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銅兵器如何進行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被當作曆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經濟價值。收藏大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銘文方麵,因而晚清至現在以來銘文作偽是作假者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青銅兵器上銘刻文字,是說明該兵器在使用者心中的重要性,一般鑄出或銘刻持有者或使用者名號,或記重要事件,或記載使用機構,戰國中後期還有物勒工名的。古代在青銅器物上施以文字是統治階層的特權,文字隻是符號,其本意一定是為彰顯其背後的榮耀。

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範,嵌入主體內範中。有的銘文範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粗糙,凸出器的表麵,如秦公籃、都要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範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由於範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範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主體範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範接觸就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按撩,與主體範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進行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另外,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隻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麵與細膩的範土鑄造不同。

商和西周時代的青銅器,絕大部分的銘文是用範鑄的,但也有少數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銅器上出現了整篇刻出的文字。原刻和後刻的銘文應該是能夠分辨的。原刻是當時青銅器脫範後不久刻的,因為那時沒有鋼刀,刻銘文是用做玉器的小輪子琢磨出來的,字口比較光潔,隻有琢磨痕,而不會有刀痕,但是也沒有筆意。而後刻的銘文是用刀刻的,長的一筆竟要刻上三四刀,那就一定會留下刀刃的痕跡。近代,青銅器鑒定水平有所提高,後刻銘文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蝕的方法來造。方法是在青銅表麵塗上一層蠟,留出文字部分,將文字用化學物質如三氯化鐵、硝酸之類腐蝕後,再去掉蠟,銘文部分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青銅器經過若幹年的埋藏,表麵已經生成一層氧化層,原刻和範鑄的銘文,字口裏也應有同樣的氧化層,在氧化層上做字,字口上會出現爆裂的現象,有的在字口內還會露出青銅的本色。為了掩蓋這一缺點,作偽者就要做假鏽填進字口,假鏽的顏色一般是用漆調成,顏色呈自然狀態。但細看,質地與其鏽有區別,日子一久就易於發現。這一現象,細心者是容易分辨的。

鑒定青銅器銘文的真偽,除了知道它各種作偽的方法外,還要懂得各個時代銘文的風格,從而可以判斷書法結體、語彙文法等是否符合規範。另外,還得掌握大量的標準字形,掌握得愈多,判斷也就愈正確。

三代青銅兵器上有銘文的較為罕見,而偽品極多,大家遇到有銘文的器物,應萬分小心。青銅兵器銘文作偽主要有假器假銘、真器偽銘兩種。

第一種大家較好理解,在大家對各代器物的造型、功能、紋飾、鑄造工藝等有了足夠了解,就能夠有較好的判斷。例如我們發現:青銅戈上如有銘文,基本上鑄或施刻在援處、胡部及內上;內上有銘文的基本上是遠離納柲處,以防文字被柲所掩蓋;我們還發現不僅帶銘文的戈有此現象,大部分內上有紋飾的戈上也有此現象。即內上紋飾都止於納秘處,所以納柲處有文字或有紋飾的戈或戟基本皆為贗品。

第二種可以說是青銅兵器作偽的最高“境界”了。台灣古兵器收藏家陳氏,因收藏孤品越王不壽劍(後轉龔氏收藏)而享譽藏界。據聞陳氏亦台灣資深藏家,曾有感歎:“最高水平的青銅劍作偽就是真劍假銘文。”作假者都是拿到真東西後加工上銘文出售,以謀取暴利。所以光從物品本身無法斷真假,原則上判定的重點在銘文。諸位可要知道,相同的青銅劍上有無銘文其價差可是天壤之別,尤其是重要的銘文,其價位之高,可會令人身上隻要是圓的東西都會掉下來的(讓你身上連最後一枚硬幣都得掏出來)。市麵上有錯金銘文的青銅兵器,其銘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欲購之的藏家,為防止上當,自保的方法是——先以假視之,而後驗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