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銅兵器如何進行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兵器全是用陶範法鑄成的,現在的作偽者一般用樹脂翻模或翻砂的方法鑄造。由於現在一般作偽的人,隻注重器物的外形和造假的效率,並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判別青銅兵器是否用陶範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兵器的真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裏有個必須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兵器鑄造方式和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如我們前麵所述的各種兵器的範鑄方法和陶範類型都必須了如指掌,現在製作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範法鑄造完全不同,因此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和狀態也不相同。
觀察是否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是看青銅器是否有陶範對合的痕跡,即是否有“範線”,也就是看應該合範處是否留有對合的範痕。所謂的範線,是陶範在拚合時,因微小的錯位所呈現出來的,這種痕跡有明顯的,也有不甚明顯的。青銅兵器由於自身的特點,其鑄範比其他的青銅禮器或水器等要簡單得多,大都為兩範合鑄,如青銅劍是以雙麵範(無芯)鑄成。特點是型腔呈對稱狀,分布於分型麵的兩側。內澆口設在劍柄側麵,斷麵呈扁圓狀,合範處鑄縫很明顯,該範線位於劍柄的側麵。如在廣東省羅定縣太平公社出土的戰國早期的青銅兵器鉞,兩側鑄縫均未磨去,清晰可見,其花紋也是一起鑄出的。兩扇鑄範均開設型腔,澆鑄後合範處有明顯鑄縫。由於青銅兵器鑄造完後要進行後期打磨,有些兵器在刃口的範線會被打磨掉,因此辨真偽時一定要認真仔細地觀察。
現在的作假者用樹脂翻模作業,類似失蠟法,是沒有範線的,有稍懂得這一緣由的作偽人,往往會人為的做出範線合攏的痕跡,處理得非常平整、對稱,而這正是偽作的破綻之處。但是也有部分高端的仿品采取的是陶範法鑄造,從工藝上看足以亂真,要識別它的真偽,就必須從其他的方麵去斷定了。
首先,新鑄的偽器,經敲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埋藏的腐蝕較深的青銅兵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幹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脆的。
其次,古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麵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麵很少有氣孔,更少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麵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這些鑄造特征都是作偽之器的最好佐證。
最後,新鑄的青銅兵器一般都重於原器,是偽品或仿製品通常的特征。產生這一情形有兩個原因:第一,新鑄的青銅兵器沒有經過長期的氧化或腐蝕,與真品埋藏在地下兩千多年而經過長期腐蝕是不同的。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有發氣量,使表麵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經過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第二,偽器的蠟模或樹脂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造往往未見原物,或直接在原器上翻模而成,因而模胎的成型也未必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個原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