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28年(共和十四年),隨著周厲王生命的結束,“共和行政'也該結束了。因為周厲王在世時,執政者隻是代理政務,而此時厲王已死,不能王位空懸,必須有個正式的執政者了。
那麼,這做了14年代理天子的到底是誰?以《史記》為首的傳統史書都記載為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如《史記》載,西周厲王奔彘後,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執掌而稱“共和執政”。而曆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史記》之前的諸多古籍得見天日,稍加整理,便可知在這14年裏,代理王政之人其實不是周公和召公,而是共伯和。這在《竹書記年》、《世本》、《莊子》、《呂氏春秋》、《係年》等先秦古籍都有記載。《紀年》(魏國史書)雲:共伯和即幹王位。《係年》(楚國史書)雲:厲王大虐於周,卿李、諸正、萬民弗刃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徹,龍(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
共伯和又是何人?很多學者認為,衛武公姬和就是西周“共和時期”的共伯和。如郭沫若認為:元年師兌簋、三年師兌簋等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提到的師和父,金文中提到的白和父就是共伯和,即衛武公公姬和。
衛國,周武王的九弟康叔——姬封的封國,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堪稱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衛武公姬和則是春秋時期衛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姬和是個相當有野心的人,他的國君之位是他奪來的。公元前813年,姬和的老爸衛釐侯去世,太子姬餘繼位。深受老爸寵愛的姬和便憤憤不滿,與公元前812年,在老爸衛釐侯的墓地前他襲殺了也非常寵愛他的哥哥姬餘——衛共伯,從而奪得了君位。
但姬和確實很有才幹,他在位時期,施行先祖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衛國變得強大起來,一時竟成了諸侯之首。
而之所以姬和來到鎬京,應當是率衛軍前來平定國民暴動的,然而當他來到王都時,一切都已平息,隻剩下滿目瘡痍的王宮和束手無策的大臣們。大臣之首當屬周公和召公,麵對天子出奔的尷尬局麵,唯一的權宜之計便是選德高望重之人暫行王政,但他倆卻都未必敢自行攝政,因為他們畢竟也是周厲王身邊重臣,國人難免會對他們不信任,如果攝政,很有可能再次激起國人暴動。
而此時,在諸侯之中威望很高的姬和在此,於是,大家的目光便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機緣巧合,起兵勤王的姬和獲得了代理天子的尊榮,而周公和召公則應隻是他的兩個副手而已。
在姬和內心,未必不想長期代理下去,甚至想著能有朝一日,從這個無冕的天子升級為一個名正言順的真天子。但是,他得等,等遠在彘地的厲王的死訊。這一等,就是14年。
14年了,姬胡終於死了,厲王的時代終於正式結束了,天下必須有個新天子了,一切都要有個新氣象。國人所企盼的新天子終於產生了,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因為新天子並不是姬和,而是姬靜。沒錯,這位姬靜就是那位差點被國人殺死的周厲王的太子——姬靜。姬靜的即位,留給人們許多的謎,也給了人們許多的想象空間。
為什麼國人和大臣們都夠接受被放逐的厲王的太子姬靜即位,而不怕他秋後算賬——報父仇?為什麼姬和能拱手讓出早已到手的權利?
事實早已湮沒,此處隻可猜測。也許姬和深知自己雖是姬姓,但卻隻屬王室遠支,在那周禮盛行的時代,冒然即位必然會遭到各家諸侯反對?也許國人們早已淡忘了那場暴動,反而對姬靜心存愧疚?也許是召公和周公巧作安排,先以巫術造成輿論,再推姬靜上位?一切不得而知,或許一切皆有可能。
但無論過程如何,結果隻是唯一,那就是隱姓埋名14年的姬靜苦盡甘來,他即位了,他,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周宣王。宣,是一個好的諡號,有能布令德、力施四方之意。可見周宣王在周人的心目中地位的尊貴。
而那位衛武公姬和則回到了他的衛國繼續做他的國君,不過,老天給他的曆史任務還未完成,他將活到九十五歲,還有很多大事等待他的完成。但,最值得他自豪的一段曆史已告結束,下麵的主角已變為了姬靜。
姬靜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從貴為太子變為全民追殺的對象,14年後又奇跡般華麗轉身,登上了大周第11任天子的寶座.但即位後的他並不輕鬆,因為他身上背負著老爸周厲王給他的沉重的負資產。
那麼,即位後的他又是如何駕馭大周——這個已至懸崖邊的王朝的呢,他可以力挽狂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