左都監,蒲察斡論為右都監,兵

發壽春。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製,鄭家為副,由海道直襲臨安。太原尹

劉萼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製,仆散烏者為副,進蔡州。河中尹圖克坦合喜為西蜀道

行營兵馬都統製,張中彥為副,由鳳翔取散關,圖克坦貞另外將兵二萬入淮陰。發動

全國六十萬兵力,組成三十二個軍,全部出動,進攻南宋。出發之前,完顏亮趾高氣

揚地跟將領們說:‘從前梁王(指兀術)進攻宋朝,費了很多時間,也沒取得勝利。

我這次出征,多則一百天,少則一個月,一定能掃平南方。‘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完

顏亮的進兵路線,完全在虞允文預料之中!

虞允文為什麼敢斷定兩淮是完顏亮主攻方向?我是這麼分析的,第一,完顏亮其

人急功近利,從兩淮南下可以迅速兵指南宋心腹。第二相對來說,兩淮防守薄弱,可

以迅速得手,而襄陽則自嶽飛以後,多有經營。第三,完顏亮花了很大精力建立了水

軍,這跟以前金軍南征很不一樣的,既然要輔以水師的話,則必然走兩淮,便於水陸

接應,協同做戰。第四,漢中四川還在南宋手裏,元滅宋主攻荊襄的時候,四川大部

分已經丟了,但這會的話,完顏亮必然擔心即使得手襄陽,漢中宋軍也會順漢水東下,

抄他後路,偏偏川軍又是宋軍精銳,而荊襄到漢中,這又是南宋國道。至於兩淮之中,

選擇淮西,這是很明顯的,畢竟淮東河汊太多,不便於大集團軍做戰。

實際上,完顏亮南征,並未得人心,剛出師,就有將領成編製的帥軍逃回,號稱要另

立新君。十月,東京留守烏祿(後改名)繼位遼陽,改元大定,而這一切,是身在淮

西的完顏亮始料不及的。

戰鬥首先在鳳州黃牛堡打響。紹興三十一年九月,張中彥與金國陝西都統完顏喀齊喀

率五千餘兵自鳳翔大散關進入川,進攻黃牛堡。守將李彥堅告急,四川宣撫使吳璘遣

將官高崧前去救援,扼守大散關,深溝高壘,璘駐軍青野原,同時調集川中其他軍隊

分道而進。同時約西夏、契丹聯攻,聯絡河北山西的義兵騷擾其後路。沒多久,以吳

璘兼陝西、河東招討使,然而在這緊要關頭,吳璘居然病了,隻好退駐興州,以至於

川陝總領王之望不得不請求朝中另外委派吳璘之侄兒吳拱來四川統軍做戰。好在吳璘

的病最後沒有影響川陝防禦。與此同時,成閔渡江,屯應城縣,派吳拱進駐郢州,派

統製趙撙率兵五千進駐德安。博州王友直聚義兵於大名響應。吳璘此時調兵遣將,先

後收複秦州、洮州、隴州,夏俊收複泗州。東線負責防禦的劉琦,調兵前去防守淮陰

,然而這時候金兵已經到了清河口,就在這時候,劉琦突然病重,估計是被朝廷一幫

無用之輩氣的,然局勢已經不容他養病,他先進至盱眙,而後到達淮陰。而在這時期

,金兵已經在渦河口渡過淮河,蔣州失陷,這時候,致命的事情出現了,負責淮西防

務的王權,聽到金國大軍將至,居然帶領十萬士兵放棄廬州,駐軍昭關。緊接著,滁

州陷落於蕭琦,其兵直指揚州,邵宏淵因酒誤事,丟失真州,部將梁淵、元宗、張昭

死於胥浦橋(如今此地尚有村名為三將村,三將軍廟已經被毀),在清河口先勝後敗

的劉琦,不能不退兵揚州。等完顏亮進入廬州,王權又從昭關逃到和州,途中被金將

阿鄰和移刺元宜(《金史◎列傳十一》)率領的三萬前鋒追上,尉子橋一戰,死傷慘

重。從廬州跑到昭關,雖影響士氣,但畢竟將士還有戰心,而昭關逃跑,導致將士鬥

誌全無。可笑的是,敗逃到和州之後,王權居然還想著以數千幾如驚弓之鳥的士兵,

夜裏偷襲,結果又致敗局。有疑問的是,《金史◎本紀五》提到王權退出廬州以後,

‘圖克坦貞敗宋將王權於盱眙‘,進取揚州。這似乎跟《宋史◎本紀三十二》、《續資

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不合。

麵對兩淮如此局勢,臨安朝中的宰相們在做何籌劃呢?我文筆淺陋,請看史書原文-

-《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有清楚的記載: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虞允文,聞

王權至濡須,知事急,度權與劉錡必俱退,遂率侍從數人同見輔臣,言權退師,已臨

江口,必敗國事。尚書右仆射朱倬、參知政事楊椿皆曰:‘權自言退師以導敵深入,

身當其衝,令步軍司左軍統製邵宏淵出其右,池州都統製李顯忠出其左,夾攻之。‘

允文等力辯其不然,且言權為走計,倬等猶以為不然。丁巳,果得王權敗歸報,中外

大震。朱倬、楊椿等實在是無識無能之極!所謂誘敵深入,一則需要謀劃,免得退兵

時倉皇而導致覆滅;二則需要撤退有序,撤急了則難以誘敵,撤慢了,則為敵追上,

難以深入;三則需要精銳斷後,以防萬一;四則兩側夾攻的軍隊要首先占據要津,服

從調度,適時合圍。五則需要隱蔽地做好疏散工作,免得到時候過分殃及無辜。反觀

王權,還沒上陣,就抱著妻小號哭,未戰而心怯;二來,事先沒有規劃,李顯忠駐池

州,歸淮西的王權節製,然邵宏淵出真州,卻歸劉琦節製,王權並無力調度他,談何

夾攻?三來,王權退兵,比喪家之犬猶不如,完顏亮一封信,就把他嚇得從廬州逃跑

。昭關逃跑的時候,致姚興於不顧,斷送姚興和數千士卒於尉子橋。第四,李顯忠在

池州,邵宏淵在真州,又如何是在王權側翼了?如何能形成夾擊?實際上,權禮部侍

郎黃中早就指出:‘淮西將士不用命,請擇大臣督諸軍。‘然而他的意見並未受采納。

宰相如斯,高宗皇帝又在做何打算呢?高宗本紀隻說其意欲親征。而《續資治通鑒◎

卷一百三十五》則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帝召太傅和義郡王楊存中,同宰執對於內殿。

帝諭以欲散百官浮海避敵,左仆射陳康伯曰:‘不可。‘存中言:‘敵空國遠來,已臨

淮甸,此正賢知馳騖不足之時,願率將士北首死敵。‘帝喜,遂定親征之議。王權潰

敗於廬州,震驚朝野,官員們有的已經在疏散家屬資產以避金兵了,若無陳楊,高宗

又要故伎重施了,不過,這次逃到海上,弄不好就逃不出蘇保衡統領的金國水師奇兵

之手。

關於淮西戰場上,李顯忠的作用,史料記載尚有差別,周必大《文忠集》卷163《親

征錄》裏說壽春、安豐間的‘李顯忠遇敵即遁‘,直南退渡江。王權聽聞,即撤軍至和

州。照周必大的說法,淮西困厄,將士逃避,不是王權的錯,倒是李顯忠為始作俑者

。然而《宋史◎李顯忠傳》卻是另外的說法:李顯忠派韋永壽至安豐軍,取得大人洲

的勝利,而後他又親自領兵擊退前來增援的金兵。然而《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

卻記述了事情的原委。李顯忠提兵在壽春、安豐之間的時候,不思快速進兵扼守淮河

渡口,而是想著回軍廬州,理由是‘徐觀其變‘。走到謝步時,前方傳來消息,說敵人

自正陽渡過淮了,參議官劉光輔建議‘宜據形勢之地,結壘以待之。見利則進,策之

上也。‘李顯忠於是在某處低山深林,可以設伏。顯忠率心腹百餘騎,轉山取路。不

想這時候敵人直接抄到他後麵,李顯忠發現後,率諸將邀截,獲數人。不久聽說敵人

大隊到了,於是從峽山路渡大江而回。這天是紹興三十一年十月辛醜日,而王權廬州

退兵,是在這之後的第七天。不能不說,李顯忠的敗退,給王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王權、成閔以及之前被陳俊卿彈劾的劉寶等都是韓世忠部將,不想三人獨擋一麵的時

候,卻都是如此貨色。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戊午日,高宗以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

書舍人兼直學士院虞允文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並

參議軍事。此時虞允文的官職,各處記載不一,《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說的

是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這之前乙卯日還是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而到了《續資治

通鑒◎卷一百三十六》則提到三十二年正月己巳日,則還是權直學士院),而《宋史

◎卷三十二高宗本紀九》隻說中書舍人,《宋史◎虞允文傳》則說早在三十一年的上

半年,就已經是直學士院。此時虞允文北上,到底已經是直學士院,還是代理直學士

院。《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則說的是直學士院,各處不一。按照宋朝製度,以其他官

入學士院的,稱為直學士院,直學士院自開寶二年盧多遜開始;如果整個學士院都沒

有一個學士,他官暫行院中文書,則稱為權直學士院,權直學士院自開寶留年張澹開

始,總之,這期間虞允文到底是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還是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還

有待其他資料佐證,不過這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還在於‘參謀軍事‘。另外,葉義問

的‘督視軍馬‘這一稱號,是宋朝首例。此前有都督軍馬什麼的,但此時葉義問是知樞

密院事,不是宰相,所以用都督軍馬是不合適的(實際上,非宰相而為都督,自其後

隆興二年的楊存中始),因此改為督視軍馬,位次在都督軍馬之下。隆興初,汪澈以

參知政事督視湖北京西軍馬,有宋兩朝,惟此兩例。

此時,王權又假稱有聖旨說棄城守江,於是棄和州而渡江奔東采石,根據《金史◎列

傳十一》,在和州南,王權八萬大軍又被阿鄰追上,數千精兵殞命。邵宏淵的真州已

經陷落,劉琦抱病揚州,而後揚州又陷落,劉琦退到瓜州,淮東安撫使劉澤奔泰州。

完顏亮已經兵指長江。不過好在川陝吳璘,用兵得當,而趙撙也先後破褒信,平興,

新蔡等地,劉琦部將鎮江府左軍統領員琦也取得皂角林的勝利,然而這些局部的勝利

又如何能挽救完顏亮即將奪取采石,進逼建康的危局?

白馬書生虞允文--四采石大捷

發信人: feimeng (與卿同夢,容我雙fei), 信區: History

標 題: 白馬書生虞允文--四采石大捷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Jul 17 14:54:45 2003), 轉信

紹興三十一年十月,高宗以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虞允文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一起參議軍事。高

宗原是打算用尚書右仆射朱倬(《宋史◎列傳一百四十三陳康伯傳》),當初金兵犯

江的時候,朱倬曾經陳述戰、備、應三策,可如今高宗讓他上前線都督兵馬的時候,

卻又推脫,沒有辦法,高宗隻好派葉義問前往。

此時,劉錡已經從揚州退到瓜州,揚州陷落,淮東安撫使劉澤棄城奔泰州,而後從南

通逃回平江府,淮東幾乎全都陷落。淮西方麵,讓李顯忠屯兵蕪湖裕溪口,以接應王

權,而此時王權趁夜逃離東采石,跑到建康去了,其後,又怕見罪而回到采石。劉錡

派部將員琦取得皂角林的勝利。第二天,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於海州解魏勝之圍

後,直搗密州膠西縣陳家島,金軍水師全軍覆滅,李寶基本上雖然不歸劉錡節製,但

還是聽從劉錡的籌劃,水師的勝利,李寶自己都認為應該歸功於劉錡的籌劃。皂角林

勝利的捷報,送達去往鎮江路上的葉義問手裏,同時劉錡還說金軍又舔生兵,然而葉

義問卻問隨從:‘生兵是什麼東西?‘,堂堂樞使,居然連生兵是什麼都不知道,又談

何統籌全國軍務,解救危急軍情?葉義問當時被人嘲笑為:‘兔園樞密‘。

在葉義問、虞允文等四人到達鎮江的時候,劉錡已經從瓜州來到鎮江,留下侄子劉汜

鎮守瓜州。見於史料的,虞允文跟劉錡有兩段對話,初到鎮江的時候,虞允文去見劉

錡,詢問有關宋軍潰敗事宜,劉錡悲傷地說要繳還江淮浙西製置使和京東、河北東路

招討使的大印,虞允文說,‘國事如此,公持是印欲安所歸乎。‘,劉錡羞愧不已。此

時,東京留守烏祿(即金世宗完顏雍)篡位的消息傳到了完顏亮軍中,留守南京汴梁

的左丞相告訴完顏亮,烏祿已經占盡黃河以北地域。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顏亮進兵西采石楊林渡口,急於渡江進攻,同時派兵進攻瓜

州,瓜州告急,葉義問驚惶失措,秋冬時節,江水較淺,葉義問害怕金兵渡江,竟然

讓民夫在河灘挖沙為溝,深尺許,沿著溝栽了幾重樹枝作為鹿角,卻不知夜間漲潮,

挖的沙溝全都被衝平,而樹枝也全都被水衝走。與此同時,建康留守張燾派人告急。

第二天,劉汜於瓜州鎮失利,金兵再攻瓜州渡口,都統製李橫率軍迎戰,葉義問在鎮

江強逼將士渡江,然而他自己座船還沒到北岸,就怕了,改向西去,卻號稱去建康督

軍。此時,瓜州已經一敗塗地了:劉汜引軍先行,然而其他將領並沒有跟進,李橫見

劉汜孤軍而進,料想必敗無疑,引軍先跑了,結果一戰下來,不可收拾,左軍統製魏

俊,後軍統製王方陣亡。

瓜州兵敗的消息傳到離開鎮江西遁的葉義問那裏,葉義問大驚失色,居然問沒有山間

捷徑可以回浙東,將士一片嘩然,說不能回去,回去一定會遭遇不測,然而葉義問已

經倉皇失措,隻好趕緊往建康跑去。

瓜州兵敗之後的第三天,朝廷傳來命令,派成閔替代生病的劉錡;罷免王權,讓其趕

赴臨安,以李顯忠代王權,葉義問自己不敢去采石,而是由虞允文去前去交割兩軍,

順便勞軍采石。剛到任建康知府的張燾,一麵自己保持鎮定,同時也鼓勵前去求見的

虞允文‘建奇功以安社稷。‘。

瓜州兵敗之後的第四天。完顏亮臨江築壇,殺白、黑馬各一以祭天,以一羊一豬投於

江中,召都督昂、副都督富裏琿說第二天就要渡江,甚至狂妄的說要到對岸做早飯,

先登岸的獎勵黃金一兩,局勢已經是刻不容緩。

虞允文到離采石十餘裏的時候,卻發現宋軍兵士三三兩兩垂頭喪氣地坐在路旁,把馬

鞍和盔甲丟在一邊。虞允文問他們說:‘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們坐在這裏等什麼?

‘ 兵士們抬頭一看,見是一個文官,沒好聲氣地說:‘將軍們都跑了,我們還打什麼

仗?‘原來此時,王權已經離開采石,而李顯忠卻還沒有到!這些三三兩兩做在路邊

的,都是王權敗兵,在淮西退兵渡江的時候,王權讓這些騎兵棄馬渡江,如今戰馬沒

了,而他們卻又是不懂步戰的。

虞允文隨從勸他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

何必背這個包袱呢?‘虞允文叱責之:‘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好個危及社稷,吾

將安避!倘若高宗皇帝能有如此豪氣,倘若三軍將士能立如此壯誌,倘若朝廷內外大

小官吏能以江山社稷為重,輕言己身,堂堂大宋,又何至於到如此困境?八百年後,

林則徐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響遏行雲的詩篇。‘危及社稷

,吾將安避?‘我等後世讀書人當以此為榜樣。

虞允文到達采石,到江邊一看,對岸金兵軍營,連綿不絕,一望無際。實際上,這時

候金軍大約有士兵四十萬左右,馬為雙倍。(《宋史◎虞允文傳》)。則此時當初王

權手頭的十萬大軍,才留下一萬八千!

虞允文的首要任務是要振興將士士氣。自昭關撤退,宋軍上下已經全無戰心,更何況

其後又有和州之敗,當時宋軍已經開始準備逃跑了,虞允文召集召各統製張振、王琪

、時俊、戴皋、盛新等,跟他們說:‘敵人萬一得以渡江,你們能往哪走啊?現在前

有大江,地利在我,為何不死裏求生呢?且朝廷養了你們三十年,難道就不能一戰以

報國嗎?‘眾將士說我們也不是不想作戰,隻是無人統領。虞允文說:‘你們是因為王

權無能才敗退至此,現在朝廷已經另選良將來統領你們‘眾將士覺得詫異,當虞允文

告訴新任統領是傳奇將軍李顯忠時。‘眾皆曰‘得人矣!‘‘。如此絕境,在當時的宋軍

將領中,經曆最俱號召力的無疑是孤膽英雄李顯忠,雖然其剛剛於壽春、安豐敗歸,

但畢竟威名尚在。虞允文又說;‘今顯忠未至而敵已過江,我當身先進死,與諸軍戮

力決一戰。‘以此號召將士振奮起來,以度過當前危局。同時虞允文又告訴將士們朝

廷發出九百萬緡內帑金帛,作戰有功即發帑賞之。先曉以軍國大義,而後又誘以金帛

小利,采石將士的士氣得以恢複。自古用兵大凡以少勝多者,無非占地利,借水火成

勢;斷敵軍糧道,自然潰散;或者頻繁調動,誘其分兵,使得局部為我眾敵寡,各個

擊破;或者堅守不出,等待敵軍內訌;或以精銳衝擊敵人局部,使其自亂,而後再行

衝擊,諸如此類。然無論何種情況,我方士氣都是克敵製勝所必須的。江淮軍民,難

比川陝士卒彪悍,兩淮飽受金兵虜掠,幾如驚弓之鳥。如士氣不振,莫說以少勝多,

就是百萬大軍,雖有江山之險,舟楫之便,也難敵金國鐵騎。

為了迎戰金國水軍,虞允文進行了精心調度。以步兵列陣於江邊,分水軍為五隊,一

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隱蔽在港汊裏作後備隊。當時水軍將

領蔡甲、韓乙各有戰艦,但卻懼戰不動,於是急命當塗民兵登海鰍船踏車。勸諭民兵

說:‘這裏是必死之地,隻有齊心協力,才能爭得生還的機會。‘ 同時嚴明軍紀,蔡

甲、韓乙兩位臨陣懼戰的,被各鞭打一百下。宋軍剛剛布好陣勢,就刮起了大風。完

顏亮親自拿著小紅旗,指揮戰船從楊林口連綿而出。金軍所用戰船,都是拆了和州民

居屋板而造,也有的是搶的江邊渡船,質量並不好。金軍剛開始以為采石無兵,會跟

幾十年前梁王兀術過江一樣,宋軍望風而逃。當時宋軍藏在山穀,金兵並未知曉,突

然見宋軍出現,吃驚不小,然而由於風勢,已經是欲退不能。金軍戰船將要及岸時,

宋軍小有退卻,在這生死關頭,虞允文看見統製時俊,撫其背鼓勵說:‘汝膽略聞四

方,今立陣後,則兒女子耳。‘時俊立刻激發鬥誌,即手揮雙長刀出陣,率領步兵迎

戰。這時候江麵上風忽然停了,宋軍以海鰍船衝敵舟,將其衝破。金軍所用的船,底

是平的,行動不穩,且不諳江道,都動彈不得,其能施弓箭的,每條船不過十數人而

已,於是盡死於江中。有金兵戰船漂流至采石下遊薛家灣的,有王琪領軍以強弓射擊

,不讓其戰船靠岸,船上金兵,多被射死。就這樣,金兵一半落在水裏淹死或者被射

死,但還有一部分在頑抗。天色慢慢暗了下來,江麵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這時候,

正好有一批從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三百多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

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麵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

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

命。虞允文這時候命將士發射弓箭進行追擊,大敗金兵。一戰下來,殺萬戶二人,俘

千戶五人,擊斃或者俘虜金軍近五千人。

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氣全發泄在兵士身上,把

逃回去的兵士全拷打死了。

虞允文料想完顏亮不會甘心失敗。當天夜裏,就與盛新把戰船分為兩隊出楊林口,一

隊開到上遊,一隊留在渡口。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完顏亮果然又派金軍渡江,

虞允文指揮兩隊戰船夾擊。金兵嚐過虞允文的厲害,沒心思反抗。三百隻大船被困在

江心和渡口,宋軍放起一把火,把敵船全燒了。

完顏亮渡江不得,心生一計,命參知政事李通寫了如下送給王權的信:‘朕提兵南渡

,汝昨望風不敢相敵,已見汝具嚴天威。朕今至江上,見南岸兵亦不多,但朕所創舟

,與南岸大小不侔,兼汝舟師進退有度,朕甚賞愛。若盡陪臣之禮,舉軍來降,高爵

厚祿,朕所不吝。若執迷不返,朕今往瓜洲渡江,必不汝赦!‘ 派在瓜州抓的鎮江軍

校尉張千渡江送到軍前,在場將士聞而變色,而虞允文卻能保持冷靜,說:‘此反間也

,欲攜我眾耳。‘這時都統製李顯忠也自蕪湖趕來了,跟虞允文說,以把朝廷已經處

置王權的事情告訴完顏亮,斷其癡心。虞允文於是做了檄文:‘昨王權望風退舍,使汝

鴟張至此。朝廷已將權重置典憲。今統兵乃李世輔也,汝豈不知其名?若往瓜洲渡江

,我固有以相待。無虛言見怵,但奮一戰以決雌雄可也!‘派遣抓獲的金兵送給完顏

亮,完顏亮怒氣衝天,斬了教他渡江的梁漢臣(此人是梁師成養子,嗬嗬,引賊入寇

,活該落得如此下場)以及造船者二人。既然采石難以渡江,完顏亮打算東奔瓜州,

從瓜州渡渡江。

在采石之戰中,宋軍的戰船與大炮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鍾相、楊麼起義,因獲船匠高宣之助,大造車船,‘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

,官軍迎之則碎。‘。據陸遊《老學庵筆記》所載,南宋水軍後來也效仿起義軍而大

造車輪戰船:‘官軍戰船亦效賊車船而增大,有長三十六丈,廣四丈一尺,高七丈二

尺五寸,未及用而嶽飛以步兵平賊,至(金主)完顏亮入寇,車船猶在頗有功雲。‘

宋軍戰艦依使用地區之不同分為江麵航行之江舡與航行海上的海舡兩種。其基本構造

為船身木造,但以生牛皮包覆整個船艙與船板。左右兩邊各開數個槳孔以插船槳,距

船頭數尺處甲板上搭有船艙三層,亦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敵人火攻,每層船艙四麵皆

開有弩窗矛穴,可從任何方向攻擊敵人。此種蒙衝在北宋時仍為形式簡單,上載兵士

甚少的小型快速艇,以偷襲敵人的主力艦為主。至南宋以後逐漸發展成多槳而構造較

複雜的各類不同形式的蒙衝孝宗曾於一一七六年下令保留之曰:‘車舡古之蒙衝,辛

巳(即1161年)用兵取勝,豈宜改造。‘關於大炮,早在北宋曾公亮編寫的《武經總

要》中,就記載了當時有‘毒藥煙球‘和‘蒺藜火球‘等火yao武器了。虞允文在采石之戰

中,曾經使用所謂‘將軍炮‘和‘霹靂炮‘,據說發射的是一種毒氣煙幕彈,因此給金軍

造成不小的殺傷。

白馬書生虞允文--五金軍敗退

發信人: feimeng (與卿同夢,容我雙fei), 信區: History

標 題: 白馬書生虞允文--五金軍敗退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Jul 17 14:55:14 2003), 轉信

雖然采石渡江失利,後方黃河以北大片區域已經屬於完顏雍,完顏亮卻不甘回師平亂

,而是孤注一擲得尋求渡江。采石二戰失利,完顏亮領軍東進,尋求在瓜州渡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