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辯別青銅兵器的真偽?

隨著愛好青銅器的收藏者日益增多,市場交易也日趨火爆,國內外拍賣市場上青銅器也不斷出鏡,三代兵器的交流異常活躍。市場的熱點永遠是造假的熱點,因此辨別器物的真假是我們收藏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其他幾項鑒定內容的前提和基礎。從內容與要求上講,“辨真偽”一點沒有什麼深奧的含義,我們這裏從真品、偽品的比較,偽品作假手法等方麵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青銅兵器因為一直不是市場上的主流角色,所以各類造假者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都不是太多,市場上贗品眾多,但質量和水準除個別外都不是很高,我們通過係統的學習,結合理論聯係實際的方法,鑒別三代青銅兵器的真偽應不是太難的事。

我國青銅文化曆史悠久,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曆史也相當久遠,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製尤多。至明代,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製,遂生複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劄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當時所鑄以上兩類仿古銅器達三千三百餘件。這些仿古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府,因而得以流傳至各地(《宣德彝器圖譜》)。

古人仿占多出於對三代之物的仰慕,不是為獲取暴利的;而現在的造假者則全是為了謀求高額利潤。古人對三代禮器情有獨鍾,對古代兵器不感興趣,對三代兵器的造假是建國前為了迎合外國占董商的愛好才開始的,規模不大,倒是現在隨著愛好古代兵器的人不斷增多,受利益驅使造假的人也不斷增多,規模反而相當大了。其中還有不少是機構打著研究和複製的名義作偽的。以下是當前國內造偽的地域特色。

1.蚌埠貨:蚌埠仿古銅器作坊,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銅坯多在山西訂做的,也有自家鑄造的,主要以電解腐蝕與化肥腐蝕為主,水坑幹坑均有;從商周到漢代造型齊全,特點是胎體厚重,鏽色鬆而鮮豔,沒藍鏽,器內做得不好,有的帶範線,但不做墊片,絕大多數不過關。各大古玩市場地攤都能看到。

2.河南刀:河南電解作偽銅器也很多,藍鏽以染色為主,水洗易掉色;河南的老銅改裝,多用樹脂漆做鏽,很嫩,火燒易燃;老銅器機械後刻工比較有名,多是素鼎素瓶,刻細小回紋,經局部腐蝕,容易蒙人,細心的可看出機械刀削輪廓比較鋒利。

3.陝西錯:陝西老銅後錯做得非常好,有的鏽色處理,可謂天衣無縫,不挑出金銀絲,幾乎看不出是後錯;還有一種錯銀方法更奇了,用鋁合金粉末壓縮到銅胎凹槽內,這種工藝不適合老銅。普通銅鏡,能雕出頭版,能改成戰國鏡,鏡背水銀沁做的也好,還能在老劍上鍍出幾何形花紋。江浙一帶的藏家易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