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采石楊林渡口失利後的第三天(十一月己卯日)。完顏亮兵進淮東,在虞允文意
料之中,於是請求李顯忠分兵給自己,前去防守鎮江,李顯忠分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
李捧率一萬六千人及部分戰船去鎮江與虞允文會合。同時葉義問命楊存中也來鎮江協
同防守。
虞允文東進途中,他的行船在南京下關獅子山(獅子頭)下停泊三日。這處為虞允
文拴過船的岩石由此得名‘三宿岩‘。長江從三宿岩腳下流過。它矗立江岸,是一座雖
不高大但看去很有些陡峭之勢的磯石。由於長江河床不斷北移,三宿岩便成了陸地的
一座‘真假山‘。在漢語中‘岩‘是指岩石,而‘崖‘則是懸崖峭壁思,所以三宿岩過去又
稱作‘三宿崖‘。如今,這裏是南京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虞允文
曾經在此題詩一首:可憐南宋偏安日,稱×稱臣二百年。戰勝歸來三宿去,一行題字
抵燕然。兵疾早死戰韓王,夢斷黃龍痛飲時。采石磯頭雲似墨,招魂有客去題詩。不
過,這首詩的真偽,我覺得還是有疑問,此時高宗渡江才30餘年,怎麼虞允文就自稱
‘南宋‘了?南宋朝野,雖然從來不缺主和之輩,但畢竟恥於靖康之變,又怎麼公開說
‘稱臣‘呢?,而那個什麼二百年,又是不明所以。這首詩的來源,我已經弄不清楚了
,應該是從中國期刊網下載的某篇文章裏的。
十一月癸未日,完顏亮東進後的第四天,虞允文回到建康,上奏高宗,說完顏亮肯
定要尋求瓜州渡江,如今我方與鎮江集結重兵,勸他先不要到鎮江來(前麵已經提到
,高宗要親征)。嶽飛之孫嶽珂在《桯史》中,記載了虞允文此次回建康的一件趣事
。當時虞允文前去拜謁仍在建康的葉義問,與張燾、馮方、洪適等一起一邊喝酒一邊
討論軍務,正喝酒的時候,傳來消息,說完顏亮要改渡瓜州,當時考慮到鎮江的劉錡
已經病的很厲害了,需要派人到鎮江去幫助防守。在座的都覺得虞允文剛剛在采石建
功立業,此去鎮江非他莫屬,然而都沒有明說,過了好一會,葉義問開口說道:‘馮
洪兩位雖然也參讚軍務,卻沒有實際臨陣經驗,你剛立新功,英名正盛,於將士中比
較有威望,希望你能再次為國建功。‘虞允文說:‘我去當然沒有問題,記得一個小故
事,想說給你聽。從前有個人得到一隻鱉,想燉了吃,卻又不想擔上殺生的罵名,於
是把鍋裏的水燒開,上麵橫了細竹條構成橋,跟鱉約定,說它若能爬過去,就放它活
命。鱉知道主人想用計取它性命,費盡心機,好歹爬了過去。主人這時候又說了,很
好啊,你能爬過去,能不能再爬一次給我看看。如今我此去鎮江,跟這也類似。‘一
時引得在座的官員們大笑不止。
第二天,虞允文趕到了鎮江,探望病重的劉錡。為戰前朝廷備戰失措,劉錡就氣急
攻心而病,這時候,劉錡更為丟失淮東,特別是怕其侄兒劉汜瓜州失利會牽連到自己
。實際上,朝廷已經考慮到這點了,王權丟失淮西,當時朝野紛紛要求治他的罪,然
而,如果懲處王權,則不能不懲處劉汜,懲處劉汜,則劉錡又急又憂又愧,必然性命
難保,正如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所說的‘是國家一敗而自殺三大將,得毋為敵所快乎
?‘劉錡此時拉著虞允文的手說:‘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我
輩愧死矣!‘。
此時在鎮江的,有成閔、楊存中、邵宏淵等,兵力號稱二十萬,但是戰船戰艦偏少
。遂聚材治鐵,改修馬船為戰艦,同時從平江府調水師支援。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
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完顏亮分兵攻泰州,但此時,金軍戰心全無,
軍隊甚至成編製的逃亡。完顏亮於是下令,士兵逃亡的,殺他們將領,將領逃亡的,
則殺主帥,一時間人人自危。完顏亮下了死命令,要求第二天(乙未日)全力渡江,
敢退縮的,一律格殺勿論。此舉無疑視全軍將士性命如草芥。
在完顏亮進兵淮東的時候,李顯忠奉楊存中之命,渡江進取淮西,此時金軍淮西兵力
薄弱,然而橫山澗一戰,兩軍死傷慘重,韋永壽於此戰陣亡。金軍敗退淮東,李顯忠
克複淮西諸地,而此時耶律元宜已經在籌劃謀反殺死完顏亮了。
第二天臨晨,為求活命,浙西路都統耶律元宜及其子旺祥,武勝軍總管圖克坦守素、
明安唐古烏頁等起兵謀反,將完顏亮縊殺於揚州龜山寺,主張南征的尚書右丞李通、
近侍局使梁珫,監軍圖克坦永年、浙西路副都統郭安國等同時被殺。完顏亮死後的第
四天(《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宋史◎卷三十二高宗本紀九》都說是第四
天,而《宋史◎虞允文傳》則說金軍第二天就派人求和,恐怕有誤),金軍派人到鎮
江宋營求和,其詞為:‘正隆失德,無名興師,兩國生靈,枉被塗炭,已從廢殞,見
議班師,各務戢兵,以全舊好。‘完顏亮的正隆南征,宣告失敗。
不可否認,完顏亮確實是頗有豪氣的,‘萬裏車書盡相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
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這是何等的氣魄!他曾在扇子上題詩道:‘大柄若在手
,清風滿天下‘,這又是何等的誌向!采石之戰前,他領兵數千,拜謁西楚霸王祠,
大發感慨:‘如此英雄,不得天下,誠可惜也!‘。雖然,這些最後都成為笑柄,如若
成功,完顏亮之英名,則必千古頌揚。金人劉祈的《歸潛誌》評完顏亮為:‘雖淫暴
自強,而英銳有大誌,定官製、律令,皆可觀。又擢用人才,將混一天下,功雖不成
,其強至矣。‘他的淫暴,明人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縱欲亡身
〉有詳盡記述,宗室大臣的女眷被金主亮*的為數不少,世宗之妻不從而自殺,世
宗繼位之後為悼念亡妻,終生不立後。
然而,完顏亮此次南征,可以說是不得天時,不得地利,不得人和。此時南宋經過紹
興和議以後的多年恢複,軍馬經濟,都有成效,朝中宿將,還有吳家父子兄弟、張浚
、楊存中、劉錡、李顯忠等。而主和的秦檜已死,其他如沈、萬、湯等秦黨皆不在中
樞,陳康伯、楊存中力諫高宗,宋軍得以分兵扼守。反觀金軍將領,宿將故去較多,
所重用的,未必就是將才,隻是附和完顏亮南征而已。水軍草創,不堪一擊,采石戰
艦,臨時修造征集,如此設備,如何渡江?朝廷內部,對完顏亮的南征多有異議,當
時剛剛修造中都,馬上又修造南京,而後南征,兵民勞困,中都與東京,沒有得力心
腹主持,導致完顏雍謀反成功。渡江不得以後,又不體恤將士,致其謀反,最後大業
未成身先死。完顏亮死後,世宗降之為海陵郡王,後又降為海陵庶人。
金軍求和之後的第二天,虞允文晉見高宗,得到高宗皇帝的讚許,高宗皇帝對陳
俊卿說:‘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之後,虞允文回到鎮江,依舊協理軍務
,虞允文提出收複兩淮的三條建議,然而並沒有得到重視。實際上,雖然此時金軍出
現出軍中無主,將士無心戀戰的殲敵良機,然而宋軍並無作為。成閔引兵渡江奔揚州
,此時金軍自盱眙渡淮北去,成閔列兵南岸,軍士喏聲相聞,為金人所笑:‘寄聲成
太尉,有勤護送。‘一舉擊潰金軍精銳的良機就此失去。此時,高宗皇帝進行所謂的
親征,開始北上。十二月,王彥收複多處州縣,荊襄和四川宋軍先後恢複蔡州、鄧州
、河南府等州郡以及水洛城、治平砦等要地。三十二年二月,收複河州、汝州、順昌
府、鎮戎軍、永安軍等地,興元都統製姚仲攻鞏州不下,退守甘穀城,遂引兵圍德順
軍。閏二月,又恢複原州、大散關。此後,姚仲終於攻破德順軍,又恢複環州、會州
等地,川陝局勢,宋軍zhan有明顯優勢。實際上,川陝戰局,吳璘應該說還是指揮得當
的,鑒於金人扼守鳳翔不易攻取,宋軍便自秦川迂回,奪取陝西西部,當時興州路得
秦、隴、環、原、熙、河、蘭、會、洮州、積石、鎮戎軍、德順軍。共十二郡;金州
路得商、虢、陝、華州,共四郡。
白馬書生虞允文--六宣諭川陝
發信人: feimeng (與卿同夢,容我雙fei), 信區: History
標 題: 白馬書生虞允文--六宣諭川陝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Jul 17 14:55:43 2003), 轉信
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金軍逐步退出兩淮,之間發生過小規模的爭鬥,同時,荊襄,
四川的金軍卻時攻時退。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兼侍講
虞允文被任命為試兵部尚書、充江、淮、荊、襄路宣撫副使,作為楊存中的副手。但
很快,虞允文改任四川,為兵部尚書、川陝宣諭使。宣撫使跟宣諭使職責有一定差別
。宣撫使主要是宣布威靈、撫綏沿邊地區以及統率一路或者多路軍旅。一般是執政(
宰相,副宰相,樞密使,副樞密使等)充任,也有兼用武將的(仁宗以著名的狄青為
宣撫使征討儂智高,武臣為宣撫使這是第一次,而武臣非執政為宣撫使則自紹興元年
劉光世開始),到後來,也有文臣非執政也做宣撫使的,文臣為宣撫副使自紹興二年
王伯召、盧立之開始。有時候加‘處置‘,稱為宣撫處置使(建炎三年,張浚曾做過)
。宣撫副使和宣撫判官為其副職。宣諭使主要是宣諭德意,奏報各地弊政。紹興年間
,權力逐漸加強,可以監督地方,參預軍政,權力次於宣撫使。虞允文莫名其妙的從
江、淮、荊、襄路宣撫副使轉成川陝宣諭使,這跟楊存中有關,是宋朝製度使然。宋
朝凡是皇帝用以發布命令的各種形式文書,經給事中書讀,又經中書舍人書讀行下,
書畢即備案錄黃,再發給尚書省執行,這就是所謂的‘書黃‘。中書省根據皇帝旨意起
草詔令,交門下省審複。重大事情麵奏,得旨後另以黃紙錄送門下省,是為‘畫黃‘;
小事情先擬出處理辦法,得旨及進呈熟狀後,另以黃紙錄送門下省,稱為‘錄黃‘。有
宋一朝,武臣為宣撫使隻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嶽飛、吳璘六人,可見其
慎重。雖然有武臣非執政為宣撫使的劉光世之前例,楊存中的任命還是遭受給事中金
安節、中書舍人劉珙等的抵製,另外,當時大家矚意於張浚,而楊存中,也許守成有
餘,進取則不足。由於受到抵製,楊存中自然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做不成了,改
為都督兩淮事務。既然宣撫使的任命黃了,虞允文的宣撫副使自然也做不成,於是改
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此次宣諭川陝,按其本傳,是所謂:‘與大將吳璘議經略中原
‘。按《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六》、《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史◎卷三十二
本紀三十二高宗九》,則說的更清楚,是‘招兵買馬,同時參議軍事‘。
虞允文入川臨行前,上書給高宗,反對與金國議和,‘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
亂,天相我恢複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雖然‘上以為然‘,然而勝而
後和,高宗皇帝已經幹了多次了。虞允文此番議論,恐怕也是有感而發。不久高宗又
開始用湯思退跟金國接洽,都亭驛氣死劉錡。朝廷內外,已經在湧動和談。虞允文入
川,先後與京西製置使吳拱、荊南都統製李道會於襄陽,與總領四川財賦王之望會於
西縣,又與四川宣撫使吳璘會於河池,一起商量經略中原的策略。
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中,記載了一則虞允文招兵的事跡。說虞允文在
川陝宣諭使任上,招效用千餘人,其中京西二百八十人,四川七百七十七人。月給錢
五千,米五鬥,另外還有其他物品。這裏,所謂的‘效用‘,又稱‘效用士‘,是宋軍士
名稱。北宋中期,陝西邊防軍中已經出現‘效用‘,有健壯罪犯發配到這裏戴罪立功的
,有當地豪民富戶、官員子弟和門客、舉人掛名軍中領取軍俸的,也有無作戰任務的
軍曹、軍士自願參戰的。神宗時期,規定勇敢效用作為誌願兵,以武技、勇力應募,
給錢糧、戰馬、兵器、甲胄,不設軍營,不刺手背,平時居家,參加教習,戰時則出
征。北宋晚期,效用逐漸成為禁軍中的高級軍士。南宋初,效用在正規軍中大增,形
成效用和軍士兩個等級,軍俸比軍士優厚。虞允文罷免川陝宣諭使後,王之望繼任,
以為厚薄不均,就隻招正軍了。
金世宗自立之際,正是金自建國以來麵臨的最嚴峻的時期。海陵的橫征暴斂使百姓
貧困不堪,遍布全國的人民反抗鬥爭震撼著金朝並不穩定的統治基礎。特別是移剌窩
斡領導的契丹人民起義,席卷了金朝北方的半壁江山,牽製了金朝的大量兵力。而南
宋的經濟已逐漸恢複,政治也漸趨穩定,南伐的失敗又使金政權麵臨著南宋反攻中原
的威脅。為鞏固統治,金世宗必然要對南宋主動講和。世宗即位後,以都督府名義移
牒南宋,以左監軍高忠建為報諭使,以罷兵、歸地、班師、通好為報,並遣左副元帥
完顏彀英措置南邊和陝西等路事。南宋則乘金內亂之機,收複了揚、和、鄧、蔡、泗
、汝、陳等州和河南府、盱眙軍等地,又檄示南征金軍‘挺身而抱義‘,‘率眾以來降
‘,招諭將領棄金歸宋。金朝地方守將仍堅守各自防區,有些州縣則失而複得。宋高
宗一方麵約束諸將不得過界追襲金兵,一方麵希望乘機修改紹興和議條款,改善宋朝
的地位。在荊襄兩淮,雖然宋軍在完顏亮死後,先後收複十餘郡,但其後先是放棄了
穎州、蔡州等地,接著耿京遇害,宋軍隻剩唐、鄧、海、泗州。這年夏天,海州被圍
,此時張浚在建康,同時措置兩淮,他派他侄子張子蓋解了海州之圍。
南宋又一次抗金大勝,也又一次麵臨著抗戰還是求和的問題。和以前一樣,以高宗為
首的投降派,仍然主張乘勝求和。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正月,金朝在退兵後
遣使來告世宗即位。高宗說:‘今若拒之,則未測來意,有礙交好。‘一些大臣認為:
‘金朝南侵,已棄絕原來的盟約,接待金使,當用平等的敵國禮,不再稱臣。高宗指
望要回河南的皇室陵寢地,對大臣們說:‘朕料此事終歸於和‘,‘至如以小事大,朕
所不恥‘,仍然甘願作金朝的藩臣,不以為恥。投降派官員附和高宗,說土地是實利
,稱臣是虛名,主張繼續稱臣。金使到臨安,要求宋朝行臣禮。宰相陳康伯當麵批駁
,改用敵國禮接待。宋使洪邁去金朝報聘。高宗又親自寫手劄給洪邁,說:‘若彼能
以河南見歸,必欲居尊如故,朕複屈己,亦何所惜。‘洪邁到燕京,金朝叫他行臣禮
,洪邁不聽,被關鎖三日後遣還。高宗在抗金的勝利麵前,一再要對金‘屈己‘稱臣,
繼續投降。
和投降派相反,抗戰派的主張是乘勝北上作戰,恢複中原。江南東路轉運判官李若川
、柳大節說:完顏亮被殺,金朝內亂,是不可失之機會。請高宗召集諸大帥共議軍事
,諸路並進,恢複中原,一舉滅金。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官洪適建議,密傳檄文,
號召中原義士,各取州縣。等有機會可乘,恢複故地,勢如破竹。張浚在一一六一年
出判建康府。高宗到建康慰問軍兵,張浚出迎,對高宗說,秦檜盛時,不是陛下保全
,我早就沒命了。高宗衛兵見到張浚,都自動行禮。軍民把抗戰的希望,寄托於張浚
。高宗命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虞允文為副使,不用張浚領兵,朝野大為失望
。後來高宗改命虞允文為川陝宣諭使,楊存中隻措置兩淮。高宗回臨安後,有人勸張
浚辭官,張浚以為身為舊臣,一時人心以他的去就為安危所係,不敢辭去。張浚判建
康府,事無大小,都親自處理,小心從事。朝野上下熱烈擁護張浚,不僅是對他個人
的倚重,而是集中反映了反降主戰的普遍希望。
朝野對抗戰派的代表張浚的擁護,同時也正是對投降派的代表高宗、秦檜的抗議。金
朝撕毀‘和議‘大舉南侵,宣告了高宗、秦檜投降政策的破產。高宗在抗金勝利後想稱
臣歸地而不得,再次宣告了求和幻想的破滅。在軍民一片抗敵聲中,高宗的統治難以
繼續了。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高宗與宰相陳康伯等商議後,宣布退位,傳位給太子趙
昚。高宗稱太上皇帝,說他要‘以淡泊為心,頤神養誌‘。
孝宗受禪,朝臣有人說,宋軍進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而且建議用忠
義人守新複州郡,官軍退守蜀口。虞允文力爭此議不可,然而不為朝廷所用,吳璘於
是回到河池,按照史浩的策劃,要把所恢複的陝西州郡,全都讓給金軍,台諫袁季、
任古附和。虞允文再上疏,大致是說:‘恢複莫先於陝西,陝西五路新複州縣又係於
德順之存亡,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西和、階、成,利害至重。‘前後共十五
次上書朝廷,又通信於陳康伯,而陳康伯為其他宰執牽製,事情基本上無可挽回了。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丁酉日,虞允文以論邊事不合,被罷免川陝宣諭使。孝
宗打算召回虞允文,向他詳細詢問陝西軍務,宰執們(此時,朱倬已經被罷免右相,
陳康伯為左相,汪澈,史浩為參知政事,葉義問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
嫉恨虞允文,任命虞允文為顯謨閣直學士知夔州。之後第四天的庚子日,由於金國向
宋索取往年按照慣例須貢獻的歲幣,孝宗皇帝召集宰執、侍從和台諫等商量應對之法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詳細記錄了這次爭論。洪遵、金安節、唐文若、周必大一致
主張還是按照以前給那麼多的歲幣,可以稍微還他點地方,例如海州、泗州,讓對方
沒太大借口興兵;張震則主張海州控製海道,陝西奪回的那些地方,都是險要之地,
這些地方都不能還回去;張闡則認為選將練兵,名分可正,江淮授田,遺民可招;陳
良翰則認為不用舊禮,而後遺民可招。侍從台諫們議論紛紛,而宰執們則沒什麼主意
,史浩此時是參知政事,孝宗問他的意見,他隻是說‘先為守備,是乃良規,此乃一
時之權宜,蓋度今年之事力。嚐聽淺謀之士,時於不教之師,寇去則論賞以邀功,寇
至則斂兵遁跡,謂之恢複,豈不痛傷。‘第二天辛醜日,孝宗皇帝似乎又對罷免虞允
文後悔了,於是又讓虞允文回到吳璘軍中參理軍務,事情完了以後再回臨安。宋國朝
廷內外,還在為那幾個州郡是據是棄難有定論的時候,而金國已經有所行動了,十一
月,完顏雍令右丞相仆散忠義伐宋,十二月,金以十萬兵屯河南,聲言窺兩淮,是戰
是和?留給大宋上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白馬書生虞允文--七隆興和戰
發信人: feimeng (與卿同夢,容我雙fei), 信區: History
標 題: 白馬書生虞允文--七隆興和戰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Jul 17 14:56:10 2003), 轉信
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史浩因為反對李、邵二將襲擊宿州的靈壁和虹縣,辭去權知樞
密院事。十二月,孝宗下令放棄德順,陳康伯兼樞密使。次年,孝宗改元隆興元年,
取宋太祖的第一個年號建隆和宋太宗的年號太平興國的各一個字,有不忘祖宗(太祖
、太宗),繼承宏業之意。這年正月,張浚進為樞密使。史浩為右相兼樞密使,陳康
伯為左相。朝中的秦檜黨人大都被驅逐。抗戰派在朝中占了一定優勢。右相史浩,成
為朝中妥協派的代表,他主張歸還收複的郡縣,吳璘接到朝廷退兵召令,不聽從下屬
勸告,倉促退兵,釀成德順之敗,損失三萬三千餘精銳,退守河池。當時虞允文極力
反對,當麵向孝宗陳說利害,孝宗又後悔說:‘史浩誤我!‘再次下詔要吳玠自己決定
進止,但吳玠接到前一個詔書,不敢違抗,已開始被迫撤軍。金兵追擊,宋兵大潰敗
。原來已收複的地區,又被金朝奪去。虞允文麵見孝宗之後,並沒有回到四川,而是
以敷文閣待製知太平州。這年二月,孝宗采納史浩的意見,派李信甫為宣撫使,前往
中原聯絡招納各路義軍。張浚出師江淮,作北上抗戰、恢複失地的準備。抗戰派紛紛
建策北伐。史浩又出來反對,主張修築瓜洲、采石兩處的城防,以保長江。自古守江
必守淮,史浩如此主張,無異於放棄兩淮。張浚認為,這是自動向敵人示弱,築城防
也應在淮河上的泗州。1163年4月,孝宗召見張浚,問恢複的計劃。張浚請孝宗即日
下詔,進駐建康,鼓舞將士北伐。史浩又持異議,說‘先為備守,是謂良規。議戰議
和,在彼不在此‘。張浚和史浩在殿上辯論,史浩根本反對恢複中原。張浚單獨見孝
宗,提出出兵渡江計劃,得孝宗準許,不經三省,直接派兵出戰。史浩聽說出兵,大
怒說:‘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還當什麼宰相!‘上書攻擊張浚、陳康伯,並請
求辭相。孝宗罷免史浩相位,支持張浚出兵。張浚派濠州李顯忠軍、泗州邵宏淵軍分
道出擊。
李顯忠原名世輔,十七歲在綏德軍隨父李永奇從軍抗金。李永奇一家二百人全被金兵
殺害。李顯忠招募兵士得萬人,投吳玠,轉至臨安,高宗賜名顯忠。紹興間,李顯忠
曾和金完顏宗弼軍作戰,收複靈璧縣。因奏呈‘恢複策‘力主抗戰,被秦檜迫害貶官。
完顏亮南侵,李顯忠又被起用,收複淮西州縣。孝宗即位,建策出兵取宿州、濠州,
攻占汴京,以通關陝,收複河東。李顯忠一貫堅持抗戰,鬥誌是昂揚的。自濠州出兵
,五月初即按計劃攻下靈璧縣。邵宏淵自泗州圍攻虹縣,不能下。李顯忠派靈璧降卒
,招降虹縣金守將。李、邵合兵,進取宿州。宋兵渡濠登城,在城中奮勇巷戰,斬首
數千,勝利收複宿州城。捷報傳來,孝宗親自寫信給張浚說:‘近日邊報,中外鼓舞
,十年來無此克捷。‘南宋投降派長期以來,一意求和,節節敗退。宿州的勝利,使
朝內外震動了。
孝宗以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邵宏淵攻虹縣無功,位在李
下,由此與李顯忠不和。金兵紇石烈誌寧(紇音河hé)部自睢陽反攻宿州,被李顯
忠打退。金軍繼續增兵,李、邵分兵夾攻。邵宏淵竟臨陣按兵不動。對人說:‘當此
盛夏,搖著扇子還不涼快,怎麼能在烈日下作戰。‘軍官們見李、邵不和,加上李顯
忠獎賞不公,各自奔逃。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李顯忠盡力抵禦,歎息說:‘如果各軍
合作,自城外掩襲,敵帥可擒。‘邵宏淵見金增兵,極力主張撤退。李顯忠孤軍難敵
,夜間自宿州撤出。金兵追至符離,宋兵大潰敗。李顯忠到盱眙見張浚,張浚自信心
受到打擊,上疏請罪,竟然建議派人求和。
符離戰敗,妥協派官員對張浚大舉圍攻。孝宗寫信給張浚說:‘今日邊事,倚你為重
。你不可怕人議論而心懷猶豫。前日舉事,是我和你的主張,今日也須和你一起了結
。‘張浚接書,在海、泗、濠、滁等州部署防務,加強兩淮守備。
六月戊辰日,孝宗把召虞允文回到臨安。而後,又任命為湖北京西宣撫使(《宋史◎
本傳》,而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的是湖北京西宣諭使,兩處記載有差別
。六天以後,虞允文又改任為湖北京西製置使。紹興初,嶽飛收複襄陽、郢、隨州等
地,第一次設置了湖北京西宣撫使,治所在襄陽,而後,宣撫司撤銷,江陵、襄陽的
守臣各帶安撫使。自虞允文開始,首次設立湖北京西製置使。不過此時設立湖北京西
製置使,先後隻兩任兩年就撤銷了,知道開禧二年,才重新設立宣撫使(京湖宣撫使
),而後又恢複製置使(先後名為荊湖製置使、京湖製置使),虞允文在湖北京西製
置使任上,一方麵協助北伐事業,另一方麵,也召集流民屯田,朝廷曾經讓兩淮歸正
人到荊襄屯田以自己。
符離戰敗使得孝宗戰心已在猶豫動搖,準備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同金朝議和。辛次
膺對孝宗說:今日之事,不是湯思退所能辦,恐怕要有誤國家。又說:臣和思退難以
同列。辭官而去。七月,孝宗用湯思退為右相兼樞密使。八月,派盧仲賢到金軍議和
。金朝揚言要海、泗、唐、鄧等州地。孝宗麵告盧仲賢不能答應四州。湯思退卻在背
後告盧,可以許割四州求和,說什麼唐、鄧不是險要之地。十月,盧仲賢到達宿州金
軍,金軍提出金宋兩國為叔侄之國,歸還四州,歲幣如前,宋必須遣送金軍叛降的以
及歸正人。十一月,盧仲賢回朝,奏明金軍要求,孝宗開始後悔。此時,湯思退建議
派秦檜餘黨王之望出使金朝割地。抗戰派官員紛紛反對。右正言陳良翰說:金國不折
一兵而坐收四千裏要害之地,決不可許。張浚、虞允文、胡銓等連續上書,反對求和
。虞允文先後五次上疏力爭。湯思退大怒,說這是大言誤國,以江山社稷為兒戲。孝
宗居然同意湯思退的說法,同意交還唐、鄧。虞允文大失所望,他繳上印信,再次提
出四州不可棄,同時提出自己退休。然而,事情已經基本無可挽回了。十二月,陳康
伯被罷免左相,以湯思退為尚書左仆射,張浚為右仆射,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
使,張浚仍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
王之望出使,張浚上疏說:‘自秦檜主和,造成前年的大禍。檜的大罪還沒有處治,
他的黨羽又出來作惡。現在內外議論還未定,就派出使臣議和,將來誰還替陛下效力
?‘張浚隨後又親自到臨安見孝宗,大力陳說不可向金朝求和,請孝宗到建康,計劃
進兵。在抗戰派一片反對聲中,孝宗又有所悔悟,手詔王之望在邊境待命。另派使臣
去金軍,說四州不可割,一定要四州,就罷和議。湯思退唯恐和議不成,請孝宗奏稟
太上皇(高宗),然後從事。孝宗大怒說:今天已不是秦檜的時候,你的議論比秦檜
還不如!湯思退不肯罷休,陰謀陷害張浚。張浚回到江淮視師,加強戰備,招納來自
山東、淮北的抗金義軍一萬二千人,編入建康、鎮江兩軍,又招收淮南等地壯士萬餘
人組成萬弩營,加強泗州守軍。要害地點都修築城堡。江淮增置戰艦,準備武器。金
朝陳兵淮上,原想對宋朝威脅、訛詐。張浚整軍備戰,金朝大為驚慌,趕忙撤退。事
實說明,金朝這時還無力大舉南侵,宋朝完全有力量抗禦金朝。但是,金兵退後,湯
思退等卻又大肆活動。1164年3月,張浚出朝視師。湯思退指使右正言尹穡攻擊張浚
擁兵跋扈,浪費國用,不調動泗州守將是抗拒朝廷命令。錢端禮攻擊張浚,兩淮名為
備守,守未必備,名為治兵,兵未必精。一次,孝宗召朝官議事,主和者竟占一半。
在妥協派的壓力下,這年4月,孝宗再次動搖屈服,從前線召張浚還朝,罷去相位,
出判福州。陳良翰等說:‘張浚忠勤,眾望所歸,不應去朝。‘陳良翰也因此罷官。6
月,孝宗又下令虞允文放棄唐、鄧兩州。虞允文拒不受命,隆興二年1164年七月乙酉
日,虞允文被罷免湖北京西製置使,戊子日,以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湯思退命令解
散萬弩營,停修海船,拆除張浚修築的水陸防禦工事,撤退海州、泗州守軍,作割地
求和的準備。
張浚被排擠出朝,在路上聽說朝廷決定議和,繼續上書反對,說:‘尹穡奸邪,必誤
國事。‘有人勸張浚不要再談時事。張浚反駁說:‘我久居重任,現在雖然去朝,仍盼
望皇帝感悟。見到的事,怎能不說。‘1164年8月,張浚途經餘幹,病死。張浚死後,
湯思退派魏杞去金朝議和。兵部侍郎胡銓上書反對,說‘肉食鄙夫主張和議,一是膽
子小,二是圖苟安,三是想升官。‘太學正王質也上書給孝宗,說:‘陛下心誌未定,
聽說金朝力弱,就要北伐。聽說自己力量不足,就要盟守。聽說金兵要來,又要割地
議和。‘還說:‘湯思退不會為陛下作什麼好事!‘王質因而被罷免。湯思退將反對撤
兵割地的抗戰派官員二十餘人逮捕入獄,又派人去金朝通消息,要敵軍出動大兵來威
脅議和。
金軍得到情報。十月間,再發兵渡淮南侵。宋守軍對這個突然襲擊,全無戒備。金兵
自清河口侵楚州。知楚州魏勝統帥義軍拒敵。水軍都統製劉寶說:朝廷正在議和,不
準出兵。十一月,金兵越境入侵,魏勝軍在淮陰奮勇抗敵。弓矢用盡,倚土丘抗禦。
魏勝對士兵說:‘我要死在這裏。你們能脫走的,趕快回去報告皇帝。‘魏勝戰死。金
兵攻下楚州,劉寶棄城逃跑。金兵又入侵濠州、滁州。宋都統製王彥逃走。金兵又攻
占商州,揚言索要商、秦兩州地。金兵再次入侵的消息傳到朝廷,群情激憤,紛紛揭
露湯思退。孝宗罷免湯思退出朝,去永州居住。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說湯思
退、王之望、尹穡奸邪誤國,勾結敵人,請把三人斬首,同時建議任用陳康伯、胡銓
、金安節、虞允文、陳俊卿等任。湯思退路過信州,聽到消息,心驚膽戰,憂嚇而死
。陳康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王之望、尹穡等被罷官。
孝宗很後悔沒有聽從虞允文的建議,陳俊卿也推薦說虞允文大才可用,於是,十一月
二十一日壬寅,虞允文被任用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樞密院的長官為樞密
使,或者為知樞密院事,副職為樞密副使,或者同知樞密院事,而官資淺的,則稱為
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或者同簽書樞密院事。有樞密使,副職則稱樞密副使,有知樞
密院事,副職則稱為同知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先後有郭藥師、李漢老、鄭致剛
、王倫等人任職或者掛職。此次虞允文被任用為同簽書樞密院事之後,宋朝再沒人擔
任這一職務。十二月,虞允文又進職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入朝廷權力核
心。
在敵軍的威脅下,孝宗屈辱求和,派王忭到金軍,答應割讓商、秦兩州。十二月,原
來停留在鎮江的使臣魏杞渡過淮河,到金朝求和。宋朝原許割讓四州外,又割去商、
秦兩州地。交換的條件隻是南宋不再向金稱臣,改稱侄皇帝。原來的‘歲貢‘改稱‘歲
幣‘,每年減少十萬,仍交銀絹各二十萬。宋朝在完全有能力繼續抗戰的情況下,憑
空割去大片土地,達成所謂的‘隆興和議‘。
白馬書生虞允文--八宣撫四川
發信人: feimeng (與卿同夢,容我雙fei), 信區: History
標 題: 白馬書生虞允文--八宣撫四川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Jul 17 14:56:30 2003), 轉信
1165年,宋朝改元為乾道元年,據說是為了避免隆興抄襲完顏亮‘正隆‘年號的嫌疑,
乾道,取《易◎說卦》‘乾為天、為君、為父‘之意。這年三月,虞允文被封為參知政
事兼知樞密院事。同時權提舉國史,國史院是監修國史的,宋朝初年,由門下省編修
院修國史,元豐改製後,每修國史、實錄,則設置國史、實錄院,以首相提舉。到了
元祐五年(1090年),設置了國史院,隸屬門下省,紹聖二年(1095年),改歸秘書
省。到了紹興初,實錄、國史都歸史館,但後來又廢除,遇到修實錄就設實錄館,遇
到修國史就修國史館,都由宰相提舉。照說,此時虞允文還隻是副宰相,不該由他來
提舉國史院的,但在這年二月,左相陳康伯已經去世。而右相,前一年張浚去職以後
,就無人擔任,此時,隻有錢端禮、虞允文為參知政事,錢端禮為首參。故而此時以
虞允文權提舉國史,類似的,也以參知政事錢端禮權提舉編修玉牒。當時,錢端禮窺
視相位已久,但他女兒是皇長子夫人,祖宗家法,外戚不可為執政,所以此時朝臣對
錢端禮多有議論,但多受到錢端禮打擊,陳俊卿還被排斥到建寧府做了知府。到了這
年六月,洪皓就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孝宗皇帝告訴錢、虞二人說:‘三省
事與洪適商量。‘,語見《宋史◎洪皓傳》,於是東西府同班奏事,這也是於製度不
合的。這年八月丁亥日,虞允文被罷免參知政事一職,原因在於受錢端禮牽連。當時
錢端禮收受李宏玉帶,虞允文牽涉其中,受到禦史章服的彈劾,不能不去職。‘奉祠
西歸‘。所謂奉祠,是指的轉任宮觀官。真宗時候,設立宮觀使,以在任宰相擔任,
後來王旦去職以後,也為宮觀使,此為前宰相做宮觀使的開始;後來富弼以使相領宮
觀使,但居住於洛陽,這是宮觀使不居都城的開始。神宗時期,宮觀官一度成為安置
反對派官員的地方。到了南宋,宮觀官人數越來越多,一般發給俸祿,但沒有實際的
事情,基本上也就是閑置。此時虞允文就領宮觀使回了老家。
三年以後,乾道三年二月辛巳日,虞允文被召回臨安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事
見《宋史◎本傳》,不過《宋史◎孝宗本紀二》和《續資治通鑒卷140》都隻是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