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盲目信仰是愚昧(二)(1 / 3)

(四)意誌上的軟弱

具有迷信心理的人,他們的意誌品質極其脆弱,膽小怕事,昕命於“鬼神”,被“鬼神”所左右,甚至相信“命運”的安排,明知有的命運安排不可靠,但不能否定到底,最終還是深信不疑,接受其暗示,走上愚昧的邪路。即使明知會上當受騙,也還猶豫不決,最後還是誤上賊船,以致義無反顧,執迷不悟,一直走下去,不去與無知和迷信作鬥爭。這種意誌上的軟弱,表現在生活方麵會造成生活無追求,無寄托,無目的,無目標,精神空虛,心靈空虛,最後的結果,隻能一味地迷信,並聽任它們的擺布。比如,有些聽信迷信而殘害自己親人的人,他們雖明知天理不容,但又在意誌上戰勝不了迷信心理,被愚昧與無知所左右,最後隻得任其所為。不久前,報刊上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陝西省誌丹縣農民劉某,有一位活潑可愛的女兒,今年15歲,人見人愛。一天,劉某的小女兒突然生病,劉某立即請來村裏的“神婆”看病。這位“神婆”一進門,就裝神弄鬼,胡言亂語。她指著躺在床上的女孩說,女孩身上附著一個“狐狸精”,3天之內不驅除,劉家就要大禍臨頭,禍福難斷。劉某急問怎麼個驅除法,“神婆”煞有介事地說,將女兒身上潑上汽油,點火一燒,就會驅除“狐狸精”。劉某起初不信,但經不住“神婆”的勸說,在飽受著病痛折磨而昏睡了的女兒身上,潑上汽油,殘忍地點上了火。霎時,女兒變成了一個火球,盡管聞訊趕來的鄰居進行了搶救,但女兒已被燒得半死不活。最後,劉某被以殘害兒童罪,判處無期徒刑。這個劉某,就是一個意誌十分軟弱的迷信心理者。當他對“神婆”的治療方法產生懷疑時,終究經不住說服,意誌戰勝不了邪惡,理智戰勝不了迷信,最後親手殘害了自己的女兒。可見,所有的迷信心理者,他們具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那就是意誌上的軟弱性。在經不起迷信的誘惑與誤導後,會屈從迷信心理者的旨意與安排,以愚昧的行為,殘害自己的親人,害人害己,使自己與親人都成為迷信的犧牲品。

(五)性格上的膽小怕事

一般地說,迷信心理者在性格特征上表現為:比較膽小,常以假想的威懾力和恐懼力進行自我恫嚇,生怕得罪了迷信的對象(如鬼神,或鬼神的化身等)。因而鬼神及其化身對其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愛好、誌趣、行為等,產生強大的心理暗示,使迷信心理者屈從暗示的要求,聽任暗示的安排,難以擺脫暗示的製約,從而不能進行獨立的思考,理性的認識,隻能膽小地屈從,無條件地執行,甚至害人害已也義無反顧。前麵所講的那位殘害自己女兒的農民,就是受到“神婆”的心理暗示,加上自己膽小怕事,生怕得罪了“狐狸精”,盡管從情理上不容也不願燒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但又怕不這樣做,引來更大的滅頂之災。於是,在“神婆”的操縱下,不斷地進行自我恫嚇,自我威脅,終於屈從於暗示的威懾力,失去理性與良知,幹出殘害親生女兒的蠢事。

三、一種反科學的錯誤觀念

——迷信心理的特征

研究迷信心理的特征,有助於幫助人們認識迷信心理的本質,從而為人們預防和根除這種異常的社會心理而提供心理準備。據筆者的研究,迷信心理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一)觀念

迷信心理也是人的一種世界觀,即是說人產生了迷信心理,就會用迷信的思想方法與思維方式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看待世界和甚至企圖改造世界。這種迷信觀念,產生於不正確的認識論,從而形成“唯神論”和“宿命論”。

迷信觀的心理結構,應該包括迷信知識、迷信觀點、迷信信念。所謂迷信知識,就是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及思維活動規律的錯誤性神化和迷信化概括和不正確總結。迷信知識一般均以感性知識來代替理性知識。

迷信觀點,是在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迷信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對254騷動迷信的概括、提煉而形成的,起盲目推測事物、評價事物發展和個人行為特點的作用。迷信的觀點幾乎都是錯誤的,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在迷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不可能具有科學性。

迷信的信念,是認識、情感和意誌在內的融合體,它是影響人的行為的內在支柱,是迷信觀結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迷信的信念使迷信心理者在任何場合都堅持自己的迷信觀,表現出為其走向現實而奮鬥的決心和意誌行動,並經常化地頂禮膜拜,逐步形成了一種迷信觀和宿命論,在升學、就業、生意活動中,就求助於“神”的保護或“命”的安排等,表現出一定愚昧性。這種人在為事業的奮鬥中,不相信自己的主觀努力,而隻相信命運的安排。

(二)行為性

同任何異常心理一樣,迷信心理也會外化為具體的某一種迷信行為。因此,迷信心理既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現象,也是一種具體的外在的行為表現。

迷信心理為什麼會外化或行為化呢?這是由迷信心理最易認同性決定的。對某種事物產生內化後,其個體潛在意識向別人模仿的曆程,叫做認同。在社會情境中,個體被其他社會成員的迷信觀念、迷信方式等所感染或感化,便會產生模仿,使其本人與他人趨於心理與行為的一致。這時,迷信心理就被外化為個體的行為了。外化的結果,有可能超越迷信心理者的接受度,有可能不及,這主要取決於個人潛意識被激發開發的程度,同時也取決於個人迷信觀念的牢固與否,如果接受迷信觀念的感染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受感染的程度較嚴重,那麼,個體迷信心理的外化或行為化的程度會很高。迷信心理是經過暗示、認同、感染、模仿等形成或被外化或行為化的。所以,它具有行為化的特征。

(三)偏見性

迷信心理是偏見心理的一一種反映。它不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依據為根據和準繩,建立對迷信活動的正確態度;而是從愚昧無知的認識出發,在其思想上正確認知成分較少,偏頗的情感成分較多。所以,因受偏見的情感因素的影響,偏見的表現也可能是一定程度的偏愛,也可能是極負麵的偏惡,而迷信心理所指的偏見,則主要是這兩者的結合,是一種無知的偏愛,它否定客觀事物真相,肯定迷信是真理,因而始終認為迷信是符合客觀社會邏輯的正確的東西,並接受之,受其左右,受其所害,被其所累。

迷信心理作為一種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它是反對科學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必然指導荒謬的行為,產生不良的社會後果。迷信心理者的迷信行為,往往會導致害人害己的惡果。這主要來源於迷信對科學的反對,對世界認識的偏頗。比如,明明世上沒有“鬼神”,可偏偏有人深信不疑。

在這種迷信心理的作用下,會做出荒唐的蠢事來。

(四)虛幻性

迷信心理也是人們錯誤幻覺的外化,是一種虛幻的認知。它不具有客觀性和現實性。

迷信心理的虛幻性,是一種異常複雜的社會現象。從心理根源上來看,是人們對科學的無知,在社會壓力和內心矛盾的交織中,在陷入不可自拔的憂慮、恐懼和絕望狀態時,所產生的對於某種事物(主要是“鬼神”等)的假想寄托、假想依賴和虛無的滿足感,企求從鬼神那裏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某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