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為構成關節內的主要結構,膝關節的關節腔除股骨下端、脛骨平台和髕骨的軟骨麵外,其餘的大部分為關節滑膜所遮蓋。滑膜富有血管,血運豐富,滑膜細胞分泌滑液,可保持關節軟骨麵滑潤,增加關節活動範圍,並能提供營養,擴散關節活動時所產生的熱力。一旦滑膜受損,如不予以有效的處理,則滑膜必發生功能障礙,影響關節活動成為慢性滑膜炎,逐漸變成增生性關節炎。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急性滑膜炎多因暴力打擊、創傷、扭傷、挫傷、關節附近骨折或外科手術等,使滑膜受傷充血,水腫,迅速產生大量積液,氧分壓下降,紅、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若滑膜損傷破裂則會大量滲出血液。積液、滲血可增加關節內壓力,阻礙淋巴係統循環,堆積在關節內,其酸性代謝產物則可使堿性關節液變成酸性。如不及時治療,清除積液或積血,關節滑膜就可在長期慢性刺激和炎性的反應下逐漸增厚,出現纖維化,引起關節粘連,影響正常活動。慢性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失治轉化而成,或由其他的慢性勞損導致滑膜的炎症滲出,產生關節積液造成。
臨床上屬於中醫“痹證”“筋傷”範疇,是由於經絡痹阻,瘀血凝結,濁濕流注關節,風寒濕三氣合邪所致。急性損傷脈絡破損,血不循經,氣血不暢,水濕停聚成痰,關節積血、積液,瘀而化熱,濕熱壅滯致關節拘急痙攣,發熱脹痛,骨骱不利;損傷時未及時治療或長期慢性勞損加之風、寒、濕邪侵犯留滯,或肥胖之人,濕氣下注於關節而發病,形成慢性滑膜炎。
(診斷)
1.臨床表現發病可急可緩,但不如關節外傷性積血那樣迅速。而是逐漸發現關節腫脹,疼痛,一般是膝關節膨脹性或隱痛不適,關節活動不靈便,尤以伸直及完全屈曲時感撐脹難忍。壓痛點不定,可在原發損傷處有壓痛。皮溫可增高,按之波動,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活動受限程度隨損傷情況而定。轉為慢性滑膜炎者,常有膝關節粘連、影響關節活動,時間長了可有股四頭肌萎縮。關節穿刺液為淡粉紅色液體,表麵無脂肪滴。
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1)膝關節X線照片,急性期見關節間隙增寬,骨質無異常。
(2)CT掃描可見軟組織結構的改變。急性滑膜炎可見關節腔積液及滑膜增厚;慢性滑膜炎可見:①以條索狀軟組織密度影為主的皺襞增生型。②以關節腔內充滿液體密度影為主的積液型。③以關節腔內出現邊界清晰的圓形或卵圓形液體密度影為主的囊腫型。④以囊腫與皺襞增生的征象同時存在的混合型。皺襞增生型和積液型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囊腫型則多見於中青年男性患者,兒童則為積液型,主要見於劇烈運動後或慢性損傷。少數囊腫型病例由於關節腔內壓力較大,囊腫穿破關節囊疝入到皮下形成軟組織囊性腫物。慢性滑膜炎由於關節內病變反複發作伴關節內出血其CT值較高。
(治療)
對本病的治療,首先應正確處理活動與固定的關係。活動可增加關節積液和繼續出血,但活動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所以治療過程中隻有掌握恰當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1.手法治療推拿按摩具有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的作用,能鬆解粘連,恢複肌肉肌腱彈性,促進軟組織修複,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關節內壓和骨內壓,促進炎症介質的吸收。在膝關節滑膜炎的急性期,不主張使用重手法,特別是加重機械性摩擦的治療方法,可用輕柔的按壓、揉摩、拿捏等手法以消腫止痛。慢性期手法:患者仰臥,醫者先點按髀關、伏兔、雙膝眼、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解溪等穴。然後患者髖膝關節各屈曲90°,醫者一手扶膝部,另一於握踝上,在牽引下,搖晃膝關節6~7次,將膝關節充分屈曲,再將其伸直。動作要輕柔緩和,以防再次損傷滑膜組織。最後在膝部周圍施以滾法、揉撚發、拿法、捋順法等。手法要循序漸進,切忌用粗暴的重手法。
2.關節穿刺在局麻和嚴密無菌技術操作下,於髕骨外緣行關節穿刺。穿刺針達到髕骨後側,抽淨積液和積血,並注入1%普魯卡因3~5ml及潑尼鬆龍12.5~25ml。之後用消毒紗布遮蓋穿刺孔,再用彈性繃帶加壓包紮。若積液再繼續增加,可重複穿刺數次。
3.固定方法急性期可用長腿石膏托把膝關節固定於伸直位2周,以減輕症狀,但不能長期固定,以免肌肉萎縮無力。
4.練功療法功能鍛煉在本病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膝關節功能鍛煉的原則是以主動不負重為主,先做增強肌力鍛煉,再逐漸增強關節活動能力。功能鍛煉必須是在醫生或護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鍛煉。主要指導進行股四頭肌收縮活動,從固定日開始即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活動。每天數次,每次5分鍾,同時練習直腿抬高活動,腫脹消退後即可去除外因定,進行主動地練習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膝關節強力、被動的活動方法,可加重內出血,對關節的功能恢複造成不良影響,臨床上應慎重采用。老年或反複發作的患者,即使治愈之後,也應注意患膝活動適度,避免勞累,防止複發。
5.中藥內服血瘀氣滯證:傷後即腫,腫脹較甚,按之如氣囊,廣泛瘀斑,疼痛,活動時疼痛劇烈。舌質紅,苔薄,脈弦。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