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華夏曆洪武三十一年,華夏洪武皇帝朱元璋逝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同年,華夏人聶清風在和洲以北蝦夷地建國,國號北海。
1399年,建文元年,靖難之役爆發。同年,剛剛建立的北海國南征,攻滅東海道,吞並東山、北陸兩道,統一和洲關東地區。
1400年,建文二年,華夏內戰繼續,燕軍開始反擊,朝廷統兵大將李景隆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和洲關西山南道、山北道向北海國請求歸順,但聶清風拒而不納。
1401年,建文三年,燕軍南下,攻山東受挫,與朝廷軍進入僵持狀態。同年,和洲第一艘元力動力的木殼機帆船“鯤鵬”號海試成功。
1402年,建文四年,燕軍繞過山東,直撲南京,李景隆開城投降;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取勝即位,廢建文年號,恢複洪武年號,定次年為永樂元年。
同年四月,鄭和船隊訪問北海,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並在移民與技術交流方麵達成了一係列協議。
1403年,永樂元年,第一批華夏移民約兩千人來到北海。八月,第二批約三萬名移民抵達。
1405——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遠航。最終在1433年繞地球一周,成功返回江蘇劉家港,開辟了人類曆史的******。
看到這裏,聶清風滿足地歎了口氣,緩緩合上手中的大事年表。看看眼前的“第一批華夏移民上岸處”石碑,心中百感交集。
離開廣目町後,十天時間裏,金騰香帶著他在和洲各地遊覽了一番,參觀了各地與自己前世有關的名勝古跡,現在還有最後一天了,他們乘坐高速鐵路來到北海國首府瀚觀城以北的石狩港,參觀第一批華夏移民登陸的地方。
金騰香也感歎道:“北海國建立時主要民族是阿伊努族,但絕大多數領導層卻是倭族。當時倭人的文化水平比阿伊努人高,以先進統治落後當然沒問題,但隨著阿伊努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這種畸形的政治結構必然被打破,極有可能把新生的、脆弱的政權掀翻。隨著大批華夏移民的到來,這個問題自然而然地解決了。三族共和的政策為後來北海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您知道來的華夏移民中都有誰嗎?”
“誰?”
“曾經是華夏建文帝老師的方孝孺!”
“那老兒不是因為忠於建文帝而被朱棣腰斬,捎帶著還誅了十族嗎——呃,沒有,我記錯了。”
金騰香奇怪地看了聶清風一眼:“聽您說的跟真的一樣。朱棣並沒有那麼殘暴,他把那些內戰中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和百姓統統遷移到北海了。”
“按照之前鄭和與聶清風達成的協議?”
“對,移民換技術。華夏向北海提供移民,北海向華夏輸出元力技術。第一批來到北海的除了方孝孺,還有當時曾與燕王血戰的盛庸、鐵鉉等名臣。第一批敢於吃螃蟹的人都是極有膽識和見識的人,這些人的到來,為新興的北海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通吏治的封建士大夫和有建樹的軍事家,我想之後的北海朝局一定發生了明顯變化。”
“是的,在他們眼中,北海政壇就是一個草率搭就的草台班子,譏諷北海是野人山;而北海的第一批高層人士也看不上他們趾高氣揚和迂腐的自大做派,笑話他們是酸葡萄。”
聶清風不由笑起來:“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