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鑒賞青銅兵器有何意義及如何收藏三代青銅兵器?

我國古代的青銅文化藝術,以夏、商、周三代的銅器為代表,其種類之豐富,造型之奇偉,文飾之精美,鑄造之精良,創意之高深,在人類青銅時代獨具特色。它的光輝成就,對推動世界文明的演變和進步,有著劃時代的功績和貢獻。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美術館,無不把中國青銅器作為館藏重器,曆代收藏家更是把收藏青銅器作為鎮宅之寶,世代相傳。中國青銅器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堪稱空前絕後,佳妙至極。

我國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別具藝術特色,曆來是中外收藏家注意搜藏的珍品。由於青銅禮器的造型最為多樣,也最能體現青銅器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收藏家都重視鼎、彝、鍾、簋、尊、爵、卣、豆等禮器方麵的傳統收藏,尤其是帶銘文的禮器,更是追逐搜尋的重點。本來青銅禮器的傳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無減,所以青銅器曆來價格昂貴,尤其是珍稀精品,隻有王公貴族和巨富商賈才玩得起。

2005年歲末,在上海崇源秋季拍賣會上,青銅器“周宜壺”以264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內地青銅器拍賣的最高紀錄。在海外中國青銅器最高的拍賣紀錄是在2001年春天,美國紐約嘉士德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漂泊海外近80年的中國商代青銅器,創下了中國青銅器在海外拍賣的最高價924萬美元。

我們這裏研討的三代青銅古兵器則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近現代曆史和考古學者與青銅器鑒藏家都十分重視的課題之一,三代青銅兵器數量很多,是我國兵器史研究的實物資料。反映了三代時期戰爭頻繁的情況。三代時期主要的青銅兵器種類並不多,但各類兵器的變化式樣卻比較繁複。

首先要研究的是各種兵器的變化式樣。兵器的形製隨著使用經驗的豐富而逐漸有所改進,因而帶來兵器形狀的進化。研究青銅兵器各個時期的特點,探索各種兵器變化的序列,這個序列必然反映兵器改進的過程。

兵器的另一項研究工作是成分分析。在這個問題上,它比之青銅禮器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兵器是靠它的合金質地和式樣完善來取勝的,尤其是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各類兵器合金成分大有改進。當時將最新的、最先進的鑄造方法用於兵器的鑄造,其中有的是為提高兵器物理性能的,也有的是為了起到裝飾的作用。這是較大的研究工程,這裏保存了許多極為寶貴的鑄造學中的遺產。從以上的研究任務中,我們不難發現青銅兵器在中國青銅文化史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在解放前,已經有古董商涉足三代兵器的交流了,如清末民國年間,北京著名文物鑒藏家黃浚,在北京琉璃廠開設有古玩鋪,邊經商,邊著述,經眼過手之物極多,曾著有《尊古齋古兵精拓》一書,收錄了古代青銅兵器拓片三百多幅,大部為商周之物。

當代的收藏大家中有專門收藏三代青銅兵器的,談到商周青銅兵器和春秋戰國青銅劍,就不能不談台灣古越閣。古越閣藏品之精、之廣,近年來頻頻見諸文博、考古類書籍、報刊與參考文獻,引人矚目、令人欽敬。據資料介紹: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先生、王淑華女士伉儷,可謂是集藏古兵器的大家,在他們精選一百餘件藏品出版的《商周青銅兵器》(1993年)一書中,不乏稀世珍品、絕品。該書圖片印製精美,卷首有李學勤、馬承源、張光裕、鍾柏生等大陸和港台學者12人所寫序文及題詩。圖錄中收錄的兵器,以戈、劍、矛三類為主,其中尤以青銅劍最精。吳王夫差劍、越王州句劍和錯金幾何雲紋劍,被譽為古越閣藏商周青銅兵器“三寶”。另外為慶祝南京博物院七十周年院慶,南京博物院曾經舉辦過“台灣龔欽龍藏越王劍暨商周青銅兵器展”。此展以台灣收藏家龔欽龍所收藏的三十八件青銅兵器精品為主體。為配合該展,南京博物院特地從館藏中取出吳國青銅矛、嵌寶石青銅戟及青銅劍三樣珍品參展。此外,還向湖北省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分別借調了越王勾踐劍、越王者旨於睗劍(者旨於睗為勾踐之子)兩柄稀世寶劍來寧助陣。來自台灣的龔欽龍珍藏的越王不壽之劍(不壽為勾踐之孫)、越王州句複合劍(句音勾,州句為勾踐曾孫),構成了自越王勾踐始的四代越王佩劍係列。其中還有一把州句為太子時所用的越州句鐵劍銅格也一並展出。一時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