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縷陽光入心(1 / 2)

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原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托,“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為這個虛幻而又美妙的世界前仆後繼著。基督教徒畢生節欲、愛人、祈禱的最終目的地——天堂;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世人所向往的桃花源聖境;一次次烽煙戰火之後人們所憧憬的夜不閉戶、人人平等、無分階級的大同社會,都是這個“烏托邦”在人們精神家園所留下的鮮明烙印。

小到每個小小個人心中所懷揣的小小夢想,那個愛的人,那個想要建築的小小家園,那個紅彤彤的太陽照常升起的明天,那個星期五早上把自己掛在晾衣繩上的阿狸,那個在水裏不停練習吐泡的魚,不都是一個個小小的“烏托邦”嗎?

也許是現實太過殘忍,像是有一條無形的鞭子總在抽打著人們,驅使著人們去審視、追逐心中的那個夢想;亦或許是心靈“貪得無厭”,無論生活怎樣的日新月異、蒸蒸日上,還是不滿足,還是向往著那一座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那一片一望無際、草長鶯飛的草原。無論如何,夢想的存在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那一個個看似虛無縹緲的夢想,也許人生會單調黑暗很多。

當年那個小小的陳平便是在學堂裏受了巨大的打擊回來的。老師畫在她臉上的那兩個大鴨蛋使得她再也無法麵對那個求知的場所,見到課桌椅就會昏倒的她,想到去上學就會失去知覺的她,終於還是把自己鎖在了家裏的小房間裏,與世隔絕,一如她所愛的張愛玲。

然而不同的是,三毛在外麵受了打擊或侮辱,還有整個家庭給她支撐、溫暖和包容,她的絕世是自己的選擇;而她所愛的張愛玲,卻是最親近的父親母親給了她最深的傷害和淩辱,將她關押囚禁,而她力求掙脫牢籠。

其實,這兩種境遇為二人的成長鋪就的是不同的底色,也就解釋了為何最後氣質上如此相似的兩個人,卻走上了如此不同的兩條道路——一個放飛夢想,越來越“烏托邦”,最後精神異常,自殺而亡;一個囚禁夢想,越來越現實,最後死在一支筆、一間房、一個男人身上。

那時的三毛漫無目的地生活著,過著一日又一日囚牢般的生活,小小的一扇窗和書架上的書成了她心靈的全部寄托。那個小小的、稚氣的她,或許還不知“烏托邦”為何物,但是孤單而絕望的心裏已經有了夢想的種子。那一顆小小的種子落地生根,發芽滋長,終有一天在人們不知不覺間長成參天大樹,可以給人依靠,給人慰藉,傾聽受傷的心靈的訴說。

《三毛流浪記》與《三毛從軍記》給了日後的這位“三毛”以巨大的震撼。足不出戶的陳平多麼希望能夠像這個張樂平筆下的三毛一樣,風裏來雨裏走,一個人流浪到天涯,來去無牽無掛。足是被禁錮住了,心卻是無限放飛的。然而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當時的那一顆小種子也許並不曾料想到,日後整個世界都將是這個小小的倔強的女孩的舞台,整個世界都在幫她完成她的劇目。

自三毛係列圖書之後,陳平愛上了所有帶插圖的圖書,所有漫畫都不願放過,總是如饑似渴地翻到看著每一頁。繼而,漫畫已經滿足不了那一顆“烏托邦”的心靈,她瘋狂地搜集著一切畫作:漫畫、水彩畫、素描、油畫、水墨畫、國畫、西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