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踝部筋傷(一)(1 / 3)

第一節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韌帶在維持踝關節穩定中起重要作用,其周圍的韌帶主要有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和脛腓韌帶。內側韌帶又稱為三角韌帶,上方起自內踝,向下呈扇形附麗於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副韌帶起自外踝,分成三束止於距骨前外側、距骨後突及跟骨外側麵,分別稱其為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及跟腓韌帶;外側副韌帶不如內側韌帶堅韌,且踝關節內翻活動幅度較大,所以外側副韌帶損傷較常見。脛腓韌帶又稱下脛腓韌帶,為脛骨幹與腓骨下端之間的骨間韌帶,是保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韌帶。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仍有20%的病人殘存踝關節不穩定,須行韌帶重建手術。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踝關節扭傷,多由於行走時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麵上或上下樓梯,走坡路不慎踏空,或騰空向後足蹠屈落地時,足部受力不穩,而致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而造成踝關節扭傷。根據踝部扭傷時足所處位置不同,可分為內翻損傷和外翻損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常見。因為踝關節內踝較外踝短,外側副韌帶較內側副韌帶薄弱,足部內翻肌群較外翻肌群力量強,如果不慎踏空,足部來不及協調位置,容易造成內翻位著地,使外側副韌帶遭受超過生理限度的強大外力,發生外側副韌帶損傷。內翻損傷一般損傷外側韌帶的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外翻損傷則損傷內側的三角韌帶,但由於三角韌帶堅韌,不易撕裂而常常發生內踝的撕脫骨折。

(診斷)

1.臨床表現踝部疼痛、腫脹,局限於內外踝的前下方,尤以內、外翻活動及走路時疼痛明顯,損傷重時整個踝關節均可腫脹,可出現皮下瘀斑,行走時跛行步態,傷足不敢用力著地。外側副韌帶由於損傷的程度不同又可分為韌帶扭傷和韌帶斷裂,嚴重損傷發生韌帶斷裂時,在韌帶斷裂處可摸到有凹陷,因損傷部位疼痛而致踝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2.檢查踝關節前下方壓痛明顯,足內外翻試驗陽性,即將足內翻或外翻時,則踝部前下方有明顯疼痛。當可疑韌帶斷裂時,可用抽屜試驗鑒別,其方法為:一手抬足跟向上,一手向下壓小腿下部,與健側比較,活動度大者為陽性。

3.X線檢查踝關節正側位攝片,可以幫助排除內、外踝的撕脫性骨折。應力位攝片,指踝關節在內翻或外翻應力下攝片,此項檢查非常重要,可以揭示在一般X線上的假陰性。攝片時應在受傷部位局部麻醉,必要時與健側對比。正常踝關節在內翻或外翻應力位時,距骨傾斜角度極小,一般小於5°,大於5°以上視為異常,如果距骨傾斜度達到15°時,表示韌帶有斷裂,一般傾斜角度越大,損傷的韌帶數越多。

4.鑒別診斷踝部骨折,局部壓痛明顯,可有骨畸形、骨擦音等,X線攝片檢查有骨折征象。

(治療)

1.手法治療對單純的踝部傷筋或部分撕裂者,可使用理筋手法。局部瘀腫較甚者,手法宜輕。宜用踝關節的搖法、拔法、捋法和按法。外踝扭傷時,患者側臥,傷膝在上,助手雙手握住患者傷側小腿下端,固定傷膝,醫者雙手相對,拇指在上握住足部輕輕拔伸,作踝關節搖法,然後緩緩作踝關節的蹠屈及內翻動作,在牽引下將足背屈、外翻,再在商丘、解溪、昆侖、丘墟、太溪、足三裏等穴點穴,然後用兩掌心對握內外踝,輕輕用力按壓,並用一手拇指在韌帶損傷處用捋順法,理順筋絡。內踝扭傷可用同法,隻是內、外翻的方向相反。

恢複期或陳舊性踝關節扭傷者,手法宜重。特別是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功能受限者,則可施以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連,恢複功能。

2.中藥內服早期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內服七厘散及桃紅四物湯加減。後期治宜舒筋活絡、溫經止痛,內服活血酒或小活絡丹。

3.外用藥初期腫脹明顯者,可外敷三七散、化瘀散、七厘散、雙柏散之類。中、後期腫脹較輕,可外貼傷痛膏。並可配合活血舒筋的中藥外洗,如蘇木合劑、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

4.固定治療理筋手法之後,將踝關節固定於受損韌帶鬆弛的位置。固定方法可用踝關節藥物彈性固定帶固定或石膏繃帶固定,固定時間根據損傷的輕重不同需1~3周。若為韌帶斷裂則用石膏繃帶固定於內、外翻位,最少6周解除固定,下地活動。必要時行手術治療。

5.功能鍛煉在韌帶損傷急性期,在疼痛減輕及外固定之後,應盡早練習蹠趾關節屈伸活動,進而可作踝關節背屈、蹠屈活動。腫脹消退後,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做踝關節內翻、外翻的功能活動,以防止韌帶粘連,增強韌帶的力量。

6.局部封閉療法對踝關節損傷的中、後期,關節仍疼痛、壓痛較局限者,可選用確炎舒鬆A25mg,2%利多卡因5ml,生理鹽水5ml作痛點封閉,每周1次。

7.手術療法外側副韌帶斷裂,單純行石膏固定,斷裂的韌帶可因回縮,瘢痕形成,不能得到良好愈合,踝關節可鬆弛無力,早期手術修補可愈合良好,重建韌帶功能。手術方法:行外踝前下方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後清除血腫,即可顯露損傷的韌帶。將其分離清楚,使足部保持90°背伸和輕度外翻位。將斷裂的韌帶兩端對齊,用1號絲線做“8”字間斷縫合,術後石膏固定3周即可。術時應注意避免損傷足背外側皮神經。陳舊性損傷外側韌帶斷裂未能及時修複,致踝關節有鬆動不穩等症狀時,可用腓骨短肌進行外側副韌帶重建術。內側副韌帶斷裂臨床上較少見。

二、存在的問題及設想

踝關節損傷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治療,均應給以合理的外固定,其中大多數毋需手術治療。也有建議多數病人經石膏固定效果滿意,不主張手術治療。年輕的運動員應盡早手術治療。固定時可行足外翻,背屈位8字繃帶加壓包紮或足外翻位以U形石膏或短腿石膏托固定。由於局部外固定作用,患足踝關節的內外翻運動受到製約,有利於維持損傷韌帶的良好對位及修複,減少韌帶的瘢痕連接,避免了因韌帶鬆弛而致踝關節出現習慣性損傷。同時給予適當短期局部固定,對鞏固手法的成果,加強踝關節的穩定性,保護關節周圍受傷的軟組織以及加速損傷的修複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對提高療效,縮短療程起著很大的作用,是治療踝關節損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麵。

(李慧英)

第二節跟痛症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1.中醫跟痛症又稱“足跟痛”。《諸病源候論》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雲:“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丹溪心法》及後世醫家也都稱為“足跟痛”。臨床上多發生於40~60歲的中年和老年人,體型肥胖婦女尤為多見。但60歲以後的老人患足跟痛者又較少見。《類經》注解《內經·痹論》認為:“營衛之行澀,而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血氣衰少則滯逆亦少,故為不痛。”說明老人氣血衰少,活動減少,可以沒有顯著症狀。

關於跟痛症的病因病機,《諸病源候論》述:“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說明勞累過度、腎氣不足可引起腰腳痛。傳統中醫學認為:足跟部為腎經之所主,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斜行足心,至內踝後,下入足跟。足跟處乃陰陽二蹺發源之所,陽蹺脈、陰蹺脈均起於足跟,陽蹺脈、陰蹺脈各主人體左右之陰陽,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與人體腎陰、腎陽的虛損密切相關,這是跟痛證多發於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另外在腎虛的基礎上又可挾有寒濕或濕熱。足居下,而多受濕,腎虛正氣不足,寒濕之邪,乘虛外侵,凝滯於下,濕鬱成熱,濕熱相搏,致經脈鬱滯,瘀血內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損傷,亦可致瘀血內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腎虛為本,瘀滯為標,外邪多為寒濕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