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功能不凡的小卡片——IC卡(1 / 1)

1996年新年伊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向全國報道了一條讓人興奮的消息:從1996年起,海南省將在全省銀行係統推廣使用通用IC智能卡。並稱,這是我國金融領域的又一次“革命”,它的使用將為我國金融支付手段與世界接軌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此功效不凡的IC智能卡到底是什麼呢?這還得先從它的老前輩——磁卡說起。對於磁卡,我們並不陌生,它已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打電話用的郵政專用貯值卡,取錢的取款卡,購物消費時用的信用卡基本上都是磁卡。目前,在全國許多大、中城市都可用信用卡購物;許多銀行、儲蓄所都設有一個外形酷似遊藝機的自動取款機,用戶用取款卡就可以取到自己所需的現金,非常方便。磁卡按其構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外形像一張撲克牌的塑料卡表麵粘貼有一條與錄音磁帶相似的磁條卡,目前我們常用的各種信用卡,如“長城卡”、“牡丹卡”等均屬此類;另一種則是在乙烯塑料卡內層塗有一種磁性塗料的磁性卡,人們稱其為PET卡。磁卡的記錄方法與磁帶及計算機用的軟盤等相同,都是采用數字磁記錄。磁卡要完成信息傳遞的任務,就必須通過磁卡讀寫器來完成。磁卡雖然被廣泛用於金融流通、交通(高速公路卡、地鐵日票卡等)、通信(電話磁卡)、事務管理(身份證卡、借書證卡、醫療磁卡等)、民用等眾多領域,但是,由於磁卡存在著存儲容量小、功能弱、安全性差等缺點,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求。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大容量存儲芯片技術的發展,國外從80年代開始使用IC卡。有關專家預言,IC卡取代磁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IC”是英文IntegratedCircuit(集成電路)的縮寫。IC卡即為裝有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芯片的塑料卡,所以又稱為電子卡。IC卡又分為存儲卡和智能卡(又稱靈巧卡)兩種。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未裝微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因而隻有存儲功能;而後者裝有一個形狀大小類似於硬幣的芯片——CPU,它既可以存儲信息,又可以處理信息。由於智能卡具有CPU、存儲器及輸入/輸出等組成部分,因此,一張智能卡可以說就是一台微小的計算機。

與磁卡相比,IC卡有以下一些優點。

可靠。IC卡是由讀寫設備的接觸頭與卡片上集成電路的接觸點相接觸進行信息讀寫,無任何移動部件,不會出現吃卡、塞卡等現象。另外,IC卡抗幹擾能力強,具有防磁、防靜電的功能。

安全。IC卡的所有需保密的信息以及用於安全控製的程序都設置在不可複製的防止外界入侵的存儲區中,從而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製作過程中,在卡的內部設立相應的密碼,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除利用對持卡人密碼(簡稱PIN)進行驗證以保證使用安全外,還可以采用生物認證技術進一步增加安全性。例如通過對持卡人的指紋、筆跡、聲音等進行識別來證實卡的有效性。

存儲量大。IC卡的存儲容量一般是磁卡的1000倍以上。通常可存儲3000個字節,現在科學家還準備將它再增加3倍。因此它可以存儲大量的各類信息,可以做到一卡多用。

靈活。IC智能卡可以進行邏輯操作,因而可在不與中心計算機相連的情況下進行安全認證、操作權限認證。此外,用戶可要求修改存儲在IC卡的個人數據資料,查詢剩餘額等。

由於IC卡的以上優點,使得它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主要有:

——電子付款:如銀行金融交易卡、電話付費卡、移動電話卡、電視卡、保健卡、公路收費卡等。

——計算機安全控製:實現對非法進入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非法存取磁盤文件及病毒侵害等問題進行有效的控製及防護。

——電子資料簿:存儲個人、設備或部門的多種信息,並可根據用戶要求對信息進行分級保護。

——身份驗證及人事管理:可用於員工證,對員工的身份進行驗證,還可記錄員工的出勤情況、休假情況和工作業績等信息。

IC存儲卡的使用在國外始於80年代初。IC智能卡的使用始於80年代後期,最先使用它的是法國電信公司,短短十多年,IC卡以驚人的速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目前,不少IC卡都具有“一卡多能”的特點,比如我國海南省通用的IC卡就同時具有電子錢包、電子存折和電子信用三種功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隻要在口袋裏裝幾張薄薄的卡就可以外出了。IC卡將真正使人類實現“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