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踝部筋傷(二)(1 / 2)

第三節蹠管綜合征

蹠管綜合征,又稱踝管綜合征,是指脛後神經或者其終支(蹠內側及外側神經)通過內踝部脛距關節後下方的蹠管時受壓而產生的一種周圍神經擠壓綜合征。蹠管又稱踝管,位於踝關節內側,是小腿後麵與足底深部蜂窩組織間的纖維骨性隧道。踝後區的深筋膜在內踝和跟骨內側麵之間的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又稱分裂韌帶。此韌帶與跟骨內側麵、內踝、距骨、三角韌帶和跟腱圍成踝管。支持帶向深麵發出3個纖維隔,將踝管分成4個通道。踝管內通過的結構從前向後依次為:①脛骨後肌腱;②趾長屈肌腱;③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④拇長屈肌腱。在神經、血管和肌腱之間,有纖維間隔和少量脂肪、結締組織。脛後動脈通過內踝後麵,在屈肌支持帶下麵發出分支,供應足內側皮膚。脛後神經通過踝管後發出足底內側神經,支配拇展肌、5個趾短屈肌、第一蚓狀肌和內側3個半腳趾的感覺;足底外側神經則潛入拇展肌深麵,通過拇長屈肌腱旁的纖維弓,然後經過足底麵,支配蹠方肌、小趾展肌和外側的一個半足趾的感覺。當蹠管變狹窄時,可能壓迫其內容物而產生相應症狀,形成“蹠管綜合征”。

一、研究現狀

(病因病理)

足部活動量突然增加,或者踝關節內側反複扭傷,使蹠管內肌腱產生摩擦而形成腱鞘炎,腱鞘腫脹、肥厚,蹠管內容物增大,導致蹠管相對狹窄,由於管內壓力增高,產生足底內、外側神經受壓症狀。

局部慢性勞損、分裂韌帶退變增厚、蹠管內跟骨骨刺形成、骨折畸形愈合,或者由於足的外翻畸形,致屈肌支持帶緊張性增加,加重了對脛後神經、肌腱的壓迫,亦可造成腱鞘水腫、充血,鞘壁增厚,體積增大,導致蹠管狹窄,出現神經、血管受壓症狀與體征。

(診斷)

1.臨床表現本症的初期症狀是站立或行走過久時,內踝後部疼痛不適,休息後即可緩解。隨著病情的加重,上述症狀反複出現,發作時間逐漸延長,病人有足跟內側與足底麻木或蟻行感。病程較長且嚴重者可出現足跗部和跟骨內側出現感覺異常或麻木並有燒灼性疼痛,夜間加重,蹠管部有梭形腫塊,足趾皮膚幹燥、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征象,甚或有足部內在肌肉萎縮現象。

2.檢查

(1)神經幹叩擊試驗:叩擊或重壓內踝後麵的脛後神經時,出現足底部針刺感疼痛及麻木感覺,即為陽性。

(2)止血帶試驗:在小腿上側捆紮止血帶,充氣後使壓力維持在收縮壓以下,阻滯靜脈回流,而動脈保持通暢。足底出現疼痛或麻木感覺即為陽性。

(3)踝關節極度背伸或做足抗阻力蹠屈試驗:踝關節在極度背伸或做足抗阻力蹠屈狀態下,出現足底疼痛或麻木感覺即為陽性。

3.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部分患者踝關節正側位X線檢查時,可提示距、跟骨內側骨贅形成。

(2)肌電圖檢查:肌電圖檢查蹠部小肌肉可出現纖顫電位。

(治療)

1.手法治療以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為原則。施術部位以踝管部為主,小腿後側和足部為輔。取穴:承筋、承山、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水泉、然穀。施術手法以推、按、揉、撥、擦為主。每次治療時間10~15分鍾為宜;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