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雙方握手言和,老夫子和外來者們不得不選擇更開明和開放的心態去麵對不斷湧現的新事物新問題;而北海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體製中的漏洞和缺陷。當永樂皇帝忙著搜捕反對者並把他們趕上海船的時候,當和洲關西四道還在為了爭奪關西第一的地位大打出手的時候,關東地區內部正在發生劇烈、迅速卻又平穩的化合反應,為後來兵不血刃地合並關西四道,完成事實上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無可諱言,來自華夏的數目龐大的移民對北海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北海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互相交融的多元化特質。”
“聽起來北海用技術換移民的措施頗有成效。”
金騰香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相信如此,現在大部分人也都相信如此。”
“現在?大部分?”
“大約在18——20世紀的200年間,一部分激進的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和洲長期以來生活在華夏的陰影之下,一直未能擺脫藩屬國的地位。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元力產業革命中,和洲獨占鼇頭,走在全人類的前列,本來有希望超越華夏,但憑空出現的怪胎北海國,特別是聶清風出賣元力機器核心技術的賣國措施把一切希望都毀掉了。”
聶清風一愣:“還有這種觀點?”
“是的。他們認為,如果聶清風能保留倭人純淨的大和民族血統,而不是摻加阿伊努和華夏因素,那麼統一的、單一的民族國家會發展得更為迅速,進而打敗華夏,獨享地理大發現的紅利。”
聶清風捧腹大笑:“我想這些家夥吃北海卷的時候肯定不會這麼說。”
金騰香掩口而笑,接著道:“現在聽起來是無稽之談,但在當時有不少倭人信奉這種說法,給朝日與華夏的關係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聶清風道:“事出必有因,我想當時兩國力量對比一定有所變化。華夏那邊出了什麼事情嗎?”
金騰香有些詫異:“您不是華夏人嗎?怎麼會不了解華夏的事情呢?”
聶清風尷尬地掩飾道:“呃,我想,聽聽這邊的觀點,官史的東西,你知道的,一家之言嘛。”
“嗯。當時華夏內部出現了問題,永樂大帝在位時本來希望解決內部大家族爭權奪利的問題,但方興未艾的元力產業革命和地理大發現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發展技術和海貿方麵。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得到了鞏固,雙方都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製。但接下來的幾任皇帝或者是不思進取的守成之主,或者是昏聵無能的昏君,比如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他信心滿滿的過分集權引起了大家族的離心與不安,為了緩和國內矛盾,他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聶清風心頭一緊:“對外戰爭轉移注意力?”
“是的。”
“天罰之後,世界隻剩下華夏與和洲,難道是對和洲的戰爭?”
“呃,這個,兩國各有說法……”
“我想聽聽這邊的說法。”
“啊,好的。在華夏帝國的東北邊境生活著一支稱為女直人的蠻夷,他們歸帝國的奴兒幹都司管轄,15世紀中後期,他們的活動範圍開始擴大,特別是與朝日國的交往使他們實力發展迅速,開始試圖向高麗半島——華夏與朝日之間約定的緩衝地帶——滲透,同時開始在帝國邊境製造摩擦,意圖叛亂。當時帝國的政策趨於保守,再加上一部分官員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性無視甚至放縱這些‘野人’去占領高麗半島這一緩衝區,給朝日國的邊境地區帶來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