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一)(1 / 3)

——牢騷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不久前,某縣一位教師在省級電視台代表全縣人民群眾為縣裏的幹部和全縣的教師點播了兩首歌曲。他們為縣裏幹部點的歌曲是:“隻要你過得比我好”,另又為全縣的教師們點播的歌曲是“一無所有”。電視台播出後,全縣嘩然。

這兩首家喻戶曉的通俗歌曲,為什麼能在該縣引起這麼大的轟動效應?原來,這個縣近年來財政拮據,全縣工作人員的工資不能如數發到位。於是,縣裏決定,幹部工資照發不誤,教師的工資全部停發。教師的工資本來就不高,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不多。這個決定一出台,便激起了廣大教師的強烈不滿,可是在權力麵前,他們又顯得無可奈何。於是,幾位從事語文教學和音樂教學的老師在一起商量,利用現代傳播媒介一電視台“觀眾點播歌曲”節目,一展諷刺與幽默的才華,發泄一下對縣領導的“厚此薄彼”、不尊重教師的不滿之情,發一發心中不平的牢騷,借以博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同情,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知曉內情的城鄉居民,聽歌聽音,聽歌動情,那歌中強烈的弦外之音,強烈地震撼著他們的心靈,這能不引起全縣人民群眾的嘩然?

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因此戰爭是最殘酷無情的東西,指導戰爭的人隻能憑清醒的理智而絲毫不能憑感情用事,也不能用牢騷來發泄激情。為了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作為一個統帥常常不能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朱可夫的大將風度在這方麵有充分表現。

1941年7月底,前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根據整個蘇德戰場的態勢,斷定希特勒用以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集團軍群在斯摩棱斯克受阻後,必然揮戈南下,與其南路集團軍群配合,在烏克蘭的基輔包圍前蘇軍西南方麵軍。朱可夫立即向斯大林報告,建議西南方麵軍放棄基輔,全部撤到第聶伯河以東,以便在那裏與中央方麵軍會合形成拳頭,好伺機打出去。

斯大林聽完報告,火冒三丈:“把基輔交給敵人,虧你想得出來!”他當麵罵朱可夫是“胡說八道”。

離開斯大林後,朱可夫忍耐不住,對其他人發牢騷說:“如果斯大林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隻會胡說八道,那麼還要我幹什麼?”他讓人給斯大林傳話說:“我請求解除我的總參謀長職務,並將我派到前線去,在那裏可能對祖國更有好處一點。”

“如果你這樣提出問題,那麼我們離了你也行。”斯大林召見了朱可夫。半點鍾以後,斯大林通知朱可夫說:“我們商第八寒牢騷太盛防二斷l 289量了一下,決定解除你的總參謀長職務,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

“派我到什麼地方去?”

“你願意到哪裏去?”

“我可以做任何工作,可以指揮一個師、一個軍、一個集團軍、一個方麵軍。”斯大林說:“我們任命你擔任預備隊方麵軍司令員,你什麼時候可以出發?”

“一個小時以後。”

不久,朱可夫在前線證實了中路德軍的坦克部隊正向南翼進行大規模運動。他為西南方麵軍即將臨的危險處境而憂慮,於是再次向斯大發電報,請求他采取果斷行動。但是斯林卻命令西南方麵軍“采取一切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措施保衛基輔。”

是的,隻要一想到基輔可能丟失,那不但會深深地刺痛斯大林的心,也會深深地刺痛前蘇聯人民的心,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它不會遷就任何人的感情。不過斯大林後來終於認識到:無論怎麼令人痛心,基輔也必須放棄。但很可惜,那時已經太晚了。斯大林不忍放棄基輔,得到的是數十萬紅軍官兵進入希特勒的戰俘營。朱可夫決心拯救紅軍,卻因一句牢騷話,不但沒有拯救成功,而且丟失了自己的“烏紗帽”。

從上麵這兩個例子來看,上述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背後發牢騷,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給自己帶來了被動。這兩個事例也充分說明,發牢騷是一種極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需要矯治的社會異常心理。那麼,究竟什麼是牢騷心理呢?

一,此中有妒意,欲爭先放言,有牢騷存在的地方,肯定存在不公牢騷心理的含義

牢騷,也稱“怪話”。就是社會中的主體,由於被客體引起了煩惱、不滿的情緒,隨即進行的不良發泄。從情緒活動的角度來分析,它由不愉快的心情所引起,並導致新的不愉快,屬於一種社會異常的心理過程。人們所發的牢騷內容大致不外乎有這麼幾種。一是反映其自身的地位、價值問題;二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不公正、不公平現象;三是反映個體所在單位領導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方麵的問題;四是反映社會和本單位改革中的負麵效應;五是反映社會中存在著的某些不正之風,如腐敗現象等等。就牢騷本身而言,其實質是一種通過語言或間接語言形式來表達憤慨,以求得內心痛快、平衡的一種心理表現方式。

一個人在不滿的時候,偶爾發幾句牢騷也屬正常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領導了解和掌握部屬思想、情緒和心理活動的一個渠道;同時發牢騷也可以減輕發牢騷者的心理壓力,避免長期自我壓抑而產生心理問題。但是,發牢騷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的社會畢竟不是大發牢騷的場所。牢騷會使人們產生消極情緒,誤導對事物的客觀分析和正確認識,必須認真對待並矯治這一不良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牢騷也是社會中的個人抑鬱不平的精神性宣泄,是個體特有的社會心理表現。牢騷心理就是人為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或某件事情引起的不滿足感,而借某種機會利用某種方式發泄自己不滿情緒時產生的一係列異常心理或行為過程。牢騷發泄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有言語方式和非言語的間接表達方式。

牢騷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著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是個體在遇到無法滿足自我需要,感到力不從心、又無可奈何的心理不平衡時的表現。如果在一個社會範圍內,牢騷心理與行為很多,且牢騷與講怪話、牢騷與順口溜、牢騷與民謠相結合的形式不斷地出現,並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那就是一種嚴重的社會異常心理現象了。

首先,牢騷心理表現為一種言語心理過程。這是因為,言語作為一種個體運用語言產生話語的行為及其所產生的話語,作為一種個體語言的運用,它總是帶著個人風格、個人觀念、個人偏見、個人見解、個人意向、個人需要、個人意誌、個人動機、個人目的、個人經驗、個人知識、個人興趣、個人愛好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總是反映個人思想、個人感情、個人道德、個人情操、個人修養、個人追求等心理成分的。發牢騷者總有一個想表達或發泄個人思想與觀念的願望。這個願望要有一套語言材料、規範或規則,這些材料或規則,實際上是觀念和思想的代碼係統。發牢騷者為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思想,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以一定的程序,把觀念和思想轉換成代碼,然後由發音器官有序地輸出聲音為碼子的信號,聽牢騷者依靠聽覺器官接受信號,再以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規則,把代碼轉化成觀念或思想,充分體現和反映發牢騷者的目的和效果。所以,發牢騷和任何言語心理活動過程一樣,首先表現為一種言語心理活動過程。那麼,聽牢騷者根據什麼才能斷定說話者是發牢騷呢?這主要是根據發牢騷者所表達的觀點和思想,對對方的評論、抨擊和攻擊程度,以及隨之而包含著的一定情感成分,即一定的愛憎、褒揚和評判是非、美醜、善惡的程度。一般來說,當事者總是通過對對方、對某種事物的議論,達到發泄自己不同的看法和不滿情緒,來表明自己所站的立場。所以,它必然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成分和褒揚程度。所以,發牢騷者的心理過程,正是一種言語心理活動過程。

其次,牢騷心理還表現為一種非言語的間接表達方式的活動過程。就是說,發牢騷的人有時在許多場合,受某種環境和條件的影響和製約,受某種心理因素的約束,甚至受某種不可知因素的製約,其不能完全地用言語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對某種事物的不滿和對某個人物的牢騷,而隻能借助於非言語的其他表達方式,迂回曲折地、間接地表露自己心中的不快之感,不滿之情,不樂之態,借用非言語的表達方式以抒其懷。比如,像開頭我們介紹的某縣幾位老師借助點歌的方式,發泄自己對拖欠工資的不滿情緒,就是一種非言語的間接表達的牢騷心理與行為現象。再比如,像“西安事變”以後,蔣介石囚禁了張學良,遲遲不放人。不久,蔣曾在某一場合表示過,過若幹年以後,他將恢複張學良的人身自由。這件事一直被張學良記在心裏。過了若幹年以後,蔣介石仍無釋放他的意思或表示,張學良為了發泄自己對蔣不講信義的不滿之情,也為提醒他履行自己的諾言,便托人送他一塊手表,借以提示他信守承諾,到時放他出山,還他自由。但張學良的這一希望始終沒有實現,他被蔣終身囚禁,可謂勞苦一生,不得自由。諸如此類,像這種借助某一行為方式發泄的牢騷,被稱為牢騷心理的外化,即牢騷心理的非言語的間接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