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人體的各個器官中評“勞模”,那麼第一名非心髒莫屬。它一直按照自己特有的節律跳動,伴隨人走完風風雨雨的一生。從科學的角度講,心髒之所以能跳動,是由於心髒位於兩個心房之間的頂端有一個稱為竇房結的結構,它可以發出電信號,信號沿著心房向心室傳導,最後經過一種叫浦肯野氏纖維的組織到達心肌,從而使心肌有節奏地收縮和舒張,形成心髒的搏動。因此,一旦竇房結工作不正常,心房和心室間的心電傳導失靈,就會發生心律失常,出現頭昏。乏力、心慌、突然昏迷、抽搐、心跳驟停等一係列症狀。對於這類心髒病,既不能手術,藥物治療效果也不滿意,那麼,如何攻克這種最危險也是人體最重要部位的疾病呢?
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研究,根據電流可以引起肌肉收縮的原理,終於製造出了一種隨身的心髒“救護神”——心髒起搏器。
心髒起搏器外形隻有火柴盒大小,可以用手術的方法埋在病人的胸部或腰部的皮下組織內,成為病人的“隨身醫生”。起搏器由低頻脈衝發生器、刺激電極和導線、電源等三部分組成。其中振蕩器是心髒起搏器的核心,供心髒跳動的電就由此發出。它以恒定不變的電流向電容器充電,當電壓升高到一定程度時,晶體管構成的開關便自動接通,把電荷放掉,然後再充電,如此周而複始,形成低頻脈衝電流。心髒起搏器有兩個電極,一個由起搏器的外殼代替,一個是埋在心髒內膜的電極導管。心內膜的電極導管把起搏器發出的電流脈衝引到心髒,從而幫助心髒有規律地跳動。
心髒起搏器雖然個頭小,結構卻十分複雜,具有很高的技術性能和工藝要求。它采用了先進的集成電路工藝和鋰係列電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高,自放電很少,可以全密封,無漏液、脹氣現象,它體積小,重量輕,可以在體內使用10年,甚至可以成為終生能源。它的外殼由化學性能穩定又不受人體排斥的稀有金屬鈦製成,重量輕,密封性好,可以保證電路不受腐蝕。起搏器的電導管則是由光滑無毒,對人體親和力好的生物材料製成的,可以與人體器官和睦相處。
心髒起搏器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固定頻率起搏器、心房同步型起搏器、心室同步型起搏器、房室順序型起搏器、全自動型起搏器(即按需型)及程序控製起搏器(即多功能型)等多種品種係列。目前臨床使用最多的是按需型和多功能型起搏器。按需型是一種當心律失常時它就工作,心律恢複正常後就停止輸電的起搏器,它可以大大節約用電,延長使用時間。多功能型起搏器可以借助體外的自動控製裝置,根據不同人的心律對電流的敏感程度,及時調整起搏脈衝的頻率和幅度,使心律自動調節。除此之外,人們正在研製微電腦起搏器,這種起搏器可以隨病人的情緒、體溫、血液循環等情況的變化而自動調節,它的起搏脈衝與心髒自然起搏過程非常相似,從而使病人感覺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