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編了好幾本集子。這裏又一本算是編完一陡然間,覺得有話想說。
在一般意義上,所謂的“編”,就是把昔日寫得並發表過的零散文章,按照一定的規則,分門別類將之集合成幾大組,最後再“合並”一集。當然,具體“編”時又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一種,零散文章的數量巳相當不少,單篇文章的質量也都不錯。這時的“編”不會花費太大力氣,至多在整個集子的機理上不太“順暢”。但由於讀者是“一篇篇”地看的,一旦看到不夠“順暢”之處,放下就是。以後拿起再看,濃然是關注所看一篇的文筆,很少有人會糾纏在全書機理的是否“順暢”上。
再一種,零散文章的數量還不夠,粗粗分為幾個大組,每個大組都需要補寫。那麼作者在寫作之前,就需要參照這一大組的體例,先確定新的篇目,然後想好筆法,最後再動筆。
還有一種,是零散文章的數量還遠不夠,但從中萌生出一種很有價值的理念。這理念讓作者激動不已,甚至逼迫作者放下其他的事,而把精力投入進構思——順著已有篇目延伸開去,期望由此產生一本“集中的書”。所謂“集中”,就是全書具有一個統一的主題,敘說的是一個(大)事物的若幹側麵,最後能夠闡發作者某種較深的思考。
我在今年所“編”的幾本書中,幾種情形都遇到過。但越是往後,就越容易碰到最後這種情形。於是“編”時不再急促,首先用心提煉該書立意,隨後把已經發表過的少數幾篇文章擱到既定位置。下麵我就從全局角度,設置需要新寫文章的標題(以及構成它們的內容)。一定要先想透徹,隻有這樣,動筆時才能暢快。我發現,隨即到來的“寫”,往往不太在意既定文章的“小格局”;時時想著的,反倒是全書的“大線條”。
我所追求的,就是讀者閱讀全書之後的總效果。因為寫得流暢,我希望讀者的閱讀也能流暢,並且通過這種流暢對於體會我在書中議論過的那個大事物有所思考。
我不知道是否巳然走火入魔開始期望讀者不把主要興趣擱在既定文章之上,而是去關注書中涉及的那個大事物。對於此中的得失與是非,我也還說不準,隻是用心去實踐。感覺是多且亂的,期望過一段兒能夠明晰。
但有一點應是無誤的,這類“集中”之書,越是放到後世去看,效果也就越好。話又說回來,要想把書“放”到後世,前提之一是先得把具體篇目寫好。
作者
1997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