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膝部筋傷(二)(3 / 3)

(診斷)

1.臨床表現強力外傷時有的患者覺有膝關節內撕裂聲,隨即膝關節軟弱無力,膝部疼痛劇烈,迅速腫脹,關節內積血,關節周圍有皮下瘀斑者常表示關節囊損傷,關節功能障礙,呈半屈曲狀態。

屈膝90°後檢查抽屜試驗陽性。但由於屈膝運動所引起劇痛和肌肉痙攣,抽屜試驗往往難以進行,有的則以陰性結果而致誤診。必要時需在麻醉下進一步檢查。

檢查屈膝小腿後掉征。令患者平臥伸膝,完全放鬆,對後十字韌帶斷裂,檢查者雙手緩緩地抬起患側大腿下段膝上10cm處,可見脛骨上段向後滑移,髕下段明顯塌陷。對前十字韌帶斷裂,檢查者雙手緩緩抬患側小腿上段膝下10cm處,可見股骨下段向後滑移,髕上段塌陷。每例應在膝上、下各抬高檢查一次,雙側對比即可判明。

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示膝關節間隙增寬,交叉韌帶脛骨髁間窩、股骨髁附麗點可見撕脫骨折,對可疑病例,可用股神經與坐骨神經阻滯下,屈膝90°做前、後抽屜試驗,照膝側位X線片,進行測量。從股骨髁的中心點向脛骨平台水平線做垂線將水平線分為前後兩段,任何一段比健側同段長5mm以上,是為陽性。前段長者為前交叉韌帶撕裂,後段長者為後交叉韌帶損傷。

(2)CT掃描對膝關節前後交叉韌帶起止點處的撕脫性骨折及實質部斷裂均可以做出明確診斷。因此,在膝關節損傷的急性期,因關節血腫、疼痛、保護性肌肉痙攣而難以通過體檢、X線檢查作不出正確診斷時,CT掃描應為首選的檢查項目。

(3)MRI診斷急性完全性交叉韌帶撕裂的準確性均較高,對於慢性或部分性撕裂,其診斷準確性相對較低。交叉韌帶完全性撕裂的MRI表現為全部或部分韌帶的不連續,韌帶有不同程度增粗,邊緣不規則或呈波浪狀,並在韌帶內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的信號增高。合並外側脛骨平台塌陷骨折、脛骨撕脫骨折、股骨外側髁粉碎性骨折、骨挫傷,半月板、側副韌帶的撕裂。至慢性期,由於出血、水腫已消退,同時由於纖維瘢痕的橋接有時可與正常的韌帶相似,或僅表現為韌帶輪廓、走行的異常,如韌帶的增粗不規則、成角等,而韌帶信號常無異常。

(4)膝關節鏡檢查,創傷小,診斷明確,可觀察損傷部位、程度,能發現合並損傷及時處理,並可在鏡下修複與重建韌帶,感染機會少和對伸膝裝置損傷小,對早期穩定膝關節有重要的臨床作用。但術野較小,對囊外損傷無法判斷。檢查時衝淨積血,可見前後十字韌帶斷裂端出血或小血塊凝集。滑膜下韌帶損傷,在關節鏡下貌似正常,但其長度及張力異常或可提示本類損傷的可能性。

(治療)

1.手法治療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後期,有關節屈伸功能受限者,可采用手法鬆解粘連,恢複該關節活動範圍。

(1)按摩膝部法:以輕手法撫摩,揉捏患肢大腿及小腿各肌群。主要以股四頭肌、膕繩肌、小腿三頭肌、脛前肌群及膝關節周圍為主,施用揉捏、提彈股四頭肌,推壓、搓、叩擊等手法。並在血海、足三裏、犢鼻、膝陽關、風市、陽陵泉、陰陵泉等進行點穴輕刺激,每穴半分鍾。

(2)拔伸歸擠法:患者正坐床邊,助手用雙手固定傷肢大腿下端,術者一手由內側握住小腿下端,另一手虎口拿住膝關節,用拇、示二指捏住膝關節兩側。施術時與助手同時用力相對拔伸,並內、外轉動小腿,拿膝之拇、示指用力歸擠。

(3)拔伸屈膝法:將小腿夾於術者兩腿之間,與助手相對拔伸。術者雙手拇指在上,其餘四指在下,合掌拿住傷膝,使膝關節逐漸盡量屈曲。

2.固定治療十字韌帶不全斷裂,可先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曲30°位,前交叉韌帶注意在石膏成形前將患側脛骨上端向後推,後交叉韌帶將患側脛骨上端向前推至與正常膝部形態一致,固定6周。石膏固定3天後開始肌肉訓練。去除外固定後,可練習膝關節屈曲,並逐步練習扶拐行走。

3.中藥內服血瘀氣滯證:傷後膝關節腫脹嚴重,疼痛劇烈,皮下瘀斑,膝關節鬆弛,功能障礙。舌暗瘀斑,脈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味。

筋脈失養證:傷後遷延,腫脹未消,鈍痛酸痛,喜按喜揉,肌肉萎縮,膝軟無力,上下台階有錯落感。舌淡少苔,脈細。治宜養血壯筋,方用壯筋養血湯或補筋丸。

濕阻筋絡證:傷後日久,反複腫脹,時輕時重,重墜脹痛,屈伸不利。舌淡胖,白滑,脈沉弦或滑。治宜除濕通絡,佐以祛風,方用羌活勝濕湯、薏苡仁湯之類。

4.外用藥局部浮腫者,可外敷消炎止痛藥膏或清營退腫膏。傷後日久關節活動不利者,可用四肢損傷洗方或海桐皮湯熏洗患膝,洗後外貼寶珍膏。

5.手術治療膝交叉韌帶急性完全斷裂者,應盡早修複。手術可切開進行或在關節鏡下進行,也可在關節鏡輔助下進行。手術切口應視不同的合並損傷而選擇。交叉韌帶脛骨附著區撕脫骨折應用可吸收螺釘固定治療;實質斷裂可選用重建術(效果較好)或直接縫合。對陳舊性交叉韌帶損傷而膝關節有明顯前後移動,並有響聲、關節積液、關節不穩定者,應作交叉韌帶重建術。重建術選材時根據患者個體的情況及MRI像測量,遵循交叉韌帶重建的一般原則,即穩定性及等長重建的原則。替代物主要有三種:自體材料、異體材料、人工合成材料。自體材料可利用髕腱複合(帶骨塊的髕韌帶,即骨-髕腱-骨)、髂脛束、半腱肌、股薄肌修複前交叉韌帶,以及利用髕腱複合體、股薄肌、半腱肌、膕肌腱修複後交叉韌帶。

二、存在的問題及設想

關節功能康複是交叉韌帶損傷不可少的環節。早期肌力訓練可以維持和改善關節穩定,加強膝周肌力,減輕疼痛、防止關節囊攣縮,利於關節軟骨代謝。術後康複訓練,其要點為手術當日進行選擇性肌力訓練,術後3天開始利用被動關節活動器進行功能鍛煉,兩周支架保護部分負重,8周後開始下蹲訓練,1年後即可參加競技性體育活動,以至最終恢複正常功能。術後康複訓練不當,易導致重建的韌帶被動拉長,張力下降。故強調膝關節的伸屈活動範圍應符合重建韌帶修複過程的張力變化,膝關節伸屈幅度應限製在20°~60°範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不宜充分伸膝練習,因其可使脛骨前移,增加新愈合韌帶的張力,髕、膝、踝關節應同時活動,使關節拮抗肌群協同收縮,模擬正常活動方式,不引起脛骨髁的移動。後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重點進行股四頭肌練習。

影響檢查與確診交叉韌帶損傷的因素很多,因此用簡單的體格檢查和物理學檢查,杜絕交叉韌帶損傷的漏診是很困難的。但是在接診患者後,特別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我們要高度重視,仔細了解受傷經過;做膝部檢查時,如果患肢局部腫脹、疼痛,檢查不能很好地合作,可給予適當的鎮痛麻醉後檢查;如有懷疑,也可在初步檢查後待2~3天局部疼痛緩解後再作第2次檢查;體查時要注意兩側膝關節比較。對那些有嚴重胸腹腦外傷的患者,待病情穩定後作詳細的檢查,適當治療。要提高X線照片質量,可兩側膝關節對比拍片,如果患者能配合,可作特殊應力位片,如X線片發現關節內有小骨片,提示有相應的關節韌帶的撕脫。對通過體格檢查及照片等檢查仍不能確診而又高度懷疑的患者,可作膝關節造影、關節鏡檢查、CT掃描、MRI等檢查。

(蔣鳴福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