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軟組織損傷研究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醫學對軟組織損傷疾病(指筋傷、骨縫損傷)的認識,從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卜辭就有手病、臂病、關節病、足病、趾病等的記載。到周代(約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周禮·卷丸》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類,其中瘍醫泛指外科,主要指外傷疾病。並認為:“凡療瘍……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提出了包括軟組織損傷在內的用藥原則。
我國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書中也對軟組織損傷從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作了論述。《素問·五髒生成篇》:“諸筋者,皆屬於節。”說明筋統屬關節。《靈樞·經筋》:“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生。”指出骨如樹杆支架,脈為氣血的營合處,筋者剛勁有力,肉者像牆壁一樣有衛護作用。《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指出了軟組織損傷或受外邪後病理變化,外有所傷,內有所損。《靈樞·病傳》雲:“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慰,刺滿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指出治療上有練功、按摩、針灸、藥物等方法。《黃帝內經》中有關軟組織損傷的論述,為後世醫家對軟組織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中國醫學興旺時期。著名的華佗創造了“五禽戲”與“搖脊療法”,這是軟組織損傷的功能療法與按摩療法。由於療效顯著,一直為後世醫家沿用。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千金方》對軟組織損傷疾病都有記載;我國第一本傷科學專著唐代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較為詳細地論述了軟組織損傷疾病,如“……手足久損,舉動不能,損後傷風濕,支節攣縮,遂成偏廢,勞傷筋骨,肩背疼痛。……或勞役所損,肩背四肢疼痛,損傷中風,手足痿痹,不能舉動,筋骨乖張,攣縮不伸……”。指出損傷後反複疼痛的病因病理是瘀邪未盡,複感風寒濕邪形成痹症所致。明代(1368~1644年)醫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正體類要》對創傷有更詳細的記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髒腑由之不和。”其闡明了傷科疾病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係。清代(1644~1911年)《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係統地總結了清代以前的傷科經驗,把傷科理論和實踐經驗作了極大豐富的論述。尤對應用手法治療腰腿痛等傷筋疾病作了論述。特別對損傷後的病理改變作了較係統的闡述。如:“夫皮不破而內損者,多有瘀血。”“損傷之證,腫痛者乃瘀滯凝結作痛也。”指出了軟組織損傷後的症狀與病理變化,同時提出了手法有行氣血、散瘀結之作用,如雲:“按之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鬱結之腫。”
中國醫學對軟組織損傷疾病的認識曆史悠久,通過大量的臨床驗證總結積累而成。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與豐富的臨床經驗,至今依然有指導臨床的實用價值。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眾多高精醫療設備的應用,對軟組織損傷的研究有了較大的促進,尤在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麵,其診斷準確率的提高,既推動了中醫現代化的發展,又減少了漏診與誤診,降低了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