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烏雲滾滾,從北方壓過來,剛才還晴空萬裏,現在已經完全換了另一副模樣。
閃電不斷在邊劃過,由遠及近,雷聲陣陣,驚得一些孩子連連捂住耳朵,膽怯的躲在大人後麵。
道路兩側的樹葉獵獵生風,有的大樹幾乎完全彎下來了,肆意的橫掃著周圍一切。
在道路兩旁,在茶樓裏麵居然都站滿坐滿了人,大家正翹以待,看著遠處貢院方向。
而此時四川貢院前麵早已經裏三層外三層聚滿各色人等,大家焦急的等待放榜消息。
在這最中間,足足有上百名衙役雖然穿著紅色袍子,但還是拿著長槍維持秩序。
右邊則是一隊隊準備遊行的馬匹、牽馬的衙役,所有馬匹都披紅掛彩的。
每次鄉試放榜之後,前麵鑼鼓開道,在一個衙役牽馬,兩個衙役舉牌伺候,所有新科舉人都坐在馬上遊街接受四方民眾祝賀。
走過數道長長大街,來到巡撫衙門拜見巡撫、巡按,再到學堂衙門拜見本次主考官。
左邊是一些趕考的士子及其家人,經過半月三場考試最後的勝利者,大家不顧往日斯文,一個個墊腳焦急的等待著。
鄉試分三場考試,每場三日,就是三場慘烈的淘汰賽,每次考完考官列出一半不合格者,張貼在南牆上麵,列名其上者不得參加其後考試。
中國古代官府講究政務公開,各個大笑衙門前麵都建有一塊專門張貼公文的牆壁,由於坐北朝南,牆壁在衙門的南麵,故被統稱為南牆。
這些能夠參加第三場考試的已是鳳毛麟角,經過大浪淘沙,從最初六七千人經過層層淘汰,到最後不過一千五百餘人而已。
但每次錄取正榜舉人不過六七十人,即便加上副榜舉人、歲貢、選貢什麼的,三年下來全省也不到百人,真正是十不存一。
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科舉時代鄉試那才是真正的百裏挑一。
難怪民間嘲諷那些窮秀才,若能中得舉人那是祖墳冒煙,若能中得進士那是上文曲星下凡,是多少輩分修來的福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鄉試是科舉的入門考試,隻要高中舉人就立刻成為地方頭麵人物。
《儒林外史》範進中舉之後,城裏張老爺送來房產,破落戶前來投奔,不到幾個月,往日三餐不繼的範家良田數百畝,家中也有了丫鬟,老太太穿金戴銀,一家上下衣食無憂。
即便會試不中,也可以出來當官,就像明朝海瑞一樣,以舉人身份先做教諭,後做知縣,最後官拜南直隸巡撫,封疆大吏,成為一方諸侯。
若是會試高中三甲進士,殿試名列前茅,那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全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隻需在六部衙門或者地方衙門曆練數年,將來多能夠成為封疆大吏,或者入閣為相,青史留名,光宗耀祖。
抱著鯉魚躍龍門的想法,很多白蒼蒼的老童生不辭艱辛千裏奔波前來參加鄉試,這一科舉考試的入門考試。
明朝科舉考試非常達,其中縣試、府試、院試是秀才考試,隻有通過省裏麵學政主持的院試獲得秀才身份之後,才可以參加後麵正式的科舉考試。
而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的考試,中舉中進士的方可出來做官。
因此貢院鄉試直接關係到大家的身價前程,大家更是翹以待。
突然貢院裏麵傳來一陣陣鑼鼓聲,大家知道放榜了,剛才還吱吱喳喳的人群頓時屏住呼吸,大門外鴉雀無聲。
遠遠的看見一個學官走在最前麵,後麵跟著上百名衙役,有人維持秩序,大家人手拿著木牌,上麵寫著中榜者姓名,籍貫,所中名次。
紅榜緩慢慢展開,眾人屏住呼吸,聽那學官高聲宣布中舉人員姓名。
就像前世選美一樣,紅榜揭曉也是從名次最低的副榜舉人念起的,學官高聲念道:
崇禎十六年(癸未年)四川鄉試副榜舉人共十二名,第十二名:蓬州秀才楊軒楊子修中得副榜舉人第二十名。
學官聲音太,旁邊幾個衙役跟著喊道:“恭喜蓬州士子楊軒楊子修高中副榜舉人第二十名。”
如此連喊三遍,已讓在場所有人都聽到。
喊聲過後,則是一陣嗩呐聲。
接著,一個衙役舉起一塊長牌子,上麵寫著:蓬州楊軒楊子修高中副榜舉人第二十名,然後向周圍眾人拱手,衙役問道:“各位先生,那位是蓬州楊軒楊子修老爺,恭喜中得今科副榜舉人第十二名。”