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軟組織損傷臨床研究的任務
軟組織損傷係人們在日常勞動、生活中因急性損傷或慢性積累損傷(俗稱勞損)造成。其所出現的體征,輕者疼痛不舒,重者臥床不起,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與正常生活質量。近10年來已受到醫學界越來越多關注與重視。對軟組織損傷的診治,已有不少醫務人員在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尤其在臨床觀察、分析方麵做了大量的總結,但至今為止,對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治療,尚沒有一套完整的定量定性的檢查方法和診斷標準。
軟組織損傷疾病,中國古代醫書早有記載,中醫把軟組織稱為“筋”。古代醫家在解剖學上有“大筋、小筋和膜筋”之稱。在其功能上,《素問·五髒生成篇》中記有“諸筋者、皆於節。”《素問·痿論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以臨床症狀而論,如《靈樞·五邪》中說“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病”。在曆代醫家中,均將軟組織損傷稱為“筋傷”,並根據軟組織損傷不同病情分為筋斷、筋走、筋結、筋歪、筋弛、筋攣、筋翻、筋錯位等各種類別。在《靈樞·經筋》中提及軟組織損傷所表現與相關一些內科疾病的症狀,和當今我們所提出的脊柱損傷相關性疾病的原理相似。
在國外,美、英、法、澳等國家的一些流行數字表明,頸腰痛的發病率為人口的30%~60%,我國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亦相當高,可見軟組織損傷疾病是一種世界性的高發病症。
中國醫學對軟組織損傷的認識強調從整體出發。人體各組織的生理功能以及髒腑與各組織的表裏關係,構成了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它們之間保持平衡,互相依存,互相製約,不論在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上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軟組織損傷分急性外傷與慢性勞損,除了組織本身受損外,也可引起局部氣血阻滯,輕者局部反應,如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重者通過經絡影響髒腑的功能,而出現複雜的臨床症狀。如脊柱軟組織損傷出現局部反應外,並通過督脈影響諸陽經。中醫認為脊柱是督脈之通道,其功能是總督一身之陽。由於經絡在全身的聯係作用也可影響陰經,進而影響髒腑。臨床常見頸部軟組織損傷者,多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眼脹、眼矇等症狀;背部軟組織損傷可出現心悸、胃脹等功能性症狀。
中國醫學對軟組織損傷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傳統的手法治療,其具有整複、舒筋、調理氣血等作用。但須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臨床上應因人而異,分輕重緩急,定位準確。外治法在軟組織損傷治療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藥物治療配合得當,療效亦是很明顯的,故應加以重視。
在研究軟組織損傷的同時,不可能不對由於損傷而在人體各部所出現的壓痛現象進行觀察,壓痛點是作為臨床檢查、診斷、治療軟組織損傷的整個過程中的重要依據。但是,對軟組織損傷的研究,許多生理病理、生化因素尚未清楚,以致對該病早期、中期、晚期的病變過程目前很難統一其定量、定性的診斷、鑒別診斷和分類的標準,缺乏一些比較清晰而明確的診斷手段。臨床中尚以醫生的臨床觀察與經驗或手術所見加以判斷,其中難以避免發生漏診、誤診及漏治、誤治。故要提高此類發病率較高的疾病的治愈率,就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診斷、治療標準,把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治療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將現代醫學與現代高科技技術應用對中醫傳統理論進行論證,並加以完善、發展,這就是我們對軟組織損傷的研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