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固定與練功方法半月板後角損傷,可用夾板或石膏固定時,應在膝關節略呈屈曲狀固定;前角損傷,可在膝關節伸直位固定;中部損傷,固定於膝關節於170°休息位,這樣有利於半月板損傷部位得到修複,並且利於恢複正常活動功能。固定時間3~4周。
損傷早期關節內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機化,鍛煉難度不大,因此及早活動功能恢複較快。早期功能鍛煉: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隨著功能的恢複可做空中蹬腿運動,扶木下蹲運動,騎固定自行車練習。功能鍛煉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免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3.中藥內服血瘀氣滯證: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關節交鎖不易解脫,局部壓痛明顯,動則痛甚。舌暗紅,脈弦或細澀。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或舒筋活血湯。
痰濕阻滯證:損傷日久或手術後膝關節腫脹明顯,酸痛乏力,屈伸受限。舌淡胖苔膩,脈滑。治宜溫化痰濕,方用二陳湯之類。
肝腎虧損證:無明顯的外傷史或輕微扭傷,腫痛較輕,靜時反痛或損傷日久萎縮,膝軟無力,彈響交鎖頻作。舌紅或淡,少苔,脈細或細致。治宜補益肝腎,方用補腎壯筋湯或健步虎潛丸。
4.外用藥早期局部瘀腫者可外敷三色敷藥、消炎散之類。局部紅腫者,可敷以清營退腫膏。後期可用四肢損傷洗方或海桐皮湯熏洗患膝。
5.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局部皮膚用碘酒及乙醇消毒,進針點選擇髕骨外側上緣,用2%利多卡因2ml行局部麻醉,選用9號針頭穿刺進入關節腔,如有關節積液,盡量抽出。然後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2ml,活動膝關節使藥液分布均勻,每周1次,連續5周為一療程。
其作用機製為:①彈性減震作用,黏性潤滑作用。②可在軟骨表麵形成保護膜,防止軟骨進一步破壞。③可與糖蛋白形成聚合體組成軟骨基質,修複創麵。④可與某些疼痛介質結合,抑製炎症、緩解疼痛。類似的物質有透明質酸、纖維蛋白凝膠、纖維蛋白凝塊等。
6.手術治療經非手術療法無效的半月板損傷應盡量早期手術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半月板修補和半月板部分或全部切除術。修補術適用於半月板邊緣撕裂。對切除術的選擇目前認為應該盡可能多保留正常半月板組織,因為已證明半月板完全切除術將導致進行性退變的發生率增加。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術的病人,早期行走時部分病人仍有輕度的彈響或交鎖現象,這可能是切除後保留的“半月板”其內緣修整不夠平滑,切緣斜麵厚薄不均,形成“階梯”所致,但病人通過半年至一年的磨合,症狀逐漸消失。如果損傷較重,造成膝關節明顯的功能紊亂,則應考慮膝關節半月板的全切除。半月板撕裂表現複雜,結合MRI及CT正確判斷半月板撕裂的部位、形態、類型對於臨床手術方案的製定非常重要。
術後止血要徹底,並要作石膏托固定。術後一周指導進行股四頭肌鍛煉。肢體腫脹者可服用三妙丸、五皮飲,以促進腫脹消退。若關節內有積液可穿刺抽吸之後加壓包紮。一般應於術後3周扶拐不負重行走。局部配合理療,中藥外洗。
二、存在的問題及設想
半月板損傷非手術還是手術療法的選擇,應綜合臨床症狀、體征及B超、CT、MRI檢查的結果全麵考慮,一般認為可以非手術治療的是半月板的部分層狀撕裂以及短而垂直或斜形的全層撕裂,還有短的放射狀撕裂(<5mm),距半月板邊緣3mm以內的垂直縱向撕裂傷,這類半月板損傷,給予非手術治療,即可消除臨床症狀,恢複其生理功能。由於兒童半月板血運豐富,易於生長,對兒童半月板損傷,應盡早發現,在治療中,宜先行固定等非手術治療,若治療不理想才考慮手術。
交鎖性膝關節病變約占整個膝關節病變的10%,最常見的交鎖原因是半月板損傷,另外還有關節內遊離體、滑膜病變等,掌握交鎖特點有助於正確診斷:①半月板損傷引起的交鎖,多可自行解鎖,交鎖常常發生在活動時,如運動或行走過程中,而且多發生在伸直活動中,可反複發作,檢查發現關節間隙壓痛,結合其他檢查半月板損傷的體征一般可以做出正確診斷。如有典型的損傷病史,即膝關節過屈位扭轉,更有助於診斷。②膝關節內的遊離體引起的交鎖,多在膝關節接近伸直時發生,多能自行解鎖,多反複發作,檢查時可以摸到遊離體並有局部壓痛。遊離體可以是軟骨性,也可以是骨性。形成原因有滑膜軟骨瘤病、剝脫性骨軟骨炎、骨關節炎及創傷等。③滑膜病變引起的膝關節交鎖,其病變的部位決定其交鎖的發生位置,在前方伸直位交鎖,反之,屈曲位交鎖,此種類型的交鎖多能自行解鎖。
關於中藥促進動物半月板損傷修複機製,胡聲宇等從病理組織學的角度對進行了探索,認為半月板軟骨及半月板表麵軟骨膜細胞在外界藥物(中藥)的影響下,可以通過內加生長形式,達到傷口愈合,甚至在半月板內緣(無血運區)也發現有愈合現象,這與劉晉才等報告的微電流刺激半月板無血運區,組織學觀察出現愈合現象相一致。說明半月板組織,包括傳統觀點認為沒有自身修複能力的半月板內緣無血運區的組織細胞,並非惰性細胞,它們具備潛在的再生能力,其有效刺激因素可誘導軟骨細胞分化、增殖,加速膠原和基質合成,從而促進損傷修複,不過這種修複行為不完全,達不到愈合要求。
(蔣鳴福王宏)
第四節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膝關節的內側及外側各有堅強的副韌帶附著,是膝關節組織的主要支柱。內(脛)側副韌帶起於股骨內側結節,止於脛骨內髁的側麵,其淺層是一條上窄下寬呈扇形堅韌的寬帶,深層是關節囊的增厚部分,與內側半月板相連。其前緣與股四頭肌擴張部分和髕韌帶相接,後緣與關節囊相連。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膝外翻,同時還具有限製膝關節外旋的作用。外(腓)側副韌帶起於股骨的外側結節,止於腓骨小頭,呈條索狀,韌帶與外側半月板之間有肌腱和滑液囊相隔,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膝內翻。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有部分和完全性損傷之分。內側副韌帶損傷較常見。若與交叉韌帶損傷和半月板損傷同時發生時,則稱為膝關節損傷三聯症。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膝關節側副韌帶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當膝關節完全屈曲或完全伸直時,韌帶部分或全部處於緊張狀態,比較穩定,膝關節無側向和旋轉運動,韌帶不易受到損傷;當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時,全部韌帶遲緩,關節不穩,有輕度的內收、外展和旋轉活動,韌帶易受損傷。
因此該病多發生於體力勞動及體育運動。有小腿急驟外展或內收的外傷史。當膝關節輕度屈曲時,膝或腿部外側受到暴力打擊或重物壓迫,迫使膝關節作過度的外翻動作時,可使膝內側間隙拉寬,內側副韌帶發生扭傷或斷裂。如為強大的旋轉暴力,則易合並內側半月板或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其病理變化分為韌帶扭傷,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
在少見的情況下外力迫使膝關節過度內收,可發生外側副韌帶的損傷或斷裂。若暴力強大,損傷嚴重可伴有關節囊的撕裂,膕繩肌及腓總神經的損傷。
(診斷)
1.臨床表現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後,膝關節功能障礙,呈半屈曲位,主動、被動活動都不能伸直或屈曲,局部腫脹疼痛,皮下瘀血,繼而出現廣泛性的膝及膝下部位的瘀斑,壓痛明顯。內側損傷時,壓痛點在股骨內上髁;外側損傷時,壓痛點在排骨小頭或股骨外上髁。若側副韌帶破裂可在破裂處觸及一裂隙。陳舊性者在損傷部可觸及條索或結節。若合並半月板損傷,膝出現交鎖痛。如合並半月板和前交叉韌帶或脛骨棘之撕脫骨折傷,則膝部嚴重損傷。亦即是“膝關節損傷三聯症”。膝關節側向試驗檢查有重要意義。一般外側副韌帶損傷不合並外側半月板損傷,而易合並腓總神經損傷、臨床可見足下垂及小腿外下側及足背皮膚外側感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