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述(三)(1 / 2)

第三節軟組織損傷臨床研究的主要方法

軟組織損傷疾病主要由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傷(俗稱勞損)造成。但其發病可因年齡、環境、生活習慣等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這是臨床研究中應予重視的一個方麵。一旦損傷後,臨床症狀及病情變化等又與多個因素有關。

一、流行病學研究

急性軟組織損傷均屬意外傷,無一定的特定環境、年齡等影響。由於現代社會,交通運輸、建築業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其伴隨而來的人身傷害事件不斷增高,且所造成的損傷多是複合傷。而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其屬於積累性損傷,病程較長,病情發展緩慢,其發病原因均受到患者的年齡、工作生活環境、習慣等影響,例如:頸椎病患者相對年紀較大,有長期低頭工作的習慣;肩周炎均以50歲以上多見,俗稱“五十肩”。退行性膝關節,多見於中老年或長期從事體育運動者。故對軟組織損傷疾病的診斷,應根據相關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加以考慮。同樣,對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也可根據其發病的流行病學特征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治療、康複措施。

二、病理學研究

軟組織損傷後,損傷處的局部和一些相關組織可發生一係列的病理變化,其結構受到破損,局部出血、腫脹、紅熱等症狀出現。進而發生組織循環障礙,組織缺血缺氧又導致組織變性。慢性積累性損傷,整個病理過程相當複雜。常見有如下幾種:

1.充血、水腫肢體受到損傷後,局部神經興奮性增高,血管擴張,血管或毛細血管充血。同時,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組織液滲透失衡,積聚在組織間,使損傷組織呈現水腫狀態。

2.出血由於損傷致血管、毛細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此時血小板凝集,釋放各種致痛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而產生疼痛。

3.局部缺血由於受傷組織腫脹,組織受壓及內壓增高,血管痙攣、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缺氧,組織生理功能降低,組織纖維化而失去彈性,日久則見組織變性。

4.組織滲出當軟組織受到損害時,受傷處的神經受刺激而出現血管收縮,繼而血管、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使血液中血漿與白細胞等滲透到受傷的組織內,這是人體保護性的生理反應的自行調節作用,但時間一長即出現病理反應,即形成血液瘀滯,血流受阻,而腫脹加重。

5.組織增生損傷的組織內毛細血管增生,血管擴張、瘀滯。當血管內皮細胞肥大,內膜增生,肌層明顯肥厚,外膜膠原纖維增生變性。韌帶亦發生變性,纖維排列紊亂或斷裂。筋膜、橫紋肌周圍或纖維間有不規則的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