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一個書生的戰爭奇跡(轉)(1 / 2)

一個書生的戰爭奇跡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采石發生了我國曆史上宋、金兩國長期對峙局麵下一場大規模的水陸大戰。金國皇帝完顏亮經過長期謀劃,遣兵六十萬、兵分四路南下,欲圖一舉滅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際,南宋抗戰派官員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揮不到兩萬人的宋軍與金兵決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采石江麵大敗完顏亮,取得了輝煌勝利,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壽縣(今四川仁壽縣)人。幼時聰明,七歲即能提筆作文。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先後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虞允文雖為文官,卻很關注邊防武備。當高宗進行防禦部署,派成閔去荊襄時,虞允文認為荊襄非金兵進攻重點,成閔該往淮西。當完顏亮造都於卞(開封),南下渡淮之勢十分明顯時,虞允文再次向高宗建議:宜令成閔軍在池州者駐池,在九江者駐江,不要再去荊襄,若金兵出上遊則援上遊,若金兵出淮西則援淮西。事實證明,他的這個估計是十分正確的,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南宋統治集團的重視。

虞允文在采石聞說北岸有金兵四十萬,戰馬八十萬匹。采石戍區盡是自和州潰退而來的南宋敗兵,秩序混亂,士氣低落,歎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至?”又語士兵:“今日事有進無退,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戰死沙場,捐軀報國正是我平生誌向。”於是他與將官時俊、盛新等商議,決定采用水、陸配合,以水戰為主之戰法。步兵與騎兵埋伏於江岸高地之後,水軍分五隊,各以海鰍船(一種用車輪激水,行動快速船)和戰船組成,一隊泊大江中流,為主力;兩隊分東西兩翼,成倚角之勢;另兩隊隱蔽於姑溪河與鎖犀河中,以襲擊敵船和援助前陣。采石宋軍,經虞允文一番整治調撥,由原來的散兵遊勇變成了一支同仇敵愾的生力軍。

宋軍部署稍定,即遇金軍順風鼓噪渡江。金將蒲盧渾進諫道:臣觀宋舟甚大,行駛如飛,我舟既小,行駛反緩,水戰非我所長,恐不可速濟。完顏亮斥道:“以前我跟梁王(兀術)追趙構至海島,曾有大舟麼?”執意號令進軍。他先使部分水軍倦攻以試探宋軍虛實。宋軍識破金兵動機,未予反擊,江麵並無動靜。於是完顏亮揮動小紅旗,率戰船數百,自楊林渡口(今和縣雙橋附近)出發,順風順水,向東岸衝來。及到近岸,突聞鼓號四起,隻見宋軍從岸頭隱蔽處躍於灘於,嚴陣迎戰金兵。這氣勢,金軍自入淮西以來尚屬初遇,不覺震驚,欲後退而為風阻。前行之七十餘戰船勉強靠岸,部分金兵開始登陸。但大部船隻因船底寬平,行動不便,在江中飄搖不定,無法前進。虞允文在前沿見金兵登陸,回頭拍著勇將時俊之背雲:“你的膽量,天下聞名,此時立在陣後做甚?”(見《宋史·虞允文傳》)時俊揮舞雙刀衝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衝去,人人奮勇殺敵,登陸金兵被全部消滅。

這時江麵風力漸弱,南宋水軍開始反擊。海鰍船踏車之士,雖係新征民工,卻毫無懼色,冒著射來的飛箭踏車前進。兵將見民工這般勇敢,深為感動。海鰍船衝入金軍船隊,將其船隊攔腰截斷。船上金兵大半溺死江中。

完顏亮不甘失敗,將其餘船隻重新集結,準備再次進攻。這時天已傍晚,暮色蒼茫。適有一隊自光州(今河南潢川縣)撤下的宋軍路經采石,虞允文立即讓他們自山後至江邊往返運動擊鼓,充作疑兵。據載,當時采石附近百姓,也來助戰觀戰,采石至東梁山沿江山坡灘岸,連綿數十裏喊聲不絕完顏亮忽聽岸上鼓聲震天,人聲如潮,又見“山上人皆駐足動,遂成江南壁立萬仞之勢”,以為宋援軍到達,慌忙下令退兵。

虞允文預料完顏亮雖遭重創,但不會死心,必將卷士重來。於是連夜部署:將戰船秘駛楊林河口,封鎖金軍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隊海鰍船停泊於楊林河口上遊,船上盛以火箭和霹靂炮,安置一批神射手,以用霹靂炮和神臂弩殺傷敵人。虞允文命令水軍將領盛新道:“決不能讓敵船逃脫一隻,如果敵船不出楊林河口,就遠射岸上的金兵。”

翌日,金水軍果然又發動進攻。完顏亮督軍進至楊林河口,宋軍戰船已列陣守候。金軍正準備上前突陣,宋軍射手扳動神臂弩,箭如飛蝗,金兵紛紛應弦而倒,上岸逃命者亦被射死在江岸爛泥中。楊林河口上遊之宋軍戰船,趁勢引發火箭、霹靂炮。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墜水中,硫磺簿水而火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迷其人馬之目,咫尺不相見,遂壓虜舟,人馬皆溺。”(明張)燧《采石之戰有先備》)完顏亮戰船缺乏防火裝置,全軍三百多艘戰船被燒毀大半。金軍在淮西之主力,在此基本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