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有多久不曾為友情而落淚(1 / 1)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重殘女孩,不遠千裏去看望一個重殘男孩,為了實現男孩一直以來的夙願:生命時日無多,想見對方一麵。而兩個人,不是愛情,隻是——真摯的友誼。

見麵後不久,男孩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樣的情節是否像是電視劇的情節?如果它不是電視劇,而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一幕,你是否會為之動容、欷不已……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嗯,一定會的,而且很快。”我語氣堅定,“明年的生日我們還一起過,說不定那時我好了,可以走著來了。”我笑了,似乎可以看到自己描繪的美好。

“但願我能等到那一天吧,我會為了那一天好好撐著,好好活著。”他說。

片刻,我們都沒有再說話。

窗外,車流熙熙攘攘,春天的陽光照耀大地。在這個三樓的小房間裏,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約定——明年。明年他還活著,明年我能好起來,明年還能再相見。

如今,寫序時,重看這一段內容,我的眼睛濕潤了……

多少年了,我們不再為友情而感動,而王曉晶讓我們看到,對於殘缺的生命,友情是世上最好的良藥,天地之間,它是精神領域的“神經細胞”,生長出需要的生命肢體,補全著一個殘缺的生命。

殘疾朋友之間的友情非常動人,而我甚至進一步覺得,在殘疾領域,保存著世上一切美好情感的原貌,這些情感生長在沒有汙染的地方,被人像嬰兒一樣嗬護著,嗬護他們的人,是本就一無所有的人,因此也是最在乎他們的人……殘疾朋友,有著生命天地裏原始的父母情懷,這些情懷彌足珍貴……

應該有一本書能夠為整個世界呈現這種情懷,現在,王曉晶,一個類風濕女孩做到了。

書中的其他內容,還涉及她自我內心的十年救贖,以及自我創業的奇跡:為自己籌到做關節置換的手術費,本書出版之時,她可能已經能夠站立行走……

其實,在她的生命舞台上,她早已傲然站立。

張大諾

(北京十大誌願者,本書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