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葉,根據摩擦起電的道理,人們製造了能夠攜帶大量電荷的靜電起電機。但是那時人們還不知道怎樣保存電荷,每次用電時都使用靜電起電機起電,很不方便。這時,有的人就在思考:糧食可以裝在麻袋裏,水可以裝在水桶裏,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能不能也想個什麼辦法把它裝起來呢?

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的馬森布羅克在做電學實驗的時候,無意中把一根帶電的鐵釘放在了玻璃瓶裏。不一會兒,當他要把鐵釘取出來時,一手拿著瓶子,另一個手剛觸及到鐵釘,意外地感受到了電的刺激。馬森布羅克又重複實驗了多次,每次都有這樣的感覺。後來,他把起電機攜帶的電荷用金屬線引出來,通進一個玻璃瓶子裏。當把起電機拿走以後,他一手握瓶、一手觸及金屬線時,竟然受到了更加強烈的電刺激,他說“手臂和身體產生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恐怖感覺,我以為自己的命要沒了”。

不久,馬森布羅克公布了自己這個意外的發現:把帶電的物體放進玻璃瓶裏,就可以把電保存起來。多少年來,有多少人為找存放電荷的方法冥思苦想沒有成功,而馬森布羅克卻在無意中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

馬森布羅克的發現,誕生了電學史上第一個保存電荷的容器。它是一個玻璃瓶,瓶裏瓶外分別貼有錫箔,瓶裏的錫箔通過金屬鏈跟金屬棒連接,棒的上端是一個金屬球,露在瓶的外麵。由於這個裝置是在萊頓城首先製成的,所以叫做萊頓瓶。

萊頓瓶充電時,讓帶電體跟萊頓瓶上的金屬球接觸,瓶裏的錫箔會通過金屬鏈帶上與帶電體同性的電荷。由於靜電感應的原因,在瓶外錫箔的內表麵將出現與瓶裏錫箔異性的電荷,而瓶外錫箔的外表麵將出現與瓶裏錫箔同性的電荷。田接地的導線與瓶外錫箔的外表麵接觸就可以把外表麵的電荷引入大地,再把這個導線撤去,這樣就使瓶外錫箔內表麵的電荷保留了下來。然後將帶電體撤走以後,瓶裏錫箔所帶的電荷就可以保留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了。

如果我們用一個有絕緣把的金屬叉(也叫放電叉),使它的一端接觸萊頓瓶外的錫箔,另一端靠近金屬球,這時就會出現電火花。這就是裏外錫箔的異性電荷發生的中和放電現象。在放電以後,萊頓瓶上就不再帶有電荷了。

直到今天,萊頓瓶作為最簡單的貯電容器,仍然是電學實驗中的一種重要的儀器。後來,在萊頓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容器,廣泛應用在無線電技術的各個方麵,成為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不可缺少的電器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