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魔盒開啟釀大禍(一)(1 / 3)

——逆反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古希臘有一則神話,說的是宙斯給一位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精美的盒子,盒子裏裝滿了人類的全部罪惡。跟所有的女孩子一樣,潘多拉對這個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感到非常好奇,再說宙斯交給她時,就曾告訴她說,千萬不要隨便打開這個盒子,否則就會大禍臨頭。正因為聽了宙斯這句話,反而更激發她要看一看這個盒子的好奇心理,她急切地打開這個盒子要看個究竟。於是,她打開了盒子,結果裏麵裝得全是人類的醜惡,這麼一開,就把人類所有醜惡、罪惡都放跑到世界上來了,玷汙了這個一塵不染的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況:老師不讓學生看某部電影,因為它是國家規定的“兒童不宜”類的影片,結果大多數學生采取與老師告誡相反的做法,甚至有些平時不愛看電影的同學,也是偷偷地混進大人的隊伍中,前去觀看這部電影。

國外有個企業家到我國的某個城市來投資。順便運來了大量的煙草來中國銷售,結果時間很久始終打不開銷路,後來,他大做戒煙廣告。廣告畫麵做得異常陰森恐怖,羅列吸煙的危害,還在不顯眼的地方寫上一句話:“對兒童也不例外”。一些學生看了廣告,都不由自主地產生了這樣的念頭:這種香煙為什麼對學生也不例外呢,看來得試試。於是,一些大、中專學生也吸起煙來。不長時間內,這種香煙便開始暢銷。

以上兩則故事中所產生的結果,都是由一種異常心理所引起的,這就是逆反心理。那麼,什麼是逆反心理呢?

上麵兩則故事中所產生的結果,可以為我們深入理解逆反心理的含義提供有益的啟迪。所謂逆反心理,就是作用於個體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個體感官接受的閾限,使個體感官飽和後產生的一種相反體驗,也即一種內發的反向力量,是對客觀事物相抵觸、不順從的情緒體驗和行為方式。通俗地說,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你讓我這樣於,可我偏要那樣做;你說正,我偏說反;你想讓我向東,我偏向西;你不許我這麼做,我偏這麼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對著幹”。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而達到某種目的的事例。例如,某電影院為了招徠觀眾,在門口的廣告牌子上寫著“未婚者不宜看”的字樣,結果,許多未婚青年,反而采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甚至某些平時根本不看電影的人,也禁不住購票前往觀看這種電影。看了這種電影的人也不一定從中得到某種所希望的心理滿足,這就是在未看前的那種神秘色彩的驅使下,才去一飽眼福的。這就是電影商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才取得了票房收入效應的。有時,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會造成某種意想不到的後果。一個做教師工作的父親,在某一天上班前交待7歲的兒子:“千萬不要用那個電飯煲。”可當他下班後回到家裏時,卻發現電飯煲裏的米飯燒成了鍋巴,兒子被漏電的電飯煲擊昏在地上,這就是做父母的沒有給孩子講明不準動電飯煲的道理,隻是簡單地一句話,反而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其結果釀成了一起觸電事故。

逆反心理是一種偏頗、單項、單元、單值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使人不能客觀、準確、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而采取極端的、偏頗的方式解決麵臨的問題。一天,兩個騎自行車的小夥子撞在了一起,本來互相有過,互相認個錯就各走各的路了,可甲偏揮拳對乙打了一下,乙大怒:“我放盡你的血!”甲也不示弱:“你有那個膽子嗎?”一句話使乙火上澆油,從提包裏取出一把水果刀,對準甲的胸口就是一刀,甲被紮倒在地上。乙亦知道自己闖了禍,便去投案自首了,等待他的是無情的法律製裁。在這起事件的過程中,逆反心理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在甲以為乙不敢用刀子紮他時,乙偏紮了他,乙就是被甲的一句話激起了逆反心理後,才做出了那種不顧後果的蠢事。

逆反心理反複地呈現,就會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勢,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總與常理相逆反,在形式上似乎與反向思維相似,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差別,逆向思維是一種科學創造思維,很多問題的解決,光靠“常理”是行不通的,必須依靠逆向思維來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正是“相反卻會相成”。逆反心理是主觀上的偏執與客觀上的無知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因此,在解決問題時,不會有什麼創造,隻會帶來“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是常見的一種異常心理現象。青少年們都有一個共性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那就是“變化”。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幹”。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就是小孩子們的“逆反心理”。處於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人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麵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麵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一些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地關懷,噦噦嗦嗦地叮嚀,就會覺得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麵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上了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麵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某些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引發逆反心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製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表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麵。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對待他們就更應避免簡單粗暴,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強調他們的絕對權戍;二是將子女看作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於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的。但沒有實現的理舞。因此,父母想耙自己的生活經驗灌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接父母的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陽奉陰違,有的甚至離家出走。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麵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於少年兒童的心理學。隻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好孩子。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作為父母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采取科學的管教方式和方法。

為此,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麵,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地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麵,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