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一個高風險的場所,這裏既有賺錢的機遇,也有虧本的風險。雖然有多種方法來規避股票投資的風險,但由於股票價格的不可測性,隻要進入股市,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是大戶或是散戶,局部風險的發生仍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股票投資前,股民一定要認真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恰當地進行投資,絕對不要超出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盲目冒險。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
一般來說,股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因各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它包括年齡、閱曆、文化水平、職業特性、經濟收入、心理素質、社會關係等諸多因素。其中,與股票投資關係最為密切的可概括為四個方麵:投資動機、資金實力、股票投資知識和閱曆、心理素質。這四個因素決定著股民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這四個條件可以把股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劃分為三檔,即低、中、高。其中,風險承受能力低的股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懷著投機衝動參與股票投資。這些股民大多是在炒股發財效應的感染下萌發了入市的欲望,他們從親朋好友那裏聽到種種關於股市致富的傳聞和故事,並從其示範效應中得到鼓舞和刺激,盲目地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別人能賺錢自己也不會虧損,在毫無風險意識的情況下,就雄心勃勃地將資金投入股市。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選擇的時機往往都是股價的高位。
2.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也沒有賺錢的門路,而自己對發財致富的要求又十分迫切,就把股票投資視為跨入有產階級行列的捷徑,對通過股票投資來獲取高額收益的期望值極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階層,是依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的普通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小學教師、機關幹部、退休職工等。
3.入市的金額大大高於自己的經常性收入,兩者之間相差數倍甚至數10倍以上,其資金比重在自己畢生積蓄中所占的比重過高,超過50%以上,有的股民甚至負債炒股。
4.文化水平較低且對股票的相關知識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麵信息閉塞,消息來源僅局限於股市、股民或正規的刊物,參與股票投資時間不長,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社會關係簡單,沒有熟悉經濟、金融及企業管理方麵的人為之參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谘詢建議。
5.性格內向,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平日裏比較吝嗇,把錢看得很重;對股票投資的風險無心理準備,市場稍有波動便惶惶不可終日,買了怕跌,賣了怕漲,一旦投資套牢,虧了本,心理負擔極重,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在實際中,往往是資金實力不強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的股民,在投資中最衝動,賭博心理最重,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而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由於比較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反而在入市前心理準備比較充分,其投資行為也相對比較保守和理智。
在投資前首先要考慮風險,要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這恰恰是中國股民相當缺乏的意識。實際上,進入股市的資金,是進行股票交易的基本要素,資金的數量、資金的自由程度、資金的使用期限等對股票交易有著很大的影響。況且,資金的來源不同,炒股的心態與思路也不同。如果是自己的閑錢,你便會對漲跌看得淡一些,對股市的態度冷靜和理性一些。但如果你是借的錢,你就會特別急躁,隻想一進去就賺錢,沒有長期投資的打算,隻想炒短線,因此你就會專門去打聽與尋找熱門股,不管價位多高了也要追進去,其結果往往是接了最後一捧,進去便被套牢。而也因為是借來的錢,屆時要還,你就會特別緊張,看見股價一跌,就惶惶不可終日,生怕虧得過多無法還人家的錢,於是本來是正常的回調也無法承受,急急忙忙割肉斬倉……如此追漲殺跌,那有不虧的道理?因此,西方許多證券投資專家都特別強調,除非你認為自己已經能夠進退自如,否則絕不要借錢炒股,即使是在大牛市裏,也不要借錢炒股。
借錢炒股就夠危險的了,如果還挪用公款炒股,那更是利令智昏,自尋絕路。但在實際中,偏偏有許多人抱著“賭一次”、“撈一把”的想法,不惜置有關政策法規與財經紀律之不顧,像挪用公款炒股,其結果不言自喻,錢沒有賺到,卻葬送了前程,甚至還招來牢獄之災,實在是可憐而又可悲。中國股市發展十餘年來,便有許多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