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亮軍事上遭到慘敗,意欲使離間計瓦解宋軍。遂修書信一封送至宋營。此時他尚不知王權已去信仍致王權雲:前時我率大軍南下,你不敢交鋒,可見你懼怕於我。現在,我來到江邊,見宋兵並不很多。昨日交鋒,卻見你水軍進退有方,對你甚為欣賞,你若率軍投降,保你高官厚祿;你若執迷不悟,我將從瓜州渡江,到時對你決不寬饒。虞允文認破了完顏亮的離間計,在與李顯忠商議後,決定以李顯忠名義書一回信,信中雲:前王權誤國,臨陣逃脫,使得你如此囂張狂妄。現朝廷已革去王權之職,統兵將軍已換成我李顯忠,難道你不知我大名?倘若你等在瓜州渡江,我定會在那裏與你一決雌雄。完顏亮讀後,旁顧左右曰:我隻知南宋老將劉,怎麼李顯忠也這般厲害?左右諸將無詞對符號。一偏校道:莫非是李世輔?完顏亮吃驚不小,大罵左右:你們勸我渡江,難道不知李世輔麼?因此氣得暴跳如雷,連殺幾名將士泄憤。隨即率殘兵至淮東,企圖從瓜州渡江。
完顏亮何以會懼怕李顯忠?李顯忠原名李世輔,父親李永奇為南宋延安巡檢使。顯忠年十七,即隨父出入行陣,頗有膽略。後金人陷延安,授顯忠父子官職,李永奇常私下對顯忠道:“我為宋臣,豈可為金人所用?”父子倆時刻尋機歸宋。紹興九年,因李顯忠欲率軍歸宋,金人將李永奇一家三百口全部殺害。李顯忠遂用南宋紹興年號,招兵買馬,得萬人,緝得殺父仇人,碎屍泄憤,股南宋四川宣撫使吳。吳送其至臨安見高宗,高宗賜名顯忠,授都統製。一次李顯忠、張俊與金兀術戰於廬江,兀術對部將雲:“李世輔歸宋後還不曾立功,此人勇猛異常,宜且避之!”乃焚廬江而走。紹興二十九年,李顯忠率二百騎兵在安豐戰敗金將小韓將軍兵五千人,後來金又增兵萬餘,李顯忠率騎兵衝殺,自早至午,以大刀砍敵陣,“殺獲甚眾,掩入淮者不可計”(以上俱引自《宋史·李顯忠傳》)。王權敗退,南宋以李顯忠代之,也有借重其勇猛為金人所憚之因素。
完顏亮自和州去淮東後,虞允文以劉臥病,成閔未接任,鎮江極為空虛之故,要求李顯忠撥以兵士戰船,由他率領星夜入淮東增援。李顯忠當即撥出步兵一萬六千人和部分水軍船隻歸虞允文指揮。李顯忠自己則率萬餘人渡江收複淮西州郡。
十一月十六日,虞允文至鎮江,拜會才將劉。劉在病塌上握住虞允文手道:“想不到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反出於你這樣一個儒生,真叫我們武將羞死。”(《宋史·虞允文傳》)虞允文將馬船改為戰船,命張深守滁河口,扼大江入口處,苗定駐下蜀為援。同時與楊存中率宋軍加緊操練。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顏亮下令:“明日全軍渡江,後退者死。”將士們暗中密謀以為:“進攻則被宋軍殺死,後退將被完顏亮殺死,”不如“殺完顏亮與南宋講和,然後各自回家,這是唯一的生路”(《宋史·虞允文傳》)。二十七日黎明,起事將士們湧入完顏亮之禦營,一箭射中完顏亮,然後用繩子將其勒死,取其衣襟裹住燒為灰燼。金軍殺死完顏亮後,向北退兵三十裏,遣使與南宋議和。完顏亮南侵之計,終以宋軍采石大捷和其自己斃命而結束。
為了紀念虞允文指揮采石大捷的功績,在他死後四十二年的南宋嘉定九年(1216),常平使李道傳在采石廣濟寺西側建虞忠肅公祠。淳佑九年(1249),虞允文曾孫虞憑供職池州,請求製置使吳注釋、太平郡守張琰,修祠立碑。幾年後,太平郡守馬光祖改建記號地寶積山之西,宋理宗趙昀賜廟額“英烈”二字。元代,虞公祠被毀。至明景泰三年(1452)太平積壓府李鬱在寶積山故址重建,並確定每年十一月一日為祭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