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股淪落到今天的地步,不能不說是中國股市的悲哀。毫無疑問,近兩年來愈演愈烈的配股風潮似乎逐漸開始脫離配股原有的價值與意義,給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帶來諸多新的難題,同時也對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壓力和隱患。
完全禁止配股這種籌資方法,顯然是不現實的,聽任不規範的配股圈錢行為也是有礙股市健康發展的。為了解決上市公司配股中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涉及配股的各方,包括證券管理部門、上市公司、承銷商甚至投資者,共同努力,順應市場發展的特點,逐步解決配股中存在的問題。對證券管理部門而言,應切合市場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目前的配股政策標準,逐步杜絕上市公司在配股過程中出現的盲目高價、高比例配股圈錢、違規保配、重配輕用等問題,真正引導上市公司將配股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並促進企業效益增長;對上市公司來說,要切實轉變經營機製,克服盲目配股圈錢的短期行為,更多地關注投資者的利益,注重配股募資投向具有良好發展前景與業績增長的項目,使配股資金真正促進企業效益的增長。此外,上市公司在製定配股方案時,要根據實際募資投向項目需求、二級市場景氣狀況、企業行業狀況與業績增長前景等因素綜合考慮,不要不切合實際資金需求情況,一味高價配股圈線,因為這將一方麵影響企業市場形象,從長遠看這種短期行為也會影響公司進一步的籌資能力;另一方麵,將會增強上市公司足額配股籌資的難度,同時也會增加承銷商與投資者的風險。
增發新股:燙手的山竽
1999年來最熱鬧的“金融創新”之一就是所謂“增發新股”,這種高比例、高價格的籌資手段頗受上市公司的青睞,但對於散戶來說,卻似乎是一隻燙手的山竽,看的多,敢接的少。
1999年4月以來,當上菱電器、深康佳、真空電子等3家含有B股的公司先後踏上“增發之路”後,人們最初的感受還以為是說了幾年的B股公司再籌資難問題有了新出路。然而,12月16日至18日,短短兩天的功夫,不含B股的公司——東大阿派、南通機床增發新股消息就接踵而來,則令人感到,對增發新股方式的探索,遠非僅僅為了“解決B股公司再籌資問題”這麼簡單。
增資發行,與配股一樣,屬於股票的二次發行。但與配股有限製地向原股東按一定比例進行定向募集不同的是,增資發行一般是向社會不確定的股東公開募集股份。增資發行除應滿足設立公司前首次發行的條件以外,還應符合以下條件:1.前一次發行的股份已經募足,並且間隔一年以上;2.前一次發行所募集的資金使用情況與其公布的招股說明書所述的用途相符;3.公司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並可向股東支付股利;4.從前次發行到本次申請期間沒有重大違法行為;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財務會計文件無虛假記載;6.公司預期利潤率可達同期銀行存款產生率。
由上可知,股份公司在首次募資以後,隻要按招股書的承諾認真用好所募資金,遵紀守法,並找到新的值得投資的資金投向,達到再次增資發行股票的法定條件並不太難。但是,受市場資金容量的限製,滿足了增資發行條件的公司並不當然地就能獲準增資發行。
1998年上海三毛、太極實業等一批紡織類上市公司試點之際,二級市場曾大為歡迎。但隨著1999年愈演愈烈的“增發”熱潮,投資者開始對“增發”有所戒備了。
但增發A股卻受到上市公司普遍歡迎,原因不外乎有幾點:一是高額增發:增發比例不受正常配股比例限製,通常會超過100%,其中吉林化工竟推出1:6;二是增發價格幾無封頂。1998年龍頭、申達、太極、三毛、惠中等紡織股的配股價還算保守,當時發行價定在3.9~5.15元,如果說這還算“合理”的話,那麼隨後“節節攀升”的增發價,確實叫人難以置信。上海醫藥、上菱電器、真空電子、深康佳的增發價格分別為6.72元、11.8元、10.18元、15.50元,東大阿派則以30.50元的“天價”增發,發行市盈率高達50倍,該屬於全球股市的奇跡了!
本來,在國際股市中,增發新股是十分謹慎的行為,通常會在大盤頗強和公司盈利能力極強的時候增發新股。但我們的“增發”似乎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倒是更注重製造二級市場的前景“差價”來引誘人們去選擇。如真空電子增發1.29億股,發行價10.18元。1999年初該股股價一直徘徊於5.00元附近,股權重組後業績大增,是“5·19”行情的“黑馬”,最高達18.00元,而且還拒絕回調。許多散戶都以為有什麼“利好”,沒想到瘋狂炒作的目的就是高價增發!從二級市場股價運行看,如果“主力”不夠賣力,股價沒有做那麼高,該股的增發還能高定位麼?另外人們還有一個問題,在銀行貸款利率屢創曆史新低之下,這些具有極大“發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為什麼不去貸款?我們知道,無論貸款利率多低,畢竟是要還本付息的,但直接從股市中融資,可是一筆“永遠不用還”的無風險資金!不可思議的是,1998年增發公司中,上海三毛、太極實業募集到的資金一年之後的大部分仍在銀行,公司解釋是投資項目還沒有充分論證,真是“股市奇觀”。
不到兩年時間,許多散戶對這種冠之以“金融創新”的“增發”已開始失去熱情。真空電子股票在增發新股股權登記日之前便遭到了投資者無情的拋售,股價跌停板,A股股價跌至10.18元的發行價以下。這樣,真空電子盡管增發拿到13億元資金,市值還是損失了7億多元。究其原因,真空電子的業績與質地未能給人以足夠的說服力來增加投資,且10.18元的增發價格和1.29億的巨額發行量令市場和老股東都實在難以承受。據統計,在1999年增發新股的11家企業中,大部分股票的市值都受到損失。其中市值損失最大的是給老股東比例最高的吉林化工,股價從9.22元跌至6.46元,市值從314億元減至220億元,損失30%。由此可見,在用腳投票的市場上,上市公司在製定增發新股決策的同時,一定要以增進股東財富為目的,並盡可能地保護老股東的利益。
一般來說,增發新股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股東們最關心的幾個方麵:一是增發新股的必要性。上市公司是否真的有好的項目需要投資;是否可以通過債權融資來解決;是否存在不具備配股資格因而通過增發新股來圈錢的嫌疑。
二是規模。增發股本規模過大將大大攤薄老股東的權益;而上市公司項目投資的收益增長速度若達不到股本擴張的速度,則勢必對股價的長期走勢產生不利影響。當前市價增發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增發數量“獅子大開口”,增發前A股流通盤較小,增發後一下子膨脹數倍。膨脹得最厲害的吉林化工,增發量是原流通盤的6倍,上菱電器增發量是原流通盤的5.55倍,11家企業平均膨脹1.95倍。增發企業“獅子大開口”,是同中國發行市場實際還存在的計劃體製分不開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拿到增發指標,自然要“頭戴三尺帽”。顯然,“創新品種”之所以成為股市“殺手”,其背後正是市場化發行方式和計劃化發行體製互相碰撞的結果。
三是價格。從發行價格看,目前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事先確定浮動價,這種僅吉林化工一家,浮動價3~4元;第二種是按市價打折扣,絕大部分增發都采用這種做法,折扣15%~40%不等;第三種是引入了市盈率概念,如南通機床和托普軟件。方法雖然不一,但普遍的是價格偏高。深康佳增發A股自1999年11月10日上市以來,股價大幅下跌,11月16日更是一度跌破15.50元的發行價,盤中兩次觸底15.4元後收於15.55元。深康佳此次增發新股的一大“創新”,就是在發行價格的確定上采取了貼近市場的做法。辦法是新,但價格太高,股民不買賬。
四是向老股東的配售比例。增發新股並不一定要向老股東配售,例如深康佳在增發新股過程中就采用了向機構投資者配售和上網競價相結合的方式。不向老股東配售勢必攤薄老股東的權益,而配售則有利於穩定上市公司的股東隊伍和股票價格。因此,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時往往采用部分向老股東配售的方法。但配售比例也不宜過高,否則將造成老股東的負擔,也不利於引入新的投資者和充分發揮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不利於上市公司降低籌資成本。
1999年的增發新股雖然並不盡如人意,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上市公司的熱情。進入2000年,深招港、托普軟件、風華高科等都先後增發了新股,在增發新股的方式方麵也是各出新招。毫無疑問,隨著配股的限製越來越嚴,增發新股將成為許多上市公司籌資的一條主要途徑。但值得注意的是,增發新股既要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又要選擇恰當的發行方法和確定合理的發行價格。如果一味地考慮籌資甚至把其也淪為圈錢的一種手段,終將會受到投資者的拋棄。
國有股配售,誰是受益者?
有人說,中國股市裏有兩顆未引爆的“地雷”,一顆是國有股,一顆是法人股,它們作為“曆史遺留問題”埋在中國股市已10年之久。許多人認為,中國股市之所以萎靡不振、中國股民之所以裹足不前,很大程度上都與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大量存在有關。國有股和法人股真的有這麼大的威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