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弄權奪命憐豔影(2)(2 / 3)

落魄的鳳凰不如雞,皇帝的權威喪失殆盡,高力士更加揪心。他深知,一旦離開宮禁,誰掌握了士兵,誰就是“大爺”。所以,他格外關注兩個人:一個,是握有2000斷後部隊的太子李亨;一個,是掌握玄宗1000禁衛軍的大將陳玄禮。

倉皇出逃,綱紀失調。因為負責斷後,太子李亨的人馬,比皇帝的衛兵多了一倍,而且是精銳部隊。這讓高力士擔心不已,卻又不敢明說。在這種情況下,太子發動政變,易如反掌!

無論如何,必須保住皇帝!自己是皇帝的奴才,不是太子的奴才;皇帝完蛋,自己必然跟著完蛋。高力士對此十分清楚。

禁衛軍士兵,對皇帝、尤其對宰相楊國忠的不滿,日益顯露。群情激憤之下,禁衛軍首領陳玄禮在大將王思禮的鼓動下,在太子李亨的默許下,決定除掉楊國忠。

王思禮十分仇視楊國忠。當年,他在潼關守將哥舒翰手下任職,麵對安祿山的猛烈攻勢,曾建議哥舒翰調轉矛頭,逼迫玄宗殺死楊國忠。哥舒翰沒有同意,反倒遭楊國忠算計,被安祿山的部隊俘虜。部隊失敗後,王思禮追上玄宗,玄宗大喜,提拔任用,命其繼續組織部隊抵抗。王思禮找到陳玄禮,鼓動其殺死楊國忠。

事關重大,必須有外援。陳玄禮想到了和楊國忠勢不兩立的太子李亨,暗中找到太子的太監李輔國,讓李輔國聯絡太子。太子得知消息,未置可否。這其實是一種政治策略。萬一失敗,自己可以矢口抵賴;但未明確表示反對,等於默許。

也有專家指出,這場政變的幕後策劃者,很可能就是太子李亨。隻是,犯上作亂的政變畢竟不光彩,史官為尊者諱,有意抹去了。

756年六月十四,著名的“馬嵬之變”終於上演。

說來也巧,當時有二十餘個吐蕃使節也在逃亡隊伍中。這些使節和當地人溝通起來有障礙,經常弄不到吃的。他們一塊找到楊國忠,糾纏不休,要求楊宰相給弄點吃的。

這一糾纏不要緊,不知哪位聰明的士卒高喊:“楊國忠勾結蠻族叛變!”禁衛軍一擁而上,楊國忠當場被殺。他的兒子楊暄,以及楊貴妃的兩位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也被殺死。禦史大夫魏方進聽到喧嘩,前來嗬斥:“你們怎可謀害宰相!”殺紅了眼的士卒不問青紅皂白,將其殺死。

另一宰相韋見素得到消息,前來查看,士卒衝了上去,將其打了個頭破血流;有人大喊:“不要傷害韋宰相!”韋見素這才逃過一劫,撿了條性命。

混亂之間,士兵已將唐玄宗、楊貴妃的驛站團團包圍,最後關頭的“兵諫”開始。

玄宗聽到喧嘩,出來一看,楊國忠的人頭已被掛了起來。無奈之下,隨機應變,表示可以赦免士兵,大家都散了,該幹嘛幹嘛去吧!

不料,曾經的“金口玉言”、“說一不二”,如今卻雞毛一般,沒人聽了。士兵們肅立著,表情呆滯,沒一個人聽皇帝的命令,也沒人離開。

皇帝沒轍,灰頭土臉地回到驛站,對高力士說:“你去和他們溝通一下,看他們有什麼要求。”

高力士找到禁衛軍首領陳玄禮,了解情況。兩人私下裏都對楊國忠不滿,甚至有可能在政變前就達成了默契,但此時人多眼雜,也不可能說掏心窩子的話。陳玄禮簡明扼要:“楊國忠叛變,但‘賊本尚在’,貴妃不能留在陛下身邊;希望皇上割愛,維護皇室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