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言
家蠶的傳染性疾病包括了蠶病的大部分,如屬病毒性疾病的膿病、胃腸型膿病、軟化病,細菌性疾病中的各種敗血病、胃腸病,真菌性疾病中的白僵、綠僵、褐僵,原蟲病中的微粒子病。這些蠶病在全國各養蠶地區的各個養蠶季節幾乎都有發生。傳染性蠶病的嚴重性在於一旦發生就會傳染蔓延擴散開來,如對此蠶病的發生思想上麻痹大意,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對傳染性蠶病必須隨時提高警惕,做好未病先防,防患於未然。隻有這樣做蠶繭、蠶種才能穩產豐收。
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1.發生的條件
傳染病的發生,必須具備病原的存在,蠶體的抵抗力,外界的環境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條件就不可能造成傳染病的發生。
病原的存在是蠶病發生的必要因素。除了病原必須存在外,傳染病的發生還得由病原能否侵入蠶體,病原數量的多少和毒力的強弱,蠶體的生理狀態等因素決定。蠶體生理狀態及抗病力的強弱對於傳染病的發生關係很大。外界環境條件是直接影響蠶體的抗病力的強弱。因此,在防病過程中,應努力創造對蠶生長發育有利的環境條件,這對防止病菌的傳染有較大的作用。
2.發病過程
由於蠶病種類不同,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決定發病快慢與感染的毒量多少以及所處環境條件和齡期大小等關係很大,一般來說發病期的長短受以下因素支配。
(1)病原侵入的數量越多,則發病越快。
(2)病原毒力越強,則潛伏期短。
(3)蠶感染後,所處環境的溫度越高發病越快。
(4)單一的病菌感染,比兩種病原混合感染發病慢。
(5)齡期、葉質、接種方法對發病快慢也有關係。
3.病原的來源及傳染途徑
(1)病原體的來源:主要來自病蠶,如病蠶屍體、排泄物、病蛾產的卵等,以及某些帶毒的野外昆蟲,如野蠶、桑蟥、桑螟、棉鈴蟲、鬆毛蟲等的病毒病和桑蟥、野蠶,桑尺蠖等的僵病對家蠶都有傳染性。
(2)傳染途徑:病原侵入的方式和所經路線,稱為傳染途徑,主要有四條:經口傳染(如病毒病、微粒子病、細菌性胃腸病、卒倒病),創傷傳染(如病毒病、敗血病等),接觸傳染(如僵病等),胚種傳染(如微粒子病)。
三、傳染病的診斷
1.症狀診斷
細菌性病
症狀病斑初步診斷蛻皮後食桑減少或不食桑,體軀縮小,環節皺折。無病斑。起縮病食桑顯著減少,胸部和腹部前方消化管內充滿淡黃色胃液,病蠶常排稀糞或連珠糞。無病斑。空頭病壯蠶期急性發作,蠶糞軟化不正形或由腸粘膜粘連,數粒糞連串一起,或有稀水下痢。無病斑。下痢病輕症:食桑少,不活潑,空頭萎縮。
重症:前半身抬起,腹腳失去握力,胸部稍有膨大,頭向前伸而倒臥。胸部以後出現綠色大塊透明病斑,以後變黑,最後全身變黑液化。卒倒病食桑減少,稍吐胃液,胸腹部緊張收縮,體形稍有縮短。死前出現病斑,少數死後出現小病斑,屍體迅速液化。敗血病真菌性疾病
症狀病斑初步診斷食桑減少,臨死前口吐胃液,初死柔軟而有彈性。從尾部開始出現桃紅色。氣門或皮膚上出現淡褐色小點或塊狀病斑。白僵病食欲減退,發育遲,舉動遲滯,體軀瘦小,初死體色乳白。黑色塊狀大小不一的幹枯病斑也有出現雲紋狀病斑。綠僵病小蠶感染易發病,體軀緊張而有光澤,死後屍體縮小幹癟。無病斑。曲黴病微粒子病
病狀病斑初步診斷不論大蠶小蠶患病後發育緩慢齡期經過延長,體瘦小,汙暗,疏毛不齊,遲眠,多半脫皮蠶。蛹體色不鮮明,腹大軟弱,蛾常表拳翅、焦尾、禿蛾大肚。卵形不正,排列不齊,粘著力差。大蠶時皮膚表現胡椒狀細小病斑尾角焦黑。微粒子病2.病原診斷
(1)血液檢查:取病蠶用針刺或剪去尾角(腹足也可以),滴血一滴於載玻片上,加蓋玻片,用顯微鏡檢查有無多角體、微粒子孢子、細菌、短菌絲等病原菌。
(2)胃液檢查:壓吐胃液少許於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進行顯微鏡檢查,仔細觀察有無多角體或其他病原菌。
(3)組織檢查:在腹部背麵用鑷子撕開體皮,觀察中腸組織變化,是否有白色浮腫或淡黃色液體,無色透明等,然後再摘取胃組織一小塊於載玻片上,用蓋玻片輕輕壓碎進行檢查,觀察有無多角體或其他病原菌。病毒性疾病
症狀病斑初步診斷蠶體發亮,不能入眠,常見1~3齡稚蠶。
無病斑。不眠蠶
皮膚鬆軟,環節間膜凸起亂爬,常見起蠶。無病斑。高節蠶
環節中央臌起,腹腳混濁,失去爬動力常見五齡。無病斑。膿蠶
體形變化不大,各齡都有,數量不多。在氣門周圍出現褐色病斑,或腹腳變為焦黑。黑氣門膿
病焦腳膿病食欲減少,呈輕度空頭,發育遲,蠶體大小不齊,蠶糞軟化變形,帶白色粘糞。無病斑。胃腸型膿病發育遲緩,齡期延長,大小不齊,明顯空頭,蠶體軟弱無力,皮膚不青,常帶有稀糞。無病斑。空頭性軟化病病原形狀及存在組織部位
病名病原病原體寄生部位傳染途徑細菌性胃腸病細菌鏈球菌、大杆菌、短杆菌、靈菌等腸液經口食下敗血病細菌大杆菌、短杆菌、鏈球菌、葡萄狀菌血液內創傷卒倒病細菌毒素大杆菌(產生芽孢和毒素)胃腸液內經口食下血液型膿病病毒六角形多角體2~6μm,平均為3.2μm血液、脂肪等組織經口食下創傷續表
病名病原病原體寄生部位傳染途徑胃腸型膿病病毒六角形四方形多角體大小開差大0.5μm-10μm胃腸組織及胃液糞便經口食下空頭性軟化病病毒不形成多角體,一般顯微鏡看不到腸胃組織及胃液糞便經口食下微粒子病原蟲微粒子原蟲(3~4)μm×(1.5~2)μm除幾丁質外皮,氣管螺旋絲,前後腸外,其他組織均寄生胚種、食下僵病真菌短菌絲,曲黴菌不形成短菌絲體外孢子血液及其他組織皮膚同時觀察絹絲腺上有無異常表現或出現乳白色不透明膿皰狀小突起,取此組織鏡檢,可見有微粒子孢子。
3.病原體識別和組織化學診斷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在診斷上比較容易。患病個體在不同的組織細胞中產生多角體,由此來判定。為了區別其他顆粒,還可借助於染色方法。
兩型多角體的鑒別染色,利用姬姆薩染液對質多角體,不經堿處理就能直接透入,而核多角體則需經1%NaOH水溶液處理後才能染色的特性加以區別。
塗片→火焰固定→酒精甲醛固定10分鍾→1%NaOH水溶液處理一分鍾→姬姆薩染液染5分鍾後,再4倍蒸餾水染4~5分鍾→水洗→鏡檢。不經NaOH處理而能染上藍色者為質型多角體。經NaOH水溶液處理而能染色者或不處理則不被染色者為核型多角體。
此外,在兩種多角體的形態上也有差別,核多角體一般為六角形。大小較齊整,而質多角體有六角、四角、鈍角四角形等數種,且個體之間大小開差較大,這也是一個區別的標記。
在進行檢查時,常會發現有一種類似多角體的顆粒,此種顆粒折射率小(色淡)呈圓形,輪廓較淡,若難於區別時,可在標本中滴入5%鹽酸,顆粒即行消失。脂肪球有時也易與多角體混淆,可用蘇旦Ⅲ染色,脂肪球被染呈橙色或紅色。
傳染性軟化病,由於它不產生多角體,因此診斷上比較困難,過去沿用生物添食測定的方法來鑒別有無染傳性,但所需時間長,不能及時得出正確判斷,以後國外曾用組織化學的方法,觀察病蠶腸組織塗片有無。被比羅寧-甲基綠(P.M.G.)染色的,紫紅色說明有封入體存在,封入體的存在往往產生於患病後期,隻能作為一般判別診斷。
微粒孢子的檢查,卵、蟻蠶可用全體,病蠶、蛹、蛾可取絲腺、消化管或腹部,用1%的氫氧化鈉磨製成臨時標本。在檢查時要注意幾點:
形狀大小:微粒子孢子開差很大,家蠶微粒子一般為(3~4)μm×1.52μm,呈長卵圓形。
色澤:全體透明,無色,具有極強的折射光。
震動:孢子本身沒有運動器官,由於孢子的原生質存在於孢子一端,因而重心不穩,而在視野中見到有不斷震動的狀態。
微粒子孢子,在檢查時易與常見的幾種類似物混淆,如真菌孢子,酵母菌等,可以用以下方法區別:蕃紅花染色,在標本中滴入少許染液,不久就見微粒子染成紅色,再進行鏡檢時,微粒子孢子比較清晰易於區別(而其他什物雖然也能染成紅色,但無內容物可見)。類似物區別,可將被檢液塗於玻片上,待幹後滴以鹽酸(密度1.15g/cm3,濃度30%)或硝酸一滴,置30℃中5~10分鍾後檢查,若是微粒子即消失,真菌孢子或酵母菌則依然存在。如在被檢液中加入蘇旦Ⅲ碘液後花粉成藍色者,黴菌孢子呈淡紅色。
4.血清學診斷
家蠶病毒病血清學診斷,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它具有診斷迅速、正確、靈敏的特點,特別是診斷不產生多角體的病毒更為理想。實驗證明,應用血清學方法,對感染病毒後的蠶進行測定,在感染後24~36小時即能檢出陽性,即在感染後病毒增殖初期就能檢出,較一般顯微鏡檢查,或生物添食測定要提早3~5天,達到早期診斷要求。應用這種方法可以預測病毒感染與蠶作安全。實驗用不同濃度的病毒、感染三齡起蠶,每齡中用相等配置法抽樣檢查,結果凡是三齡前檢查出陽性達50%以上區,到五齡起蠶陸續發病死止;四齡雖無症狀,檢出陽性率達50%區最後隻有20%左右結繭,五齡前期雖被檢出,但陽性率不高者,最後能有60%~70%結繭,若雖經病毒接種,其濃度極低,五齡未檢出陽性者,結繭率基本與空白對照相同。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普及,血清學診斷將會很快的用於蠶病普查和蠶感染情況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