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三)(1 / 3)

眾所周知,牢騷是由不良情緒帶來的。而不良情緒,則往往是身心健康的大敵。從現在心理一社會因素對人的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過程的影響來說,具有明顯生理結構和功能障礙的一類身體性疾病,就是人們所說的身心疾病。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疾病。

(1)心血管係統身心疾病。主要有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等。

(2)呼吸係統身心疾病。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血管舒縮性鼻炎等。

(3)消化係統身心疾病。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激惹綜合征、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等。

(4)內分泌係統身心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5)肌肉骨骼係統身心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口吃、痙攣斜頸等。

(6)神經係統身心疾病。痛覺過敏、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等。

(7)泌尿生殖係統身心疾病。性功能障礙、早泄、性欲減退、月經失調等。

(8)皮膚係統身心疾病。神經性皮炎、瘙癢症、過敏性皮炎等。

(9)其他係統身心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以上這些身心疾病,均是牢騷心理者愛發的疾病。因為在不良的情緒心理狀態下,容易導致人的身心疾病。這是因為不良的情緒心理狀態,可以影響人機體的中樞神經、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這3個係統互相作用,而不良的情緒心理狀態,則在這3個係統發生病變中起著中介和誘導作用。

(六)牢騷心理是社會不安定因素的誘發劑

有人說,牢騷是人們對社會某些方麵失去信心,又無可奈何的失望詠歎調。社會牢騷往往會使人產生對社會的一定程度的怠倦感,並在此基礎上演變為反感心理和對抗心理,以致對某種社會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形成反政府的心理動機,引發危害社會的社會動亂行為等。特別是某些極具影響麵、帶有負麵效應的群體牢騷心理,更會引起“眾怒”與群情激奮的狀態,使不明真相的群眾緊隨其後,更加懷疑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動搖對美好生活的信念,從而引發大麵積的對抗心理與行為,最終可能會導致社會動亂。因此,社會牢騷是不安定因素的誘發劑。

牢騷心理具有雙重效應。牢騷雖是在社會因素和個體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不良心理現象。它在總體上具有消極作用,但同時也包含著某些積極的心理效應。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來看待它,它的積極心理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牢騷體現出一定的民意民心。有些社會牢騷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想法、意見和要求,以及對政府、組織某些方針、政策、策略、措施、做法的看法,甚至是某些不滿,它揭示了政府行為中的某些不正之風,也揭露了社會上的某些弊端。因此,社會牢騷一般是民意民心的具體體現。這些牢騷所體現的民意民心,對於一個執政黨、政府來說,對其修正錯誤、糾正失誤、彌補政策的漏洞和失誤,克服腐敗現象,改進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對於進一步發揚民主,發動群眾參政議政,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牢騷緩衝個體不窩惰緒。牢騷就個人而言,也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這種不良情緒發泄出去後,也會在一定意義上緩減消極情緒的積累。如果當一個人消極情緒積累得多了,就會對心理、心理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泄牢騷盡管不好,不值得倡導,但起碼經過發泄以後,自己的情緒得到暫時的緩減和穩定,對衝動心理起到緩衝作用。不少心理學工作者認為:“消極情緒的宣泄可以防止或減弱不滿在心理上的積沉,可以避免突發性的過激行為。當人們內心深處的不滿無法表達,或超過一定心理負荷時,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會缺乏理智,釀成社會的悲劇,”因此,牢騷可以使不滿情緒得到發泄,避免釀成積怨和憤怒,形成不理智的越軌行為。

總之,同任何事物一樣,牢騷心理也具有雙重性。既有利於個體的益處,也有不利於個體的壞處,對它的認識,需要辯證地看待。

七、忠告:得理要饒人,無怨一身輕;走自己的路,有牢騷別再發了

——牢騷心理的預防

牢騷心理的危害是極大的,明白了它的危害,就要積極做好預防工作。

有什麼辦法可以預防牢騷心理的產生呢?心理學工作研究表明,對牢騷心理的預防,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聽取別人的勸導

牢騷心理者發牢騷,

一般總是最喜歡對熟人進行發泄。有的人在聽到別人發牢騷時,了一般是采取讚同、嗬護、包庇、縱容的做法,這不但助長了牢騷行為人的不正確做法,而且對牢騷的擴散和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多數人對於發牢騷者采取勸導、規勸、解釋和幫助的辦法,促使牢騷心理者走出牢騷的怪圈,幫助其解脫由牢騷帶來的網惑,勸其不要發牢騷或少發牢騷。因為許多牢騷發了也沒有用處,隻會帶來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後果。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如對領導工作方法或領導藝術的不滿所引發的某些牢騷,當傳到某些領導耳裏後,反而造成以後的工作被動。我們這裏需要指出和強凋的是,對於發牢騷個人來說,就是每當在遇到某些自己認為是不愉快的事情,將要產生牢騷和怨言時,就應聽聽別人的意見和看法,聽別人講講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見解,某些積極健康的意見和建議,會使人從中得到啟發人生的理性思考,會從中獲得有益人生的正確選擇,使人不在牢騷的怪圈中徘徊。如此這般地采取正確的合作的態度,經常聽聽別人的勸告、忠告,就會化解牢騷心理的萌芽,使一些不該發泄的牢騷不隨便去發泄。對聽取別人的勸導,也要端正認識。首先,在自己有了不愉快的情緒時,應當把別人的勸導視為對自己的關心,虛心地接受人家的意見,這是預防牢騷心理的重要環節。其次,仔細琢磨勸告者建議,放棄自己不正確的看法和對他人他事的成見和意見,甚至是偏見,不要把勸告當作“耳旁風”,這是消除牢騷心理的重要一步。再次,與勸導者積極合作,找出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措施,這樣才能借助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牢騷得到消除,保持心境的安寧、情緒的平靜、態度的積極、人格的高尚,從而預防牢騷心理。

(二)加強思想修養

牢騷心理的產生,說到底是受一個人思想修養和文化素質的製約。一個人具有良好的思想修養,並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質,那麼,在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牢騷滿腹,產生牢騷心理,形成牢騷怪癖了。所以,預防牢騷心理的產生,主要應該加強自我修養。人在處理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矛盾時,需要有良好的思想修養,有了有素的修養之功,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能在遇到各種矛盾和困難的時候,以足夠的、及時的自我暗示和勸導,以非凡的理智,高度的自製力來戰勝情緒和控製情感,做到不隨意發泄不良情緒,尤其能做到不牢騷滿腹。研究表明,人沒有良好的修養,就會在為人處事時,滋生出各種各樣的不良的動機,而人不良的動機,在與社會相抵觸、相矛盾時,則會產生怨氣,進而演變為牢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機體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與客觀現實產生強烈抵觸時,人就會出現劣性情緒,而劣性情緒則會導致對現實中的人與事等的各種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正確的認知,則會使人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眼,尤其會牢騷滿腹,或怪話連篇。

就是說,一個缺少思想修養和缺乏理智的人,往往認知膚淺,無法駕馭、控製自己的情緒,進而難以約束自己的牢騷動機,甚至無法約束自已的行為,直到做出意外的舉動。我們倡導加強思想修養的目的,也就是通過知識的積累,修養的升華,充實自己的認知係統,遇事能夠正確地辨別是與非,曲與直,並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能夠有效地控製自己的不良牢騷動機,不讓牢騷醞釀成癖。相反,一個人如果缺乏一定的思想修養,就會對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對現實中的人與事產生不滿,不能克製自己,即會產生牢騷。而有了牢騷就會隨意發泄,不能控製自己的情感,養成隨意亂發牢騷的心理習慣。這種沒有修養的人,一般不懂得珍惜別人的情感,也不能充分駕馭自己的情感,極易衝動,一旦遇到不高興的事,就會“口出牢騷”,經常發泄。這樣做的後果,通常是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