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膝部筋傷(二)(2 / 3)

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攝片檢查:患膝的內側(或外側)在局麻後置雙關節於外翻(或內翻)位,做X線正位攝片,可發現韌帶損傷處關節間隙增寬,若有骨折撕脫者可見有骨碎片。

(2)MRI檢查:側副韌帶損傷的MRI表現為韌帶之間有橫斷的無回聲裂隙和韌帶斷端粗而不規則,信號升高,並存在血腫,損傷一側的厚度增加。MRI具有無創性,它不僅能顯示膝關節解剖結構,而且能客觀顯示韌帶損傷情況及合並症的程度和範圍,可用於手術探查前,對估價患者預後及對臨床製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治療)

1.手法治療能夠化瘀通絡、整形複位、剝離粘連、消腫止痛。治療時要根據傷情的變化和發展,合理地運用按摩手法。新鮮損傷腫痛明顯者手法宜輕,日後隨著腫脹的消退,手法可逐漸加重。切忌亂揉亂搓,以免加重損傷程度,影響損傷的康複。

患者仰臥或坐位,醫者位於患膝同側。首先在患處輕揉摩按以減輕疼痛,活血散瘀;接著在患膝周圍相關穴位如風市、鶴頂、血海、內外膝眼、委中、陽陵泉、陰陵泉、絕骨、昆侖等,由輕漸重給予點按,使局部有酸脹感;然後用分筋手法(以彈筋和分撥為主)鬆解韌帶與周圍組織(即膝關節內側支持帶、脛骨內側、股骨內側)的粘連而達疏通暢達,粘連解開;再用拍法與平推法交替進行以散瘀鎮痛,溫熱透裏,激活氣血循環而增強損傷組織的修複;最後被動屈伸旋轉膝關節,以鬆解粘連,恢複功能。

2.針刀療法應用小針刀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鬆解粘連,剝離瘢痕,促進局部血循環增加,使炎性、致痛物質和其他有害代謝產物隨重建的血運而消失,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患處常規消毒,將針刀與韌帶縱軸平行垂直加壓分離刺入,當刀口接觸到結節物或骨麵時開始剝離。如果在韌帶附著點時,用縱行疏通剝離法;不在附著點用橫行鏟剝法,避免將韌帶從骨麵上鏟下。出刀後用消毒藥棉壓刀孔片刻以止血,最後用消毒紗布貼於傷口以防感染。若5天不愈,再做1次。一般2~3次可愈。

3.固定方法先將膝關節內血腫抽吸幹淨,用彈性繃帶包紮之,再以石膏托固定膝關節於功能位4~5周,解除後進行功能鍛煉。

4.練功療法損傷輕者在第2天後鼓勵患者作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和軟組織粘連。膝關節的功能鍛煉對於消除關節積液有好處。後期或手術後膝關節功能未完全恢複者,可作膝關節伸屈運動及肌力鍛煉,如體療的蹬車,或各種導引的功能療法。

5.中藥內服瘀血阻絡證:傷後腫脹嚴重,劇烈疼痛,皮下瘀斑,關節鬆弛,屈伸障礙。舌暗瘀斑,脈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牛膝、桑枝之類。

筋脈失養證:傷後遷延,腫脹未消,鈍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縮,膝軟無力,上下台階有錯落感。舌淡無苔,脈細。治宜養血壯筋,方用壯筋養血湯加減。

濕阻筋絡證:傷後日久,腫脹反複,時輕時重,酸楚脹痛,或見筋脈筋結,屈伸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弦或滑。治宜除濕通絡,方用羌活勝濕湯之類。

6.外用藥局部瘀腫者,可外敷消瘀止痛藥膏或三色敷藥。傷後日久者,局部用四肢損傷洗方或海桐皮湯熏洗患處,洗後貼寶珍膏。

7.手術療法若出現內或外側副韌帶斷裂者,應進行手術治療。新鮮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的手術,若在止點斷裂或撕脫者以鑿骨隧道或骨片固定方法修複,中間部斷裂采用對端或重疊縫合法。陳舊性內側副韌帶斷裂可選用股薄肌腱、半腱肌重建術或鵝腱移位術。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用韌帶緊縮術或髂脛束轉移術。術後用石膏托將膝關節固定於屈曲30°位4~6周。外固定中加強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去除石膏後積極進行膝關節康複訓練,對於膝關節功能的恢複至關重要。

二、存在的問題及設想

側副韌帶損傷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斷裂的判斷很重要,關係到治療方法的選擇,影響預後療效。可拍雙側X線片,對比判斷,方法如下:

1.體位患者仰臥,雙膝伸直並攏,於膝上方以繃帶縛緊雙腿,再於兩踝間墊以沙袋使兩小腿盡可能外翻疼痛劇烈者可局麻後行檢。

2.測量方法雙膝均通過股骨兩髁關節麵畫切線,在兩髁關節麵上各成一切點,分別測量兩切點至相對應的脛骨平台的垂直距離,即為膝內、外側關節間隙的寬度(線圖)。然後計算出健側和患側膝關節的內、外間隙差及兩側膝關節的內側間隙差。

3.X線診斷與鑒別診斷①當健側內、外間隙差≥3mm,如果患側內、外間隙差<7.5mm,兩內側間隙差<5mm時,為膝內側副韌帶不完全斷裂。②不論健側內、外間隙差多大,隻要患側內、外間隙差>7.5mm或(和)兩內側間隙差>5mm時,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③當患側內、外間隙差=7.5mm或兩內側間隙差=5mm時,如果健側內、外間隙差>3mm,為內側副韌帶不完全斷裂;<3mm,為完全斷裂。④如果健側內、外間隙差<3mm,而患側內、外間隙差<7.5mm,兩內側間隙差<5mm時,說明攝片時所加外翻力不足,沒有判定意義,應當重新攝片。

同時應結合臨床檢查,若較多韌帶組織斷裂,關節的軟組織反應較大,穩定性受影響,出現小腿外展鬆動,即使X線為不完全性斷裂,亦應按完全性斷裂處理。

治療上不完全性斷裂多予非手術治療,石膏固定,同時作股四頭肌等張收縮,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腫,預防或減少股四頭肌萎縮,拆除石膏後,加強功能鍛煉;完全性斷裂多主張手術修補。

(王宏蔣鳴福)

第五節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膝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之中,有前後兩條,交叉如十字,常稱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凸前方偏外凹陷處及外側半月板前角,向後上外方成60°角斜行,止於股骨外髁內側麵之後部。經實驗證明前十字韌帶可以限製脛骨前移、膝關節過伸及內、外旋和內、外翻活動。後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凸的後方,向前上內方成70°~80°角,斜行止於股骨內髁的外側麵。其可以限製脛骨上段後移及膝關節過伸、旋轉、側方活動。後十字韌帶的強度為前十字韌帶的2倍。交叉韌帶對穩定膝關節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交叉韌帶位置深在,非強大的暴力不易引起交叉韌帶的損傷或斷裂。一般單純的膝交叉韌帶損傷少見,多伴有撕脫骨折、側副韌帶及半月板、關節囊的損傷。

前十字韌帶斷裂多為屈膝位使脛骨前移暴力的結果,屈膝位使脛骨外旋外展或內旋內收的暴力也可以引起,但一般先有脛側或腓側副韌帶的損傷。

後十字韌帶屈膝位脛骨上端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使小腿上段突然後移,引起後十字韌帶斷裂;膝過伸暴力首先導致後十字韌帶斷裂,若暴力繼續使膝過伸,繼而前十字韌帶也遭損傷。

損傷的病理類型:①韌帶實體部完全斷裂:表現為韌帶纖維與滑膜一同撕裂,斷端多呈條束狀,韌帶纖維鬆散於髁間,傷後時間稍長者斷端可攣縮成團狀。此種損傷多發生在韌帶的中段最為多見。②滑膜內斷裂:這種情況較少見。此型損傷與前一種類型損傷相比,亦為韌帶實質部斷裂,但關節鏡下不易直接見到,需根據滑膜的病損間接判定。仔細檢查可發現韌帶張力明顯減弱、鬆弛,並可通過滑膜損傷處用探鉤將韌帶斷端纖維鉤出,繼而顯露斷端明確診斷。③附麗點處撕脫:可表現為由股骨外髁側的上止點撕脫或由脛骨側下止點撕脫。附麗點處撕脫可合並撕脫骨折,此時可借助X線片明確診斷。④部分斷裂:實體部、滑膜內斷裂或附麗點處部分撕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