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如春風化雨,禮儀會提高你的交際品位。奧裏森·馬登說,如果你的社會關係是一台機器,那麼,彬彬有禮的態度就是那部機器中的潤滑劑。
常言道,禮多人不怪。當代社會,社交禮儀不可忽視。“彬彬有禮”已經成為判斷一個人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標準,也成為衡量一個現代人基本素養的客觀依據。其實,不知你是否意識到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交際成功與否,你的事業發展與否大都取決於你對他人是否尊重。例如歐美的脫帽、擁抱,中國古代的作揖就是人們最起碼的見麵禮。在現代社會,人們行握手禮,即見麵時,雙方往往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致意。關係親密的朋友,可以伸出雙手久握和用力握。關係一般的人,可伸出手一握即止,這就是“禮”。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較西方人含蓄得多,因此,更為講究禮節。過去由於傳統文化的束縛,很多人重視繁文縟節,使得人們對“禮”的認識發生偏差,現代中國人的禮儀觀念日趨淡漠,以至於片麵以為隻有對長輩、上司才講禮節,對晚輩或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就無須多此一舉。甚至,有的人認為,禮儀隻是社交上的一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希望受他人尊重,都想活得理直氣壯。一個人隻有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才能進一步肯定自己生命的意義。由此看來,尊重、體諒等禮節絕不是規章條文,也絕不是口是心非的問候,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行為。
那麼,如何讓自己彬彬有禮,從而為自己的社交打開局麵?這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握手
多數用於見麵致意或問候,也是對久別重逢的親友相見或辭別時的禮節。習慣上,握手還是一種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比方說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後,都可以用握手來表示祝賀、感激或鼓勵之意。
2.點頭
這是與別人打招呼時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迎送的場合,尤其是在迎送許多人時,用點頭就可以向許多人同時致意,表示見麵時的喜悅或離別時的惆悵。在其他場合有時也用到點頭。
3.舉手
這也是與別人打招呼時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和對方遠距離相遇或倉促擦身而過的時候,它的用意在於表示自己認出了對方,但因條件限製而無法站停施禮或與對方交談,用這種隨機的禮貌可以消除對方的誤會,並達到與正常打招呼差不多的滿意效果。
4.起立
這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禮貌舉止。現常用於集會時對報告人到場或重要來賓蒞臨時的致敬。平時,坐著的男士看到站立著的女士,或坐著的年輕者看到剛進屋的年長者,或者在目送他們離開時,也可以用短暫的起立來表示自己的敬意。
5.欠身(彎腰)
欠身或者彎腰,都是向別人表示自謙的禮貌舉止,也就相當於在向對方致敬。它與鞠躬的差別,隻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即鞠躬要低頭,而欠身或彎腰僅僅是身體稍向前傾,但不一定低頭,兩眼也仍可直視對方。
6.鼓掌
這是表示讚許或向別人祝賀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聆聽別人的長篇講話和講演,看完、聽完別人的表演、演奏之後,用以表示自己的讚賞、欽佩或祝願。鼓掌一般出聲,但也可以不出聲而僅僅做出鼓掌的樣子,不過應當讓對方直接看到。
7.抱拳
這是身份相仿者之間相互致敬意的禮貌舉止,它是由我國古代文人在相互見麵或告辭時,互作長揖的禮儀動作演變而來。
8.合十(即兩手合攏置在胸前)
這是兼含敬意和謝意兩重意義的禮貌舉止,最初僅通行於出家人即佛門弟子之間,以後逐漸流傳到俗家人中間。因為這種禮貌舉止很文雅,為雅俗共賞,所以不少人也樂於使用。
9.擁抱
這是表示親密感情的禮貌舉止。通常僅用於外事及送往迎來的特殊場合。有時,有前嫌的雙方在誤會消除時也常常用擁抱來表達一些難以用語言來說明的複雜感情。但這種表達方式在我國異性之間的運用都比較慎重,輕易不大使用。
當然,表示禮貌的舉止有很多,這裏隻不過是提及其中比較常見的幾種而已。從根本上說,這些禮儀舉止是我們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隻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一二,其包含的各種思想感情就會融入到別人心田,受到別人的由衷稱讚,這不僅說明你是一個禮貌的人,更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順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