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南宋的虞允文
(何按,本文分兩部分,上篇主要介紹采石之戰,下篇描述虞積極準備北伐.宋史虞允文傳隻有幾千字,而且通過和北盟,要錄,續通鑒對照錯誤甚多,價值不高,隻能作為參考看看)
水調歌頭聞采石磯戰勝
張孝祥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窗。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的這首水調歌頭,是聽說采石戰勝後,有感而發,詞句氣勢豪放.采石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戰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采石之戰的直接指揮者.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虞允文是四川隆州仁壽人,他的少年時代正是北宋被金所滅的曆史時期,使其內心深處對金國充滿了仇恨.這一點在他的人生和仕途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和一般的讀書人不同, 虞允文直到父親去世後,43歲時才參加科舉,並考中進士,出來做官. 虞允文出仕的時候,南宋和金已經達成和議,一直維持著南北對峙的局麵,直到紹興31年(公元1161年),完顏亮南征,才打破了和平局麵,而這段時期, 虞允文由剛出仕時的通判升為中書舍人,在這8年時間裏,沒當過什麼重要的職務,升遷也不算快.
金國自從完顏亮發動政變獲得皇位後,加速了漢化的進程.完顏亮認為金國已經接受了漢文化,南北已經沒有區別,所以應該由他來統一中國.他首先將都城由會寧遷往北京,隨後又積極營建開封,準備遷都於此,並在次發動南征,當然金國在軍事上的準備也很充分.而南宋這邊,因為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戰爭了,所以缺乏對戰爭的心理準備.雖然不時傳來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統治階級始終未予重視,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來祝賀宋高宗的生日,並提出了要求宋割讓淮南的領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覺察到戰爭將要爆發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禦.又召開全體政府官員的會議,南宋方麵決定派成閔率五萬軍隊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維,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此時人微言輕的虞允文卻反對這樣分散兵力,他認為金兵主攻的方向會是淮南,所以應當將軍隊布置在江西一帶,如果上遊告急,則馳援湖北,如果淮南有變,則可以調動守淮.宰相陳康伯雖然讚同虞允文的主張,但成閔的軍隊還是全部駐防到了武昌.
而完顏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測吻合,金兵60萬分三路,一路攻陝南,一路取荊襄,這兩路都是偏師,而完顏亮自己親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負責守江淮的是宿將劉錡 ,但年老卻重病在身的劉錡已不複當年之勇,吃飯都隻能餐以白粥,隻能命令副將王權指揮作戰.王權畏敵如虎,不戰自逃, 劉錡也無法取勝, 劉錡率軍退到揚州.兩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準備渡江,南宋政權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戰爭不同,這次完顏亮南征,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這也顯示出了完顏亮的誌在必得.
看到武將們連連失利,南宋方麵又派出葉義問督視兩淮軍事, 虞允文也獲得機會參謀軍事.宋取代五代後,就崇文抑武,大多數時候是文官統兵,而文官真正懂得軍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將.所謂士大夫不知糧穀,不曉兵甲就是對文官們的真實寫照.所以兩宋外戰曆來敗多勝少,就是這個原因.這個葉義問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葉讀到劉錡的戰報,不知劉錡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為何物.更可笑的是,葉義問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溝,沿著溝裏插了一些樹枝為鹿角,葉還說,金兵渡江就用這個阻擋.老百姓們看到,哈哈大笑,都說吃肉的人見識也不比我們吃糠的人高啊.結果一夜漲潮,溝全部添平,樹枝也全被衝走.和這些不識糧穀,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書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現簡直讓人叫絕.
此時和葉義問同樣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劉錡, 劉錡因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製置和招討二印. 虞允文正色對他說,國家已經這樣,老將軍難道就這樣辭職嗎?說得劉錡慚愧不已.此時虞允文接到了葉義問的命令,派他催促李顯忠接替王權,又讓他去采石犒賞軍隊. 虞允文風風火火趕到采石,王權已經走了,李顯忠還沒到.王權的敗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對麵.看到敵我雙方的情況, 虞允文的隨從勸他回建康去.一瞬間, 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國時,自己和金國接待人員比試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腦海裏又浮現出了徽,欽二帝以及國仇.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來勞軍的,沒有督戰之責,如果選擇回去,也無可厚非.但眼前軍情緊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顯忠來,肯定來不及了.自己不能因為沒有責任就離開.於是他毅然選擇了指揮采石之戰的重任.他隨即招集統製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盛新等人,對大家說,如果敵人過江,你們就是跑掉也沒有用,現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們應該死中求生,而且國家養你們這麼久,難道就不能為國而戰.眾將都說,主要是沒人主持,允文說:”李顯忠還沒到,我領大家在此拚死一戰,將士們受到鼓舞,決心奮勇和金軍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